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第19讲)四威仪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面用了十节课讲出入息念的修习。如何将呼吸作为一种念处来发展?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念能自然地从观呼吸,导致对受、心、法的全面觉知;导致所有念处的发展;并且导致七觉支的生起。在论述了通过呼吸培养念的方法后,经文开始讨论如何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培养念。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四种基本姿势。在安静的坐禅中,呼吸是容易观察到的所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心忙碌于指挥身体的言语行动,这时候要把心安置在微细的呼吸所缘上,显然就不容易了。心会更倾向于观察明显的动作。因此要保持持续的正念,仅仅靠坐禅时培养的对呼吸的念是不够的,还要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培养对于身行、语行、心行的念。

身念处第二种业处的修习:四威仪。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这段经文佛陀教导:走的时候知道自己在走,站的时候知道自己在站,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坐,躺的时候知道自己在躺。在其他的经典中,这四种姿势通常表达:在任何时刻从事某件事。在四念处修习中,意指在所有动作发生的时间内,身体觉知的持续性。这四种姿势,是从较主动活跃的行走,进行到较微细和被动的姿势。随观并不只限于这四种姿势,而是包括行者的身体可能被摆放的任何姿势。因此四威仪的随观实际上指的是以整体的方式去觉知身体,是在身体的自然活动中去与身体同在,而不被各种思绪和意念带走。

对念处的初学者而言,保持觉知身体这个简单的修习,有助于建立念的持续性。在有意识的且谨慎的态度下,最世俗的动作,也能被转变成心的发展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所训练的觉知,为正式的禅修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勤奋地修习这个随观,将会有力地控制倾向散乱的心。

四威仪的觉知,不仅是增进念的方法,也可作为观的审视对象。注释书中有观照走路动作的实际例子,这例子主张:将走路的过程,分解为一个单一步伐中的几个连续阶段。这些阶段能够与四界之间相互关联。马哈希禅法中经行的方法就是如此。

前面提过,四种姿势在经典中通常被作为表示“在任何时刻”某件事应当被完成的方法。比如去除心的不善状态,不只是限于正式的坐禅,而是能够、并且应当在任何情况或姿势中进行。禅修并不是专指坐姿,这一点也被《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所认可。这两部论书指出:其他的姿势也可能被用来实践禅修的修习,取决于每位行者的个性而定。有人认为,站立、行走这两种姿势,特别适合于贪行者;而坐、卧两种姿势,特别适合于嗔行者。事实上,无论哪种行者,任何能够有效地发展定力的姿势,就是适用的姿势。观察内心正在发生什么,远比带着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而坐着,更为重要。只是坐着并不会发生任何神奇的效应,神奇的效应来自清晰、平静的心。

多部经典将四种姿势与心的各种状态作连结,心的状态和身行的表现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透过观察,行者可以观察到:心的某一种状态是如何透过身体的姿势来表达的,或者身体的状况、姿势和动作,如何影响着心。比如走路时有冲动或逃避;被击败而躺下;茫然或期待地站着;心满意足或恐惧地坐着;想要讨好他人时动作的灵巧;愤怒和挫败时举动的粗暴;怀疑和恐惧时毫无动作……身体的姿势与心的状态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一方清楚的觉知,自然增强另一方的觉知。因此,四威仪的随观,能够了解身和心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我”的这种错误观念,与身体姿势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是我在走,我在站等等。对于四威仪的观察可以引发行者对于这种认同感的质疑。在单纯的行走和念处的行禅两者之间,关键性的差别是行者心里生起这样的质疑:谁在行走?是“我”在行走吗?这种质疑能够动摇“自我”的观念。当行者对于行走的观察与四界相应时,“我”的观念就能够被瓦解。因为他所见的不再是整体的聚合的“我”,而是生灭变换的四界而已。行禅中若能够观照到五蕴,就可以证得名色分别智:一切带动和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行走时的感受是受蕴,导致行走的念头是行蕴,觉知时有想蕴有识蕴。通过对四威仪的观察,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着,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着。没有执着就能够真正成就自由自在的心。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解脱自在!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都能够随遇而安,都能够快乐无忧。

对于姿势的观察,还能够获得另一个视角的观的发展。透过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在任何姿势上,大部分的半自觉的姿势调整,都是为了减轻身体的疼痛,而做出的改变。苦的特性,隐藏在四种姿势中。所有的姿势中都有疼痛。

在这四种姿势中,经典将行走和躺卧,分别地与觉知的发展相关联。

经文里描述:佛陀和他的一些长老弟子们,致力于行禅。佛陀在晚上行禅(S I 107),并且也在白天行禅(S I 179和S I 212)。这显示即使是已成就的行者,仍然认为行禅是有价值的修习。依据经典记载,行禅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消化,并且导致持续的定力发展。注释书有记载一位比丘持续行禅二十年之后,证得阿罗汉果位,另一位比丘行禅十六年之后,获得同样的证悟。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特别注意在四威仪中培养念。除了坐禅之外,主要就是在经行。经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放松由于坐禅而僵硬的腿,而是念的培养,培养对于身行的念念觉知,并且观察身体行为与四界之间的联系,从而瓦解对于“我”的错误观念。

