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不过时代的小丑

文 | Ben Sharappakki

“我们最难以判断的是“盛世”在普通人的眼里究竟意味着着什么。人们对于生活正向何种方向发生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坏,是变得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等问题的态度同我们期待在经济发展时会发生的情况可能大相径庭······当时经济的生气勃勃给我以深刻印象,但对于生活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环境中为生存所作的挣扎奋斗。”

前几日,那次有着营销嫌疑的募捐事件让我情绪似乎有失控。师弟发信息说又有素材可写了,便答复道一定,一定。可当情绪平复下来后,尽管脑袋理清了好多想法,但已经没有写下去的欲望了。反而对自己反省起来,为什么那么强烈地想针对某一事件以及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反应亟不可待地去发表看法?想有一种智力优越感?想获取他人的赞同?

想到这里不禁冷汗直冒。这个时代,大家都有一种焦虑感,似乎急于表达并不是因为真正对什么进行了缜密地思考,而是表达后能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焦虑感。毕竟,我们每个个体太过于渺小了,渺小到在人海里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就好像,中国某个小县城里出了一位高考状元,成功被北京大学这样个国家一流学府录取,对于这位状元来说,那或许真有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高潮的快感。一旦他进入了北大的校园,那种渺小无力感会迅速裹挟其全身,如同在超市购物,突然进入到生鲜冷冻区,冷气是顿时刺透你淡薄的衣衫的,而不是渐渐地增减了你的寒冷感。

过去,人们匍匐在各种各样的权威下。有皇帝的年代,人们是草民;革命年代,人们是一颗颗螺丝钉;专家横行的年代,人们俯首帖耳,谨遵教诲。当技术把自我表达的门槛降到足以使每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自我展示的时候,大家的表达欲无限释放。即便不能够进行深度观点的输出,哪怕一个点赞,一个对“快看看吧,朋友圈都转疯了”,“北大才女的演讲,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这类标题文章的转发,都是一次小小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岂能交臂而失之。

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现在世界是平的,个体只要有颗米粒那么高,她(她)就是珠穆朗玛。但是,我们似乎都想当然地假设,只要我们发声就有人愿意去听,就有很多人愿意去听。是这样吗?

即便我们的嘶喊会引起那么一丁点的注意,也不过是一片小树叶落在湖面上激荡起的那点小涟漪,最终会被吞并在更大的涟漪中。浩瀚的银河系在以百亿光年单位计的宇宙中也不过是一个难以辨认出的小点。当你去北京时,可以尝试去乘坐一下早上九点的地铁十号线或者十三号线,你穿得衣服再过华丽都不及别人手中闪烁的手机屏幕有吸引力。

我们只是不断地在表达自己,说的更为激烈些,我们是在表现自己。没有人愿意倾听他人,甚至没有人愿意去倾听自己。因为我们害怕在自我倾听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仅渺小,而且这种渺小还被强大的孤独感包裹着。当我们在喧嚣中声嘶力竭地表达时,我们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试图制造自己是众人注意力中心的假象。但那不过是海浪冲到岸边的泡沫,夹杂这隆隆的浪潮脚下,气势汹汹,却瞬间消失在下一波的海浪里。

不可否认,任何得到别人赞许,或者没有赞许只是不置可否的一瞥带来的关注都会给被关注者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快感。快感又不等同于快乐。快感是强烈的也是短暂的,人们创造着越来越多的东西来刺激愈加钝化的感官。人们觉得读书很费力,于是干脆将文字转化为图片,有了电影,视觉满足还不够,又将声音加入了电影,尽管卓别林对于不依仗演员表演而诉诸声音的电影形式嗤之以鼻。后来又发明了3D立体技术,人们对于感官刺激满足的阈值因而也提高一个层次。以至于现在又有了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预测色情行业又会迎来一个蓬勃的春天,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录影带的春天一样。

而快乐是缓慢的,能够长久持续的感受。任何带来快乐的东西都没有及时反馈机制,不像电子游戏,你的分数,你的血,生命值都能够时刻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快乐的过程甚至要经历痛楚。譬如,运动员要积年累月屏蔽外部世界,进行刻意的训练,中间伴随着枯燥的重复,甚至伤病,但当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相信运动员是快乐的。那种快乐并不会随着他(她)走下领奖台而消失。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延迟的满足感”(deferred gratification)。

人们为什么普遍不待见谐星?舞台上,荧幕里的谐星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可,就必须使劲浑身解数地表演,往往这种表演都是歇斯底里般的。他们声称要把快乐带到千家万户,但这种放下个人尊严式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真的快乐吗?还是观众们只是喜欢看别人出丑卖傻的样子?现代的所谓喜剧必定有一个胖子亦或者一个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傻子,制造各种笑料来让观众产生对自己身体和智力的优越感。观众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自己展现优越感被满足后的快感。

在这个时代,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除了他的财富,他的权力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多少人愿意听他讲话,多少人将他的言行分作圭臬。我们的网络上,媒体上充斥着“马云给年轻人的十三条忠告”,“王健林给中国未来的市场的三个预言”,“马化腾企业内部演讲透露的十点重要信息”。似乎我们不去听这些讲话,便会被时代分分钟淘汰。我们没有意识到,当去听这些大人物的讲话时,我们没有去听他们讲得什么,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单纯地去完成听的这个动作。随意断章取义地拿出一段马云语录,放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就感觉自己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任何在当下对当下的评价都摆脱不了当下的影响。若干年后,未来的自己再看当下的自己,还会有那种自我优越感吗?我是可憎的,我试图让别人去聆听我对于某一事件不同的声音而显示自己的理性。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哗众取宠般的表演。许多年后,我会用时代的小丑定义现在的我。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我不过时代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