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味是分明

                人生至味是分明

                      于佳曦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上海财经大学朱为群教授。

    我博士论文答辩那天,他走进来,坐到了答辩的一侧,恰好对着答辩老师。我起身,倒茶给他,他接了过去,听答辩老师对第一个同学的提问。过了一会儿,他似乎觉着不妥,又坐到了邻边靠墙的凳子上。

    起初,我以为是导师惯例出席,但轮到我发言时,他起身介绍,说了我的总总不易,写作论文的辛苦,接着与各位老师一一握手,希望他们体谅我学业工作都需兼顾的艰辛。我明白他的用意,他希望我四年的辛劳有一个圆满的句号,尽管我对自己信心满满。然后,他缓慢转身走向门口。我望着他的背影,略微花白的头发,眼泪差点流下来。

    十年前,他就是我的导师。头发乌黑,两眼有神,身姿挺拔。他喜欢带着学生去他的老家,略带自豪地介绍太湖,他儿时嬉戏的场所,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那里是宁静的,看得出他很享受那份宁静,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返乡,探望母亲,享受安宁。

      他爱他的学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帮助。家里成了学生聚会的场所,他会戴上围裙亲自下厨,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然后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吃的津津有味。他会带来家乡的美味,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杨梅,十月的大闸蟹,每一样美味都铭刻着他的温暖。他会把带过的学生聚拢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经常聚会交流,从生活到工作,谈天说地,大家的感情从未断过,上下届跨度好几年,却都相互熟识相互帮衬。他的功劳可见一斑。

      他爱他的教学。我去过他的本科生课堂。一门枯燥的税法,被讲得风生水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会把税收知识变成一个个游戏,寓教于乐,不亦乐乎。他的税务专硕项目,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他会把学生带到税务部门,现场教学,一边体验实践,一边凝心聚力。“教书育人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当之无愧。

      他守着他学者的良知。他的世界是分明的,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没有灰色地带。中国真的知识分子,论道容易举事难。  要么坚持自我,要么依附过去。他清晰着社会走向,勇敢地发声。他的人生至味是分明。

      他守着他的学术。甚至到了较真的程度。作为导师,他守着他的学术底线。一年半前,我的博士论文预答辩被他“枪毙”了。一时想不通,就找他谈,希望能早点过关早点毕业。他当时的答复是,他有他对学术把关的标准,我的论文当时是不能通过的。还记得他说,对我严,是希望有一天我能走得更远。自己当时的固执,惹得他很伤心。后来他说,血压被我气得高起来。但他仍一如往昔,帮我修改论文框架,不遗余力,善始善终。

      世间的事即是如此,那个对你严的人,最终成就了你。不论当时,你是多么不理解,多么不开心,甚至不懂事地萌生恨意。但若干年后,你会非常感谢那个人。正应了“严师出高徒”,尽管我并不是高徒,他却是那个最称职的老师。

      他就是我的导师朱为群教授。

                                                                                              佳曦写于第34个教师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至味是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