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无戒学堂第131天】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课本,家喻户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句子。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一直以来就被视为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立志指南的蒙训教材,是传统文化的浓缩精要。

在古代,凡是读书人,必背《三字经》。

有人说,《三字经》这些传统经典教育出来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往往比较吃亏。但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品行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基。就是因为很多人不重视品行的教育,才会在孩子成年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字经》虽然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全盘吸收,但是它里边蕴含的很多道理,可以是恒古不变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三字经》虽然是儿童读物,但是它并不低幼。相反,《三字经》虽然三字成句,朗朗上口。据说是古人研究了小孩子牙牙学语时的说话特点,一般都是三个字的,因此写出了《三字经》,适应孩子语言发展的需要。

一本读物,简单并不代表单薄。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可以从《三字经》中学到历史、典故、伦理道德等等。

我觉得《三字经》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我们需要一句一句地去读,去品味,才能体会它的价值,才能明白为什么《三字经》可以流传到今天。

开头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就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我们国家尊崇儒家文化,虽然有的朝代尊崇别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儒家,汉代尤甚。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他到没有强调人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丑恶的,只是孔子更看重后天的环境。

但是另一派儒家,以荀子为代表的人表示人性是恶地,“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

而亚圣孟子则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而从历史上看,我们古代崇尚“仁君贤臣”,对位高权重者有着很高的道德期待,几乎接近完美,甚至在品行上容不得一点瑕疵。只有达到一个道德完美的水平,才敢把自己的权利交付给这些人。像唐尧虞舜,禅让制,可见一斑。

而就儒家学派而言,对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其实没有停止过争论。孟子的“四心说”时证明“性善”的。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记载: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就是说,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的人称不上是人。

虽然有“四心说”,但是人性是善还是恶,依旧没有达成一致见解。无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是不论主张性善还是性恶,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后天环境对人是有影响的。

具体会说什么呢?请看我的下回!欢迎再来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