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令与推恩令:人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节奏问题

1、

建文帝刚登基,就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叔叔们如燕王、晋王、辽王等手握重兵,具备造反的实力。同时他们坐镇一方,形成有限的割据状态,中央的号令不能贯彻全国。

作为新任皇帝,建文帝是一定要削藩的,一定要全国一盘棋。


那朱元璋这么英明神武,为什么给继任者留下这么一个局面?

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老棋局:

朱元璋如果不封儿子去各地带兵,做强蕃。很快就会遇到秦末的局面,强人秦始皇一死,权臣、敌对势力、外患等揭竿而起,而皇帝没有强有力的藩王亲戚作支持,整个家族被一锅端。

汉高祖一死,如果不是有各地藩王坐镇,天下早就成了吕后一家的了。

唐高宗一死,为什么武后能女帝登基?没有李氏强蕃在外是最重要原因。

……

所以每一个时代,都在面临这个难题,这就是天平的两面秤:

分封儿子们外出任强势藩王,一代目一闭眼,这些货可能会造二代目的反;

不分封儿子们,内忧外患那么多反对派势力,可能连两代都坚持不了。


所以朱元璋与朱允炆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老局面,老话题:

朱元璋在,各地藩王都是亲儿子,是他如臂使指的屏障。

朱元璋一死,各地藩王就是建文帝他亲大爷,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潜皇帝。

这个局,必须得朱允炆自己破,自己解决


2、

那怎么解决?

朱允炆是1398年登基,和你我一样,他前面有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参考。这都是老话题,有现成答案可抄。

大略有两种方式:

一个削藩令:就是晁错与汉景帝搞的那一套。朕是中央,直接把你削了,毕其功于一役,把兵、钱、民事权、地盘都收回来。

一个是推恩令:就是汉武帝搞的那一套。朕跟藩王亲戚们慢慢熬,比如燕王叔叔你能活几年?死了之后,把你的底盘、兵、钱分给你的儿子们好不好?一个燕王很强大,一个燕王分成几十个小燕王还强不强?还大不大?

比如晋王叔叔,你老是不安分,搞很多坏事。咱们宗人府说事吧,死罪免了,降爵吧?收权吧?交罚款吧?


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没区别。

只是在时间上有快慢。

前者势若雷霆,当下立断,马上突突明白;

后者就要很长时间,一个点一个点,一个一个慢慢来。


汉武帝这么暴躁的个性,这么强悍的气魄,这么豪横的手段,尚且耐着性子搞推恩。

建文帝,和他的大儒班子成员们,矢志尽快尽好推进人间天国的打造,等不了。一个浪拍过去,要集中全国之力,把这个问题在一两年之内彻底解决。

当时就有高巍、御史韩郁等人很明确地上谏文,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但是,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这些宰辅,哪一个不是大儒?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又这么年轻,怎么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可少年书生心性又怎么改得了?

然后,然后打了三年仗。建文帝班子全部被消灭,燕王朱棣上台。


3、

推恩令与削藩令。其实就是如何规划事的进度。这跟你我普通人就没关系吗?

我们都有想办的事,想做的方向。这个事,这个方向,你是准备花三五年,狂飙突进,早点财务自由?还是搞三五十年,甚至功不必成于我辈,水滴石穿,终成器型?

笔者见识短浅,看不到许多变幻特别迅疾的行业。只谈技术行业、普通行业,只谈普通人,普通积累:

人性有一个致命弱点:不甘于平淡,不管干什么,干一阵子之后就会厌烦。

其实能数十年如一日,平淡地做好手头的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怎么想就怎么想,该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其实是效益最大化的。而且还能长寿、健康、精力充沛。

要的是一个涓涓细流,连绵不断,即使错失重大机遇,也完全不要在意,因为在那里。涓涓细流终成一条大河。

而习惯于抓重大机遇,大起大落,即使一时暴起,也完全不要高兴,因为势在那里。地基不稳的高楼大厦终是一抹浮财。


近来有一个感受,不管是传统中药炮制、医术积累、股票金融等,并不是在拼智慧、悟性、能力。而是在拼体力,数十年如一日地拼体力。

人长期每天制药、写文章、坐诊、搞研究,一搞几年、几十年,就需要有非常好的体力,才能够支撑;就需要有很平和的心态,才能神志清明,不急功近利,不出昏招;就需要心思专一单纯,才能不朝秦暮楚,一直在这条小路上不厌烦地前行。


4、

以史为鉴。

你再有才,再刻苦钻研,都比不过方孝孺。那是一代之灵气荟萃于那个点。是千万里挑一的读书种子,又恰逢千万里挑一的人生机遇。每个毛孔里都流的是才华,洞察一切学问。

可是,这样的天才,怀着绝快绝好的心态去做一个事时,仍挡不住时势的变化莫测。以至于满盘皆输。

而他如果能怀着三五十年的节奏去做这个事时,无非五五开,有输有赢,势能累积,终至水落石出。


《千草堂读史》059:历史也是阴阳变化。

作者:禹州千草堂朱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削藩令与推恩令:人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节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