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

一、鲁迅《故乡》中年闰土悲剧的原因

闰土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闰土的悲剧是中国时代变革的阵痛!农业社会人们很难像工业社会那样拥有物资,很难取得收入只能以土地取得温饱。所以这是时代的原因。其次,闰土的悲剧只是闰土本人的悲剧,任何时代都有幸与不幸只是多与少的问题,闰土没有一技之长,还养了五个孩子,这肯定是造成个人生活的不幸!从文学角度和人性角度来讲,我们都会对鲁迅笔下的诸如“祥林嫂”,“骆驼祥子”,“闰土”产生悲哀和同情。进而上升到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其实我们从社会学角度讲,任何社会经济巨别都有不幸者,任何发达的社会都有底层劳动人民!即使在所谓“旧社会”,仍然有勤劳致富者,仍然有安逸的小康之家。我在初中的时候读鲁迅经常感到压抑,我时常思考“既然旧社会那么黑暗,为什么人们还要活着不去自杀呢?”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是很排斥鲁迅的,认为其过于消极!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其实鲁迅只是对“人性”的批判,所谓对“旧社会的鞭挞”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加给他的。鲁迅只是希望我们的人民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一种“积极的道德品行”而绝没有参杂太多意识形态和政治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有人加进去的!这其实对鲁迅是一种“捧杀”!认识鲁迅,要读当时的历史,要将鲁迅作为一个人来看!就像鲁迅在故乡里给豆腐西施起外号叫“圆规”,他也会给人起外号,也会嬉笑怒骂。认识鲁迅我认为,他只是作为一个人,看到了国民丑陋的一面,进而以文学作品揭发人性的丑陋,他所期望的是国民改掉这些丑陋的品行!但是鲁迅并不是什么“封建掘墓人”,这些意识形态上的拔高在1949年之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要理性看待鲁迅,多读他的作品,多思考,自己思考鲁迅的作品,少看那些赋予他的高帽子,和对他作品的无谓阐述!

在上世纪语文教材《少年闰土》里,那位“深蓝的天空下……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小英雄闰土”,曾让多少“80后”记忆犹新。而放在真实的民国历史上,那位“闰土”的原型——大文豪鲁迅的“少年发小”章闰水,人生却苦到令人心疼。

特别是在章闰水人生发出剧变,不得不卖掉六亩土地沦为佃户的1934年,亦是浙江天灾载入史册的一年:空前的旱灾席卷了浙江全境,海宁、宁波等地竟上百天滴雨未下,受灾土地在两千万亩以上,很多地方更是遭受过旱灾后,紧接着又遭受水灾。

鲁迅记忆中那个“教鲁迅捕鸟,讲海边故事的少年”,变成了眼前“衰老、阴沉、麻木、卑屈的人。

而比天灾更可怕的,则是人祸。就以当时治理浙江的国民政府来说,面对1934年空前的灾情,各级官员表现出的,却是令人发指的麻木。长兴等几乎颗粒无收的县里,政府官员或是拼命隐瞒,或是巧立名目瞒报。而当灾情蔓延时,救灾无方的官员们,却挖空心思侵吞物资。“不良分子胥吏乘机渔利”成了普遍现象。至于勾结地主富户囤积居奇,趁机聚敛兼并土地。章闰水,就是这样失去了六亩薄沙地。

这样的辛酸,不是哪一个“闰土”的个例,更不是浙江省的个例,却是1949年以前,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们,普遍的艰辛苦难。理解这样的苦难,就理解了与“迅哥”重逢的“闰土”,那让“迅哥”吃惊的““衰老、阴沉、麻木”,理解了这样的“闰土”,也就看懂了那个落后挨打且民生艰难的时代。

最后我们都活成了闰土,也甘愿成为闰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