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2B 产品的设计理念
供企业使用的数据产品可以分类到2B产品,与2C的产品相比,数据驱动、业务流程驱动的大中台岗位(俗称数据产品和2B产品),虽然体验完全不同,深挖下去,原理没太大有差异。
互联网市场进入饱和期,产品设计日渐成熟,产品设计上的创新点难以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用户体验(特别是平台电商),传统的业务流程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十分笨拙和呆板。
我们发现,即使是内部流程,也是可以数据驱动的,各种服务的触发点完全可以由数据驱动。这是本文希望引出的观点。本文主要讲一些2B和2C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下一篇再叙述数据驱动流程的一些背景。
为了表达观点的通用性,本文用2B产品来概括数据产品和内部系统产品。
2C和2C
2B和2C业务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在特定的场合提供合适的服务。只是服务对象,一边是理性的商业人士,一边是感性的消费者。
对B端客户,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减少信息熵,缩短决策成本;对C端客户,提供刺激感官的信息,在特定的场景提供能带动感官的信息。
因此同样是电商,对不同客户类型的信息展示逻辑大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商品信息、搜索、推荐、用户结构),但本质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在适当时候提供适当的信息,本质上都是信息的搬运工)。
对内和对外
2B的对外
对外的系统,例如官网,例如商家后台,可以看作是本企业某种能力的打包出让,很有可能会被用户整合到自己的业务流程里面,个性化需求非常多。因此2B的对外业务尽可能要松耦合,可配置,开放化,多做稳固性更新,少做功能性更新(新产品除外),主业务流程做厚做深,体验性功能做轻。
2B对内
对内的系统,例如数据后台、WMS、SCM等,要求上下文清晰,角色分明,能有冗余地支撑业务行动。在业务的各个环节降低①信息获取成本②信息分析成本③协同时间成本④信息留存和追溯成本。
当然,业务总在不断变化,因此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覆盖全部业务需求(何况很多业务需求只是一时兴起), 主业务流程做厚做深,体验性功能做轻。 重业务,轻体验。丑一点,总比不能跑通流程要好。(当然,前提是交互合理,流程顺畅,逻辑清晰)
对内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规范的处理和留存业务细节,替代最优化工作和简单重复工作。(前者需要算力,后者浪费资金)
数据处理和分析
2C
2C业务的数据量通常十分庞大,数据源十分庞杂,十分轻易能达到TB级别,系统性能要求高。要有效运用,依赖大数据数据引擎和高性能数据库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数据仓库的建设要求十分高,对算力的要求更高。由于规模大,效率高,往往迭代周期很短。ABtest在2C领域是个利器,数据量达到规模以上时,只要数据产品经理洞察准确,即便只修改一个文案也能带来百分之几的增长(不过最近这个形势,能保证流量不流失就不错了)。
2C的数据分析通常服务于售前和付费前(推荐系统、风控系统),因此数据来源通常是售前行为数据或者历史数据,并把数据运用于预测用户行为(然后进行推荐、评估等等)。
2B
2B业务的数据相对比较冷,更加离散,回归周期比较长。另外同等规模下,2B业务链条更长,数据有很大关联性。在使用场景上,通常不要求即时分析(供应链和仓储除外)。所有系统最好搭建在同一个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后台(中心)对其他应用提供服务。(中台和后台的区别不重要,因为业务总在快速变化。)
2B业务的数据分析周期更长,但决策的意义更大(交易颗粒度远大于2C业务)。因此我们分析数据的时候,内部数据只能作为团队内现状的参考。预判和紧盯对手也是重要任务。大样本统计的思路在这里并不适用,更多需要结合行业理解进行推断,在2B领域,更需要行业老手参与数据分析,快速迭代的ABtest很难在2B业务展开。
2B数据分析有比较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不过老实说有点过时。2B分析的场景通常是在售中和售后,利用与客户接触的机会和提供服务的机会,不断收集客户信息,不断提供客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利用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为客户提供高于对手的合作体验。另外在供应链领域,机器学习也有大量的应用场景。
竞品跟踪
即使是内部系统也是需要竞品跟踪的,当然这难度很高,因为你需要从对手的细微业务调整,反推对手的业务体系调整,从而总结出对手在管理上的转变和业务能力上的转变。比如对手突然支持供应商改账期了,这意味对手的供应链、财务和仓储都有了强大的调度能力。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
这里用跟踪这个词,每个时间段,由于世界上会发生很多不同的事件,都会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因此跟踪的范围,从定位重合的对手,到上游、再到下游都是观察的对象。由于覆盖面大,响应周期长,所以用需要长期收集和系统地跟进。
设计原则
第一性原则 :无可参考,从本质出发
关联原则:数据互通,可快速查询和搭建新功能
扩展性:提早考虑未来一年可能出现的场景
协同性:共同信息被有效传递,及时更新
一致性:数据处处一致,外部数据必须经过校验和清洗
可用性:花更多精力考虑系统稳定性
交互原则
收敛:突出此情此景有用的数据和功能,折叠无关信息
可感知:让使用者时刻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准确进行操作
反馈: 让使用者清楚现在需要做什么
低负荷:层次直观,使用者可以清晰知道所处的步骤;不适用过于刺激的配色
低操作:不需要使用者做多余的操作,但需要收集信息时,提供合适的输入口。
场景: 符合使用场景,符合角色定位
不同业务的沟通原则
区别于2C业务跨部门众多,拉会议解决问题,2B业务沟通时,需要更深入某一个业务场景体会问题点。
简练:只沟通有用信息,提供正确的信息。
合时:适当的时候沟通适当的事项。
深入:找到问题的根源。
反馈:反馈情况和进度。
优先级和排期
OKR:按照以下维度决定先后顺序
是否影响正在进行的业务
时间窗口
影响范围(人、系统、情景)
边际效用和长尾效用
短期意义和长期意义
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人、时间、心力、资金、人员配合……)
难度和效用之比
下一篇讲述 数据、内部产品的设计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