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在明朝有个名叫王阳明的人,而知晓王阳明的则自然就会知晓他的心学。
那么心学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心学就是唯心论的最早锥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遭到了迫害,明朝的国力也开始衰落了。不过,到了明孝宗的时候,一度又呈现出和平发展的气象。可是当明武宗继承了明孝宗做了皇帝以后,在宦官刘瑾的鼓动下,不理朝政、到处游玩,成年累月地沉溺于吃喝玩乐,荒淫无耻的生活。面对这种情景,朝中正直的大臣和善良的人们自然就会议论,自然就会评击,对此就依靠明朝特有的特务统治打击忠臣,刘瑾和他的同党们控制了朝政,卖官鬻爵,祸国殃民。
终于有大臣忍不住了。公元1506年,在南京有20多个官员联名上书弹劾刘瑾,要求罢免他。可是这刘瑾实在是太厚脸皮了,手腕又特别的阴毒。他不但没下台,反而弹劾的官员受到他的迫害,罢官的罢官、入狱的入狱,如此一来最终搞得大臣没人敢再说话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职位比较低的京官却勇敢站了出来,上书皇帝指责刘瑾,努力为这些受到迫害的官员申冤。刘瑾的爪牙无处不在,信息也非常的灵通,这个京城小官的所作所为自然没逃过刘瑾的手眼,结果他在朝堂上被当众打了40大板,并且被奸党们扔到贵州去了。贵州当时交通非常不方便,算是蛮荒之地,到那儿就相当于放逐了。这个勇敢的官员名字叫王守仁,当时是吏部主事,王守仁的名字似乎很陌生,不过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更熟悉,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父亲叫王华,中过状元,挺有才学的。所以啊,这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打小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他到六岁的时候才开口说话,但是很奇怪,小王阳明特别爱看书,把家里不少的藏书都看了个遍,他还喜欢下象棋,不过在学堂考试上他就成绩一般般了。教书先生看他成天在那儿闷头想事,要不就写诗,像个小大人似的,都说这人脾气太怪了。王阳明长大几岁以后就跟着父亲到过南京,进过北京,人一旦走的地方多了见了世面,心思就更大了。
有那么一回,父亲带他到居庸关长城看了看,王守仁这才知道北面常常有强盗过来抢东西。过了几天,他就对父亲说:“爸爸,我写了一份上书,您交给皇上吧,让他给我几万人马,我愿意为国出征扫平敌寇”。不难想象,他爸王华听了,肯定是一副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的表情吧,真是哭笑不得呀,于是轻轻地拍了他一巴掌,“哎呀,你才多大呀?瞧把你狂的呀!”。可是王守仁却把这事当真了,从此以后刻苦读书,骑马射箭,想当个文武全才的大能人。28岁的时候,他中了进士,先到京城里当了兵部的官儿,过了几年又当了刑部、吏部的主事。后来,就因为触犯了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去了。
王 阳明就想着,要不先回家乡,然后再到贬官的地方去赴任。可刘瑾是不依不饶的,不甘心就此放过反对他的人。于是将王阳明等53个人列为奸党派出杀手,一直追到钱塘要刺杀他。王阳明知道了以后,只能假装投江自杀,然后从舟山出发,从海路一直逃到了福建才上岸,并且在福建的武夷山里躲藏了起来,到了第三年,王阳明才和随从三人辗转到达了贵州龙场。
龙场这个地方啊,哎呀,一看就让人心里凉了半截。周围是大山不说,还有很吓人的瘴气,毒蛇毒虫到处都是,交通啊商业啥都少得可怜,砍柴做饭都得自己干,虽然是自己动手,但根本不可能丰衣足食的。而且当地多数都是苗人,相互说话都听不懂的。一开始王阳明他们都无处安身呢,只能自己搭了草棚住着。不久之后随从受不了这当地环境病倒了,王阳明还得亲自做饭煎药,照顾随从,把主仆的集团都颠倒了。就这样,他能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和当地的苗族啊、彝族啊等等少数民族很快就融洽相处,并且赢得了尊重。后来当地群众就帮着他整修石洞,又砍伐树木,盖了很多间房子。王阳明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条件改善了些后,他就在这里办起了龙岗书院收徒讲学。
回顾王阳明的人生历程,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研究人的心性与道德修养的学问,要知道几百年前研究这个领域学问的人真是凤毛麟角的。他年轻的时候学过道家的修炼,又学过佛家的禅理,接着又学习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不过他都觉得不太满意的,总觉得前人研究的不深,很多人性道理没有点明说透。比如程朱理学当中说的“格物致知”,说只要研究事物的道理,就能得到真的知识,这就是格物。王阳明是个认真的人,于是他就找了一片竹林,对着坐下来开始格竹子了。可是苦苦想了三天,他也没明白竹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反而把自己弄得头皮发胀。打这起,他对程朱理学的一些说法就不那么信了,就觉得道理不是那么的服人。可是究竟应该是怎样呢?他也想不清楚。
