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室内乐唱片掠影


收藏和聆听莫扎特的室内乐唱片,既是投向曲目之海,又是投向唱片之海。一网打尽的办法是有的,但零星搜罗的多样趣味势必被贪大务全之举给冲没了。本文所说的室内乐专指两件到五件乐器的重奏作品,聆听它们,注意力似乎很难集中于某一首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归附于某种秩序的组成物。


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时代,小提琴奏鸣曲(确切地说是键盘乐器与小提琴奏鸣曲)里的两件乐器并非对等,小提琴很大程度上处于伴奏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因之而逊色,比如具有代表性的K304的第21号的第一乐章,钢琴声部如果没有小提琴的和鸣,决不会有一种戏剧性的力量散发出来。莫扎特这些奏鸣曲,因为有编号的达36首之多,所以择其要而收之比较明智。首先当然是PHILIPS1958年录音的格吕米欧/哈斯姬尔的那张,内收18、21、24、26四首,集中了中期的精华,论演奏,感性当头,韵味不绝。如果想听理智多些的演奏,另有味道的日本版DG50年代初录音的施耐德汉/西曼那张应该保留,内收32、33、35三首晚期杰作,尤其是K526的那首35,两件乐器间已然有了一种被轻松运用的对位所加强了的平等,两位纯正维也纳风格的演奏家同样侧重于呈现这种平等。


7张套的PHILIPS全集能收当然最好,其中1—16号由波莱特和维莱特用大键琴和小提琴演奏,17—28,32、33、35由格吕米欧/克林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30、31、36和其他一组变奏曲则由库伦/库伦蒂加姆演奏,不过仍然有取其精华的方法,那就是收PHILIPS全集精选25张套里小提琴奏鸣曲编单张,格吕米欧/克林演奏21、25、26、35。从曲目选择的角度看,的确是精华里的精华了。


弦乐三重奏等——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降E大调嬉游曲,以前听莫扎特那些早期嬉游曲,觉得那多是“应景之作”,但这首六乐章的K563却是例外,前两乐章的自言自语竟有一股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怆,接下来几个乐章里的小步舞曲和小快板无论怎么去调和,也没法把此曲的悲情消减几分,想想也是,莫扎特最后几年的生命里,何时有过真正的赏心乐事?


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作的六首前奏曲与赋格(K404a),前三首改编自巴赫的平均律,后三首改编自巴赫的管风琴奏鸣曲,严格说来,这是莫扎特所写的一组巴赫主题变奏曲,这种曲子,估计是写着练笔头,但是莫扎特奇思妙想的结果竟也理出了一条从巴赫那边直接过渡到自己身上的线索。而巴赫与莫扎特正是格吕米欧最乐于发挥的两极,这就决定了格氏与他的朋友们同样能在巴赫与莫扎特之间达成旁人做不来的和谐。这些曲目,现在最容易看到的是格吕米欧三重奏团1967—1973年录音的 PHILIPS小双张,里面另有格氏与佩里西亚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K423、424),以及圣马丁乐团成员演奏的莫扎特早期作品三重奏鸣曲。格吕米欧三重奏团的演奏,仿佛格氏本人独奏风格的扩充,格氏的灵魂和风姿好象被分成三个方面投射开来,莫扎特的和谐就在中提琴手詹泽和大提琴手察科对小提琴无微不至的关照之中营造出来,它的感性、雅致和自然,都令人难忘。


钢琴三重奏——七首钢琴三重奏唱片,最使人神往的便是美艺三重奏团1967年录音的PHILIPS小双张,第一张开首的E大调(K542),堪称对位法精巧典范的首乐章已经令人钦慕不已了,而袖珍宫殿一般的次乐章带来的沉醉使我们确信莫扎特另有一个高不可攀的室内乐世界。这首K542的次乐章,呈现出一种建筑式的对称式结构,所以有人干脆称莫扎特为最出色的音乐空间几何学家。美艺三重奏团对于莫扎特的三重奏的再创作达到了他们的卓越的演奏生涯里的顶峰,仿佛只有在这里,他们才真正告诉人们什么是莫扎特最为诱人的典雅。从未专门为大提琴写作过的莫扎特在写钢琴三重奏的时候总是无意中把大提琴声部置于比较靠后的位置上,而钢琴则始终控制着音乐的进程——美艺三重奏团的努力使得莫扎特不时露出的这种厚薄不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迷人的平衡。PHILIPS这套唱片最后,收有布雷默、埃里兰德和科瓦塞维奇合作的别名为“九柱戏”的单簧管三重奏(K498),相传莫扎特当年是玩着九柱戏写成它的,你听得到末乐章单簧管休止时被弦乐器抛来抛去的曲调。