当今一般修习的行禅方法,是观照走路时脚的动作和各种觉受。在经典中所看到的关于行禅的标准教导,则是以内心的活动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并没有提及对于个人身体姿势的觉知、或行走的相互作用,而是提及从障碍的状态来净化自心。在实修上,对于初学者而言,从简单的觉知姿势入手是比较可行的,觉知力提升后,自然就进入心念观察的层面。

行禅也可以对治昏沉和散乱。行者要专注在行走的路径上,要保持守护感官的觉知,他的心是需要分外的警觉的,这种警觉可以有效地克服昏沉和散乱。而且行禅时观察的所缘也是比较粗显容易观察到的。小参报告经常会发现,比起坐禅初学者更倾向于行禅,因为行禅时他们能保持比较有效的觉知。行禅的时候,在经行道的起点和终点,都要站立一会,培养定力,才开始行走。

在行走时,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行走,甚至连动物也知道自己在行走。《大念处经》的义注解释:狗、豺狼等在走路时也能知道它们在行走,但是这样的知道既不能舍断有情的妄见,不能除去我想,也不是修习业处或念处。因为狗、豺狼等并不能够见到行走是由风界最显著的心生色法所产生的。(D.A.2.375)

知道自己的脚步提起,然后向前,然后落下等,这只是知道脚步的移动知道身体的动作,只是在观照概念法,并不是观智。要用观智在姿势中观照身的生起之法和坏灭之法,需要观照究竟法,需要修习四界差别,脚的移动等是风界,硬、柔软、轻、重、滑、涩等是地界,热冷是火界。只有这样,行者才能了知究竟色法生起之后随即在同一地方灭去。根据究竟谛,并没有所谓的行走、站立、坐着等,也没有脚等,只有究竟色法的色法的生灭。

动作除了究竟色法在不同的地方生灭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但只是这样了知还不够,他还需要了知是什么让色法在不同的地方生起。他需要了知“行走”色法的原因。他需要通过自己的观智来了知想要行走的心(引导脚的心)产生身表色。为此,要了知动作,他需要了知想要让身体移动的心的生灭:观照想要移动的心属于心随观,观照使心想要的心所叫思,属于法随观。除非行者能够观照和它一起生起的所有名法,否则不能确切地知道想要移动的心,所以他也需要观照和想要移动的心一起生起的受,以及其余的心所,这是受随观和法随观。当他停止行走时,心停止产生“行走”的色法,代之以产生“站立”或“坐着”的色法等。行者也需要通过自己的观智来了知这些,否则将无法了知和姿势有关的身的生起之法和坏灭之法。只有这样,行者才能观照因为想做某些坏事或善事(透过不善思或善思)而导致身体移动并获得观智。

关于在躺卧的姿势中去培育觉知,是指行者必须在中夜期间具念地以右侧躺下来休息,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醒来。经文有说到,入睡时保持觉知,可以改善个人睡眠的质量,避免恶梦和夜遗。右侧卧也称狮子卧、吉祥卧,这样的姿势对睡眠期间心脏的顺畅运转比较有利,左侧卧会造成不愉悦的梦。躺卧的姿势也可以用于修习,只要能保持清醒的觉知。但是卧禅对于初学者是很不合适的,难以保持觉知,很容易引发睡意,修一会就睡着了,这样越修会越懈怠。

站立的姿势也可以修禅,有时用于克服坐禅的昏沉。但是站立的姿势很快会让身体僵硬沉重而产生苦受。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精通于慈心禅,他每次托钵时,总是在人家门口先进入慈心禅,再出禅定接受供养。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成就禅那,都能够修观、开智慧、证无我。阿难尊者是在坐到躺中间的这个姿势证到阿罗汉果的。

虽然在发展观禅上,对身体姿势有各种观点。但是,《大念处经》的教导是:仅仅全面地觉知整个的身体,以及在空间上身体的摆置。一旦对于四种姿势的具念形成了对于身体的觉知的基础,行者就不仅要观自己,还要观他人,还要内观外观;不仅要观姿势的生起,还要观灭去,要观生灭的整个过程。如此数数修习,身与心清晰分离,念与智现前,行者明了这只是身而已,心里不再对此色身起贪恋执着,也不再对外在事物起贪恋执着,他的心获得解脱自在。

要完全了知姿势,行者需要这样通过自己的观智来观照四念处:它们由什么组成?它们的生起和为何它们生起,它们的坏灭和为何它们坏灭。只有这样,行者才能完全了知姿势,只有这样,才能对姿势进行修观。对前进、返回、向前看、向旁看等各种身体动作的观照也是同样。这就是在修观时的正知的意思。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条导向觉悟的直接之道上,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念处经(第19讲)四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