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湘军的制胜之道

第二章  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

咸丰三年,曾国藩决心创建湘军。

用什么样的人来组建这支军队呢?

用曾国藩的话来说,是“选士人,领山农”。

今天,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但是,曾国藩的选人原则恰恰相反。

曾国藩选择湘军将领,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有经验的绿营军官。在可以考证的湘军一百七十九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一百零四名。这些人大多是乡间的秀才和举人。

曾国藩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摇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让信仰出战斗力,让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在坚定的信仰之下,一个人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罗泽南。他最伟大的地方是白天练兵,晚上还给湘军讲课。

曾国藩也不是傻傻不分的起用读书人,他的原则是:“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十二字,其实也暴露了当时清政府军队的一些陋习。

在管理湘军时,曾国藩奉行“拙诚”。

所以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中形成了说真话、办实事的风气。曾国藩在集团内部,说话往往是很直接的:“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平时多说些正道、实话,不怕说得多,时间长了,大家自然知道你是为大家好。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但是不能把恶意攻击别人当成直率,特别是不能在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

与太平军相比,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以静制动”,“自固为本”。笨人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叫作“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就是说,外面的一条壕沟宽要达两米,深要近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子墙半之,墙厚六尺”,营墙也是两层,外面的一层高两米多,宽两米,里面的一道尺寸减半。修好之后,晚上再把军队分为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这叫“站墙子”。

这种做法确实极为笨拙,因为修墙挖壕是极为费工费力的事。这样,湘军就从一支军队变成了“民工建筑队”,主要工作不是打仗,而是挖土方,行起军来如同蜗牛爬行一般,每天行程不过三十里。

湘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刚刚成军出战的时候,湘军没有经验,营地扎得不牢,在岳州,湘军的营盘曾受到太平军的突然袭击,遭受了严重损失。所以曾国藩总结经验,提出的应对之策就是“扎硬寨”“站墙子”

与当时大家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曾国藩的处事原则,反而更容易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军队。

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中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大效与?

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这样的品德也是处事长久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湘军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