杜梅、皮雷斯、王健在DG的录音选择了K254、K496和K502三首。他们的演奏似乎让莫扎特超越了18世纪而在浪漫主义的十九世纪找到了生存空间,杜梅夫妇努力地挖掘莫扎特身上尚可发挥的浪漫因素,而平实的王健则厚道地为莫扎特把握着分寸,此版的灵秀风流毕竟也颇富新意。


两首钢琴四重奏——固然,协奏曲风格的影响在莫扎特有钢琴加入的绝大多数室内乐作品中都能得见,不过其影响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场合中,钢琴只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参与者而非竞争对手,它的清脆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保证了即使在合奏中,其它任何乐器也用不着为让人听清楚而费什么劲,于是,钢琴既能维护它传统的支配地位,同时又以主要乐器的角色保持着音乐的结构平衡——对演奏莫扎特室内乐的艺术家来说,以上共识可谓演出成功的前提,它也是通向莫扎特室内乐和谐之境的必由之路。


SONY1994年录音的这张唱片里的四位艺术家——安克斯、斯特恩、拉雷多、马友友当然是恪守这个原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发挥被某种程度地拘限了。马友友的老搭档在此表现出了对于莫扎特的不同寻常的感悟力。这使我想起了同一种美国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佩拉西亚,他们在把握莫扎特的时候都有着被人怀疑成浓度不足的共性,但他们的莫扎特却因为这层松淡的真味反而赢得了听者较多的遐想空间,一样的点到为止和意犹未尽,一样的让人保持着欲罢不能的兴致,这大概就是这种对莫扎特的新派风格的诠释照样能从诸多经典录音里脱颖而出的关键。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首四重奏与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的关系究竟亲密到了何种程度。显然三种弦乐器的总和与钢琴处于对等的高度,它们间的比例与莫扎特钢协里乐队同钢琴之比相仿佛,这种情形为莫扎特室内乐中所仅有,它使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用四重奏的形式在写着他最擅长的钢协。而三件弦乐器的亮相也非后来的贝多芬时代的相互交织而是三者交替领跑,它们三者中的主角恰恰是莫扎特毕生最为钟爱的中提琴。这张唱片,斯特恩与马友友两位大牌始终扮演着绿叶,殊为不易。


莫扎特生活的时期,古典音乐正从教堂和贵族客厅慢慢走向社会


长笛四重奏——细细地排起辈份来,起始于模仿鸟鸣的长笛,当是乐器家族中的先祖,古埃及、古希腊时期已有长笛之声相闻的记载,为长笛写下过杰出篇章的,一个是巴赫,一个就是莫扎特。虽说莫扎特的长笛作品只能算他手中的二流角色,但我们已经从中体味了相当多的快慰。莫扎特的四首长笛四重奏写于他的早期,它们都是春天的雨露洒在少年人寂寞心灵上的某种反映。听这样的音乐,犹如循着布谷鸟的叫唤漫步于清幽的林中小径,那种惬意,足以引发现代人对诗意地栖居的憧憬!SONY1986年录音的这张唱片上,朗帕尔、斯特恩、阿卡多、罗斯特洛波维奇四位大师所呈现的主要还是一颗惯看秋月春风的平常心,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争的锋头,在莫扎特身上,他们如找到归宿一般心平气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温森克与爱默生四重奏团成员合作的DG版,它似乎更看重早期莫扎特的活力,实实在在以效果论,温森克这位女性长笛演奏家似乎比朗帕尔用情更深呢。


弦乐四重奏全集——同时代人迪特斯多夫如是评说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它让听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还没有来得及抓住一个美妙的想法,另一个更具魅力的就赶走了前一个,到最后,这些美妙的旋律竟一个也不能让人记住。”也许是因为其中妙不可言的乐思总是稍纵即逝,因此要从中去获取心灵与感情的共鸣反而变得有点困难了,莫扎特有时竟如此让人无奈。


