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顾廷烨落难要和明兰和离,你知道和离是怎么回事吗?

《知否》中有两个关于和离的片段,其中一个是淑兰姐姐和有辱斯文的孙秀才的整个和离过程;另一个就是标题中提到的顾廷烨在内狱中为了不影响明兰而要求和离,结果被明兰感动到不行不行的的片段。

顾廷烨要和离

上述两个片段可能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古代离婚制度的认知,大概很多人只知道休妻,在此之前甚至都没有听过和离,接下来我就大概讲一讲和离是怎么回事。

一、和离制度第一次写入律法

《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第190条“义绝离之”后款的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疏】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

上述就是和离制度第一次写进律法,在唐之前的律法里只有“七出”和“三不出”的休妻制度以及涉及刑法的义绝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家暴之类的),唐之后宋、元、明、清均有相关的律例,只有小幅修改,就这样直到清朝灭亡。

二、那为什么会是在唐代堂而皇之的把和离制度写入律法?

1、唐朝是一个胡汉混杂的朝代,继承了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且李唐皇室本身就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唐朝前期的疆域可是统一大漠和西域的,太宗可是被尊为天可汗的,就是草原上可汗的可汗啊。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流融合明显加快,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自然而然的就会迅速传播。


唐前期疆域图

2、道教和佛教的不断争锋

(1)唐高祖李渊因为李氏的鲜卑血统,为了加强集权,树立皇权威严,树立老子(李耳)为国祖,道教为国教,太宗虽然扶持过佛教,但是道教仍处于崇高地位;

(2)武则天称帝同样为了皇权权威,就极力抬高佛教的地位,打压道教(择天记里的国教衰落就是以此为原型的),据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像就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孔雕刻成的;

(3)玄宗继位后重新树立道教的国教地位,唐武宗甚至进行了灭佛运动;

(4)唐宣宗以宗室继承皇位,考虑到皇权以及政治平衡问题,重新扶持佛教。

道教和佛教就在这不断地此起彼伏中,不断的深入人心。道教的自然和追求自由以及佛教的前世因果,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女子的地位因此有所提高,整个社会更加开放、自由。

3、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在政治上从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之类的就能看出来,这也是有一部分继承胡族的传统(北齐历史上就有女官);在财务上,而且唐朝已婚妇女不仅有自己嫁妆的所有权,而且还有夫家与母家的财产继承权;从经济上,因为唐税制的改革,妇女无不参加纺织生产,纺织品在唐朝的税制中的地位不低,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啊。

4、唐以前就有各种各样的典故,和离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只是并没有写入律例。

(1)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和离故事,而且是妇女提出来的要求。朱买臣因为妻子嫌弃他穷,与他和离,离他而去。朱买臣本来就比较穷,更是由于七国之乱,夫妻俩避祸在山上以砍柴为生。朱买臣在挑柴途中背诵诗文,有人在背后笑他是个书痴,当作新闻传来传去。惹得妻子难堪,所以劝他挑柴时不要嘴里念个不停,让周围人当笑柄。可朱买臣不听妻子的劝告,无动于衷。反而越念越响,甚至如唱山歌一般,弄得周围人都围过来看热闹。他的妻子感到羞愧,请求与朱买臣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她说:“你别看我是个穷鬼,我五十岁要大富大贵,你跟我吃苦已有二十多年,现在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再等我几年,等到我富贵的时候好好报答你的功劳。”妻子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便索性大哭大闹,朱买臣没有办法亦只好同意离婚,写了休书,递到妻子手里,妻子毫不留恋,离家而去。

(2)也有因为政治原因和离的:

主动的:西晋大臣王衍,因为害怕被贾皇后记恨引火烧身,主动提出让自己身为太子妃的女儿和太子和离。

被动的: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献之因为被选为新安公主的驸马最终不得不和妻子和离。

等等还有很多……

三、和离是怎么进行的

1、男女双方均同意和离。婚姻不是两个人的是,而是另个家族的事。

如果和离双方均是穷人,相对还简单一些,大家都没钱,没有能力打那么多口水仗,反而可能会比较容易的解决。如果双方都是有些权势的人那就可能需要花些功夫打打口水仗,找找有名望的人观礼见证之类的,反而不容易解决。如果这个时候两家不是门当户对,那可能会有一方被动接受。

2、在双方亲属的见证性,签署放妻书(放妻书也不一定放妻,也可能是遣夫哦,毕竟也有可能女方家强势)。放妻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回顾过去的美好;2、说明当下的情况,愿意和离;3、说明未来对方可在寻佳偶,互不干涉。

3、财产分割。女方除了拿回自己的嫁妆外,可能还有些别的,也可能没有。

4、上报官府,更改户籍。这样才能证明该女子已经和离,可以再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否》顾廷烨落难要和明兰和离,你知道和离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