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开心智?我认为是通过更好的认识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本性,然后顺应本性指导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认识心智到打开心智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心智模型,在每一天的处理的每一件小事上,都在反复运用自己的心智模型,只不过事情足够小不以体现出来心智模型的价值罢了。
阅读本书,我非常佩服作者的思维模式,充满着系统工程学思想。他从本我起源——大脑的习性讲起,然后介绍了情绪以及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同时围绕我们比较关注的行动方面的一些困惑给出了分析和方法,最后通过学习、思考、创造三个主题深度介绍了方法论和心智模型是如何应用在这些典型场景中的。
认识大脑,从了解人类本能的角度出发去了解自己,然后顺势而为。
大脑底层的四大原理:节能、稳定、预测、反馈。
一、节能
大脑是节能的,能反射的就不会去思考,能不思考的就不思考,这个天性很不好。
大脑的注意力有限,无法处理信息过剩,一脑一用。
大脑会对多次出现的信息具有好感,具有认知流畅性,一回生,两回熟。
大脑的双系统模型:感性和理性;感性依赖于反射、感觉;理性依赖于思考、数据和调研。大脑更倾向于感性处理信息,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处理重要决策时需要多借助理性。
大脑处于两种模式:集中模式(CEN)和非集中模式(DMN)。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处在非集中模式中(默认模式),也就是“走神”状态,这个时候需要应对和处理大脑中各种奇怪的思维和想法。真正专注的时间在于集中模式。这两种模式是互相切换的,你无法一直处于某种状态,正如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
二、稳定
大脑是追求稳定的,没有事物想违逆本性追求改变。自己在做出改变时,大脑永远会给你一个副作用,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要持续的与大脑做斗争,让大脑适应自己的改变,从而真正的适应自己。
大脑是一致性的,也就是说他的前后判断和决策往往是倾向于一致的,比如人们往往不会主动承认自己错了,反而是坚持的一错再错。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走好开头,不能带着先验立场去判断一个事物,不然自己做出的判断往往会倾向于先验情绪和经验,这样会陷入一致性的陷阱之中。
大脑喜欢安全感,不喜欢风险。
三、预测(模型-训练)
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神经模型,在处理信息时,大脑会基于以往的经验由上至下的处理信息,然后在接收信息后再由下至上传回大脑作为输入,预测出对应的反应。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大脑处理问题的过程,刻意训练我们大脑某方面的能力。
我们接收信息的过程就是训练大脑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吝惜地使用大脑,多动脑,多思考困难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脑细胞训练大脑,这样在以后处理类似或更大地困难,我们大脑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才不致于困惑,甚至更快速。模型地训练需要大量数据的反复迭代,我们要刻意训练这个能力。
四、反馈
反馈是我们的大脑的一个动力系统。反馈机制给与了我们大脑继续行动的动力,知道这件事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最直接的反馈来源于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介质,他的水平的多少将影响我们的行动的动力与欲望。快感则来源于即时反馈,是否得到有限满足。我们获得奖励,快乐不在于奖励多少,而在于奖励比我们预期的多出多少。只要符合预期,我们便能得到快感,所以快乐也可以很简单。
情绪是大脑的预置报警器:愤怒、恐惧、焦虑
他们分别是三种递进的情绪,分别对应着大脑的三个部分;原始脑,情绪脑,理性脑。
这几种情绪和大脑的组成部分相关,比如杏仁核是情绪中心,前额叶负责处理决策、思考、推理等控制功能。我们要有意识的锻炼这些部分。
大脑用进废退,我们可以思考新问题、计算、分析、筹划来调动前额叶,让前额叶主导判断和行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走出去丰富经历,用新鲜的场景激活和刺激前额叶,达到强化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深度思考和阅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焦虑的来源:不确定性、欲望大于能力。
抵抗情绪的七大良药
情绪垃圾桶、兴趣后花园、社交、晒太阳、睡眠、锻炼身体、深度阅读和思考。
盖尔定律: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是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的,从零开始就设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坚持一个事情,要从简单的方面开始,着眼小处和模型,慢慢推进和演化。