莫扎特二十三首弦乐四重奏中前十三首尚未摆脱前人的影响,六首“海顿四重奏”和三首“普鲁士四重奏”分量更重些。莫扎特之所以会在弦乐四重奏的领域投放心血,重要原因便是海顿的存在。海顿当时已可随心所欲地使四件乐器各显其能,他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发展部,他能发掘任何一个主题、一线旋律中一点一滴的含义,这样音乐的总结构在保持形式上紧凑的同时,在内容上又一次地向前扩展了。这种能力对后起的莫扎特而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可能也是它最终使莫扎特学会了用四声部进行思考,这对于莫扎特的超越前辈是至关重要的。

8CD的PHILIPS意大利四重奏团1966—1973年间录音的版本一直是佼佼者,也许它不见得有理想中的典雅和洒脱,但鲜明而诚挚的总体风格,始终把握得很好。


五重奏全集——对永远都处在探索新颖的音乐形式的莫扎特来说,五重奏应该是一种不坏的选择,它比海顿手里定型的四重奏更有变化,更能显示莫扎特的个性。这种尝试其实早在莫扎特写弦乐四重奏时常常喜欢加进一把第二中提琴的举措中已经开始了。除了音色及对位上的丰富性,在弦乐五重奏里,我们总还能感受到莫扎特的以更大的规模来设计音乐的欲望。就形式而言,五件乐器的确可以比在四重奏中更灵活地进行两件或三件乐器的组合。大提琴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只要有需要,别的乐器都能如莫扎特所愿地提供额外的和声伴奏,为了给外声部必要的空间,莫扎特把它们之间的距离安排得很宽。他必然意识到了,这种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既要保持所有五个声部的比例的平衡和平等,又要保证清晰动人和协奏性质的效果的完备,这大约只能求助于他的天赋了。


C大调五重奏(K515)和G小调五重奏(K516)就像是莫扎特所生的一对奇特的双胞胎,几乎同时面世,但性情又完全不同。如此紧密的时间顺序暗示作者是把两首作品当作相互对比的一组来创作的,这种情形,在莫扎特成熟时期屡见不鲜,它似乎表明莫扎特性格里的双重性在不断搏斗中寻求着解脱——反省的、有时近乎悲观绝望的一面和乐观的、自信的一面交替出现,K515中明显占上风的是后者,K516的情绪里就有一种难以躲避的死亡阴影的困扰。


1970—1980年间录音、 PHILIPS出品的莫扎特五重奏的全集唱片共计四张,由两个廉价双片专辑组成,除收有六首弦乐五重奏,尚有莫扎特的双簧管五重奏、圆号五重奏、钢琴与管乐五重奏以及为弦乐五重奏而作的慢板与赋格、慢板与回旋曲各一首,演奏者包括格吕米欧、布朗、黑布勒、霍夫曼等。


莫扎特的管乐与钢琴五重奏,另有TESTAMENT出品的季雪金/爱乐管乐四重奏团的1954年录音不能错失,季雪金他们真是把老派演奏里最为后人所欠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传达透了,那声音一出来,就能调动起我的每一根神经都跟着音乐走,与莫扎特贴得那么近的室内乐唱片,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这张唱片里的四重奏团的组成有必要一提,双簧管是苏茨利夫,长笛是沃尔顿,巴松是詹姆斯,圆号是谁?当然是丹尼斯·布莱恩。莫扎特写于1784年的管乐与钢琴五重奏(K.452)曾在作者写给其父的信中有特别的自诩,也许这便是莫扎特所有室内乐作品的顶峰之作,其中情感与表现形式的结合之完美,对话式的手法处理之妥帖,恐怕都已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第三乐章回旋曲,那一长段令人愉悦的华彩里,你可以听到莫扎特几乎平均地将他的灵感分摊给了五个声部,但每个声部发出的又都是一个独立的莫扎特的声音,于是乎这里面仿佛包含了五个莫扎特的才气。



贺秋帆|2009/3 《爱乐》





音乐/ 电影 / 人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乐影秋帆”


————往期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扎特的室内乐唱片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