在龙场这种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当中,王阳明常常用入境的形式,就像和尚打坐似的在屋子里静坐,把以前学过的东西,都默默的想想,就这么想着、想着,某一天,他突然悟到了什么,结合多年的遭遇,日夜反省,甚至假设自己就是圣人,问自己,圣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会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呢?就在某一天的夜里,他突然脑门开了窍,好像看到了一道亮光似的。他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自己想通了就是对的,就能去做,不必去管外界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心就是理,心就是万物,再有就是知行合一,认识是行为的主心骨,没有认识就没有行为,而行为呢就是认识的体现,认识对了就一定能实行,不能实行的认识就不算是对的,这就叫“心学”,也叫致良知。王阳明的这种思想觉悟,酷似现代我们常说的认识论,只是他强调了认识的重要和前提作用,而没有很好的强调认识与实践,也就是他所说的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从根本上承认实践与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但是提倡反对盲从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缺乏个性,不会把前人说过的话作为唯一的真理标准,而是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倡导的是既要肯定过去更要开创未来,是一种守正创新的体现。当然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各人有各人的评判,但至少王阳明本身,他觉得找到了怎么做学问和怎么做人的方法,也至少这种想法在当时是相当领先的。于是就老是把这想法和周边的人念叨。很快啊,他这种心学就传播出去了,信的人越来越多。为啥呢,因为心学简单、好懂啊,比深奥的程朱理学容易掌握,所以大家就更容易被吸引,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宋朝的时候已经很不一样了。咱们中国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皇权专制实在时间太长了,太压制人了,闹得大家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说真话。到了明朝皇权就更霸道了,都让人讨厌死了。而在这个时候,社会生产力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很多新的发明,工商业也发达了,私人作坊也挺多的,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就开始活跃了,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乐意去听老一套了,过去陈旧思想和传统方法已成为人们思考的桎梏。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有个核心的主张,就是“自个儿想自个儿的事儿”,这不正好对着大家伙儿的心思吗,所以他的弟子特别多,这对后来明朝后期整个社会的思想开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对当时和后世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都发生过很重要的影响。明朝后期的很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像是汤显祖等,他们都是王阳明“心学”的徒弟。
汤显祖,是临川人,在现在江西省。作为王阳明门下的高徒,这个人特别爱写戏文,他写了一个本子,叫《还魂记》,也叫《牡丹亭》,这可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啊,与他一起齐名的《窦娥冤》《西厢记》还有《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牡丹亭》,写的是小姐杜丽娘,被旧礼教压得喘不上气,憋在家里又不能出门,于是就在梦里和书生柳梦梅自由结合,醒来以后又因为这个事情思念而亡。这个戏大胆地批判了旧制度、旧思想对青年人的压迫。像他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另外还有一个同时代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个人是山阳人,山阳也在今天的江苏淮安,这个人的名字叫吴承恩,年纪比王阳明要小,但他受心学的影响很大。科举制度考试他挺不顺的,快老了都没考中进士,他看着当官的这么横,官场这么腐败,于是就有了另类的想法,花了好些年写了一本小说,对,你已经知道了,这本小说就是《西游记》。《西游记》里边的主角孙悟空就是一个不愿意守老规矩的猴子,闹完龙宫又闹天宫,把玉皇大帝都整得没办法了。从他们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心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慢慢开放、慢慢自由了,吴承恩和汤显祖就是其中典型的和传统思路不一样的文人,他们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