长期主义行动的参考模型:
通过动力-阻力模型,外因-内因机制分析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而干扰行动的。
从第一象限开始:
学习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个学习的好习惯是知识管理方法:INKP知识管理体系。
Inbox:收纳箱。将原生或初步加工素材都整理在这个文件夹内,作为创作和灵感的原材料。
Note:概念笔记。按条目整理和加工收纳箱里的素材,这里是初步的成体系的知识笔记。
Knowledge:主题笔记。将多个概念笔记融合起来,发现和提取共同方向的知识。
Project:项目。知识笔记在项目中的实践和运用,同时也是实践反馈给笔记的思考和升华。
怎么理解实验心态?尝试、锻炼和学习为动力,而不那么功利;以进步收获为目的,而非任务去完成。不报着任务的心态去做,思路就可以更广,行动就可以更大胆。拥抱变化,积极主动。
以实验心态行动的六个阶段: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用打游戏、看剧、刷视频打发无聊,结果是事后你还一身怅然。思考你为什么会无聊?现状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吗?想法有没有实现?生活不够充实?多一些思考,假如我这样做情况是不是更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是改变的开始。
根据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有哪些方向和方法可以改变。比如,你如果社恐,可以多争取跟别人交流的机会,尝试多看对方眼睛几次,多点几次头,多表露出你的情绪,也可以对着镜子练习你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这是个尝试实验,也是个对照实验,多些改变,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置身事外,少关注结果,多关注自身感受、变化、反馈。也就是说在设计行动过程中,我们还要以观察的形态看待这次行动:避免过度关注结果、记录行动中产生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测,反复练习检验有效性。
每次的行动都是积累经验和叠buff的绝佳机会,以注重过程、注重成长的心态参与其中,你会收获更多。
汇总方法积极思考,提取行动的共性,通过向上总结和向下挖掘提炼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标准。用已有的原理去解释和支撑他,整理逻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保持好奇心,保持自驱力,多拓展自己的生活边界,多接触不一样的人,多体验不同的事,多感受不样的生活。
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发现与提出问题,做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假设,然后用实验的方式尝试和对照,从效果中得到答案。同时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要以两种心态看待和思考:观察和经验心态,从过程中感受和收获。行动之后,需要积极复盘和总结提炼。复盘的好处是把过往的经历“内化”为经验,进一步提取过往的行动所取得的东西,让过去更好的服务未来。最后,以自驱和好奇探索更多可能,不断创造出发现更多问题与可能性的机会。
这里的思维模型,更像是看待事务的角度或是宏观的本质的方向。根据事务不同的特点适用不同的模型:
立场先行:我们和他们的”对立“
群体偏见:放下偏见
五种需要避免的思维模式(输入-加工-输出):
复述、提炼、整合、分析、批判、代入、联系、定向、复盘、创造
思路:我有没有兴趣-我的优点-我对(优点)的感受-如何成就自己的优点。
我有没有兴趣: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有哪些不满意,如何改变一点让他更好?(有就去做,没有从自己的优点挖掘)
我的优点:从小到大别人最看好我的什么,我有哪些自己感觉得心应手的方面,我有哪些可以出售的时间?
我对优点的感受:我对他的感受是什么,我开行么,我愿意继续花费时间投入吗?(兴趣升华为成就)
如何成就优点:把他设定为成就如何实现他,如何通过他影响别人,是否可以推广他?(成就升华为向外创造)
通过消费获得的快乐:更加快速和快感,但是阈值也会更高,最终会难以满足而去追寻更刺激、更迅速的消费获得快乐。
创造是快乐的高阶获取方式。
避免消费陷阱
我有多少整段时间:一天中多留给自己一些大段时间,2个小时以上,因为大段时间你才会有深入思考,才能创造价值发挥作用
避免哪些时间黑洞:为无聊的时间设定边界
我是否走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如何复盘?为什么我这么做?根据周期性的总结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我是怎么做的?周期性的利用KPT(保持、问题、尝试)机制对项目打分。
专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不要堆时间,可以少量的多次攻坚
把行动和某个状态、习惯关联起来,让他们产生联系,互相推动。
寻找一天的最佳时刻,分别安排对应的事情
将任务分解:行动清单、问题清单、甜点清单
主动休息而不是被动休息
切换模式,休息大脑
打开心智-李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