过年时一个朋友来串门,话题说着说着就到了娃身上。小姑娘从小练舞蹈,基本功很扎实,但偏偏不是“考试型选手”,一到重要场合就会紧张发挥失常。这不,年前又错失了一个大型比赛的晋级机会。朋友说起这事儿一脸愁容,“每次我都叮嘱她‘别着急,慢下来,想清楚了再上台’,可她还是一上场就手忙脚乱,连平时练习水平的一半都发挥不出来!”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通常是越重要的时刻越容易出差错。有人说是紧张,也有人说压力太大,无论是哪种,偶尔来个一次半次问题不大,但如果变成“习惯性”的就比较麻烦了。就像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平时学习挺好,可总是一到大考试就“发挥失常”,初三、高三各复读了一次,最后还是勉强上了一个二本高校。
在《高效抗压行动法》一书中,作者将这种情况称为“阻塞现象”。
在压力情境中,当他们想要做到最好时,他们的表现通常会低于他们的正常水平,这种情况被我们称为阻塞现象。
细想想,“阻塞”这个词用的真是精妙:不是没有路(不会做),也不是走不通(方向问题),甚至你都已经能隐约看见目的地了,但就是……遇到了障碍过不去——体验过堵车的小伙伴们都有切身体会,那种焦躁郁闷干着急又无能为力的感觉,实在是太悲催。
堵车了怎么办?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特想冲到前面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是有车抛锚还是出了车祸?交警来没来?处理到什么程度了?就算咱不是交警帮不上忙,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哪怕结果一样是走不动又退不了,也好过毫无头绪的在这里傻等啊!
针对“阻塞现象”也是一样,除了懊恼抱怨事后诸葛亮,如果能了解这个问题的成因、找出自己容易在哪里卡壳,就能有意识的去预防和避免同样的状况再次出现。
虽然很多因素会给你的行为体系带来持续的干扰,但就阻塞现象而言,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你的记忆系统功能紊乱,或者让你在关键时刻忘记需要的信息,或者妨碍你成功地完成一个驾轻就熟的任务,如一次音乐独奏表演、高尔夫推杆、演讲。
一个被称为“工作记忆”的记忆系统可以通过判断、分析数据,回忆关键信息和决策信息帮助你执行任务。在压力情境中,你的工作记忆系统存储了你所需要的信息。在你儿子考试的那一天,你希望他的工作记忆装满和考试相关的信息。
另一个记忆系统,我们称之为“程序记忆”系统,主要负责如何执行你已经掌握的任务,例如,如何挥球拍,如何发动汽车、然后开车上路,如何进行一个预演过多遍的演讲。在压力情境中,你的程序记忆系统会帮助你毫不费力地、自动地完成的这些任务。
这些记忆系统虽然功能不同,在大脑中的位置也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压力情境下,不管哪个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带给你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出现阻塞现象。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将阻塞现象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记忆系统功能紊乱”。这里的记忆系统分为“工作记忆”和“程序记忆”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判断、分析,处理关键信息并做出决策,是“有意识运用技能”的过程;后者则用来执行已经熟练、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自动完成的技能,已经达到了“无意识有技能”的境界。
依据作者的观点,我们学到的每一项技能、完成的每一件任务,从开始尝试到精通掌握,都会经历工作记忆和程序记忆两个阶段。这几天我陪孩子学跳绳,刚好重温了这个有趣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从小就会的跳绳根本不需要思考,双手摇绳的同时脚已经准备好,绳到、跳起、手继续把绳向后摇自然进入下一个循环。但对一个刚开始学习跳绳的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工作系统”运作过程:首先把绳挥过头顶,然后双脚离地让绳通过——在他的大脑里,这显然是两个“步骤”,需要一个个进行;同时中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反应不够快就会卡壳。多次练习后好容易把这两步连起来了,又要加上继续向后挥绳的动作,也就是第一跳和第二跳之间的连贯——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过程,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然后接哪一步……都需要大脑的指挥参与其中,甚至时刻警醒注意才能正确“完成”。连续练习一周之后,孩子的进步神速,已经可以连着跳十几下不会断开。此时跳绳这个技能开始进入他的“程序记忆”,原先必须一个一个分别处理的“步骤”连贯成了一种新的“习惯”,不再需要思考、指挥、操作,可以自动进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记忆和程序记忆是彼此关联的。无论是跳绳还是弹琴、开车,每一项复杂的技能都要首先由工作记忆掌握,随着多次系统化实践和练习,运作的记忆逐渐变得自动化,成为程序记忆的一部分,让我们可以不需要思考就能自动执行。同时这两者的转化又是有顺序有条件的:只有在工作记忆帮助我们学会了新技能,并练习的非常熟练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简单的过程并转入自动化模式。
由于这种顺序的关联,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并不太会严格的区分两个记忆系统的过程。但其实这两个过程的运作方式差别很大,功能也各有不同,而且都有可能出现功能紊乱导致阻塞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遭遇阻塞时,需要先判断出问题的是哪个环节,再针对性的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案。正如名医看病,同样是头疼发热,内部伤食引起的要给泻药,外感风寒的却需发汗——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找准病因才是药到病除的关键。如果忽略了这个判断过程,把不同的情况一概而论,当然也有可能运气好的“蒙对答案”,但更大的可能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为了防止这两个记忆系统在压力情境中出现功能紊乱,你需要学会两个技巧:第一个是在大脑进入工作记忆时,应防止自己因恐惧和焦虑而阻塞。第二个是在大脑进行程序记忆时,不要刻意去完成任务,要防止“精神上的干扰”——不要管它,它会自动完成。
看到了吗?工作记忆系统的阻塞通常是由于情绪(恐惧和焦虑)的入侵,挤占了本应用于存储关键信息的大脑内存导致的,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恢复专注状态,释放大脑内存,以便完成思考和分析关键信息的工作要求——换言之,要让“思维归位”;而程序记忆系统则恰恰相反,它不需要头脑的思考和分析——这对任务的“自动完成”会成为一种干扰,是需要避免的。
回头看看我那位朋友给参加舞蹈比赛的女儿提的建议:“别着急,慢下来,想清楚了再上台”。作为妈妈,期待孩子“三思而后行”看似没错,但对于从小练习舞蹈、基本功扎实、练习非常熟练的女儿来说,跳舞显然已经是“程序记忆”的掌控范畴,当孩子按照妈妈的要求开始“思考任务”时,大脑就退回到了工作记忆中,对于已经反复排练并且很熟练的任务造成了干扰,可以说是人为导致了“阻塞现象”的产生。
在完成一个已经熟练掌握的技巧时,放慢动作,专注于表现技巧,会让你表现失常。但如果是一个需要判断、决定和谨慎找出解决办法的任务,放慢动作则对你有益。
同一个的方法,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产生的作用却大相径庭。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大都听过类似“面对重要的事情别着急,让自己慢下来,想清楚了再去做”的建议。这种建议可能曾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过一些重要的任务,被当作有效的法宝珍藏并沿用;尤其是在遇到压力情境时,我们更是会有意识的谨慎行动。但你是否曾想过,有些时候恰恰是“慢下来”,成为了导致阻塞的原因呢?
人生还长,我们都会有大把的机再次面对压力情境,过往的经验也并非毫无价值。只是下一次在“慢下来”之前,我们可以先检视自己所处的记忆系统,是在“有意识有技能”的练习阶段,还是在“无意识有技能”的自动程序?然后再决定,是该“慢下来”谨慎判断,还是放轻松跟着感觉走,让一切恰到好处的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