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不是目标,是过程

    去年就想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终于在今年一月份读完,转化为文字输出。

    转述书中所说,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也整理内心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通过不断重复,最后达到“离”的状态,也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机制是,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是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它的意义在于成为物品的好朋友,让物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让物品各得其所。物品的流动是“断”和“舍”的闸门。可以通过购物三思而后行,不接受不需要的东西,只添置必需的物品,去实践“断”,通过收拾清理没用的破烂,将他们卖掉或赠送,缩小喜好范围,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来践行“舍”。结合“断”的行动循环物品流动促进新陈代谢,逐渐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让心情变得愉快。正如书中所说,断舍离是一种动禅。

    关于无法丢弃的理由。作者总结了3点,既有客观的物质发达,也有主观的以物为主陷入迷茫和陷阱的困惑。无法丢弃的背后心理是逃避现实、执着过去和担忧未来。断舍离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物我关系的重新审视。

    关于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将断舍离与“相”这个概念结合,提出通过仅占4%-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这一点也是让我觉得比较神奇想的地方,也是学习整理的动力之一,并且也通过实践得到了一点验证。

    关于断舍离的实践方法。有效提高收拾整理东西的一个小技巧,就是不求多,不求全,做完美。只集中选择一小点,把它彻底整理收拾好,动机就自然提升了。这一小点,可以是一个抽屉、一个桌面或者柜子的一个小格子间。在扔弃物品时,要学会对曾经使用和陪伴过的物品,说“对不起”和“谢谢”。转赠的时候,要对别人说,“这件物品在我这里没有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也可以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不需要的话,请别想太多,把它扔掉或是再送人吧”。这样送东西就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考虑,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在打造整理后物品外观形态的原则上,主要做到一目了然和便捷拿取。而整理摆放物品的时候,能让物品尽可能地“立起来”,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断舍离的高阶,也就是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这个阶段,需要不断知行合一,加强训练,从而实现断舍离的自动化。同时也可以利用物品提升自己,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运用加分法来来让有形的东西作用于潜意识。当日常使用它们不再感觉别扭,那么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最后作者也帮读者明确了一点:断舍离并不是要提倡过清贫、节约的日子。断舍离只是过程,而不是目标。物品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通过断舍离察觉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从固有的“拥有”观念中解放出来。帮助更好地选择、拥有和珍惜所相遇的一切。

    书的结尾处作者写的很好,也想用它做作为这本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归根结底,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了,就能自然而然的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的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不是目标,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