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道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先生,在1989~1991年间,拜访中国大陆隐士的手记。为了寻访中国隐士,作者踏遍中国的许多隐居者之山。先后前往北京广济寺、山西五台山、,福建太姥山等地,最终将寻访的目标锁定在被称为隐士天堂的陕西终南山一带。

        作者足迹遍布陕西西安及终南山一带的古迹、寺庙、道观,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作者走访了数十位道教徒和佛教徒,并将与他们的谈话笔录收进本书。

一、关于中国隐士

        追溯中国文明史,有关隐士的点滴中,所传达的信息是:有着美德和智慧的人。隐士的前身是萨满,萨满是扮演着人类直接与神灵交流的角色的人,他们是社会成员中的非凡者,担负着帮助人类获取知识、抵御黑暗的使命。在古代,终南山以北地区,曾经是萨满们最早的家。

        道教的前身是萨满教,中国隐士的传统是修道。在中国古代,修道的方式有三:一是离群索居过隐居生活;而是选择从政生涯;三是在隐居和从政之间自由切换。不论哪一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在世间建立和谐、扩展和谐。

二、中国的道教

        中国最早的道教徒是拜月的男女萨满们,广成子是其中的一员,他向黄帝传授了道家修行的秘诀。后来一部道教最早的经典《道德经》的问世,使他的作者老子成为众多传道人物之首,他是第一位将道教智慧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尽管这种语言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老子还教给人们修行的秘诀,这种秘诀是借助晦涩 难懂的经文传授给弟子,并且是需要师父指点才能看懂的。

        在终南山西面的楼观台,老子将《道德经》当面传授给道教圣人尹喜。他的教导被记录下来,便成为《道德经》,道教经典因此得以传承,老子随后便在附近的山上摆脱肉体的束缚,羽化为仙。

        户县重阳宫是中国最著名的道教中心之一,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也是他把禅宗、理学和传统道教的养生三者结合起来。

        楼观台是道教的历史形态起源地,而它的史前形式,却在很早以前,就在终南山东端得西岳华山兴盛了。对于道教徒来说,华山的意义甚至要超出史前时期。一直回溯到万物创始的时候,华山是中国最早的精神中心之一,是包括黄帝在内的萨满们来寻梦的地方。华佗是中国最伟大的医学天才,他曾经在华山生活、采药很多年。

三、道教与佛教

        在佛教传到中国之前,中国所有可以被称为宗教的主要思想修行体系,都建立在对道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佛教在最初传入中国的一百年内,被认为是从道教这一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就被当做另一尊神,被发展中的道教接纳了。

        但是随着中国人对来自西域的这种“道教”不断增长的兴趣,佛经的翻译,佛、道两教的差异终于被发现,首先追求的境界,道教徒追求的是修成一个长生不死之身,而佛教徒寻求的是摆脱一切身相;其次,道教徒把他们的呼吸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专心致志于体内气息的循环和编号,而佛教徒则强调呼吸调柔,要舍弃对身体的执着和修炼。;再有,佛教徒有一套普遍遵守的规则,或者叫做戒律,他们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大部分道教徒则按照道德的标准行事,或者各纵其天性。

      公元三世纪左右,佛教独立后,在新环境下逐渐繁盛、成熟,发展出了新的思想流派和修行宗派,终南山也成为了它出现和发展的背景,在中国出现的八大佛教宗派中,有七个宗派是在终南山或其附近开出它们的第一片花瓣的,它们是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其中禅宗起源于嵩山,而嵩山是终南山东部的一条支脉,第八个主要宗派是天台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的衡山和东部的天台山。在影响力和信众数量方面,净土宗位居八大宗派之首,净土宗不是教人们单靠自力解脱,而是教人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他会把信众带到极乐世界里去。人们在那里比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更容易证得解脱。

      长安城南的香积寺,是净土宗大师鸠摩罗什后半生讲法译经的地方。也是他的舍利塔所在地。他的《维摩诘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金刚经》、《心经》是被引用最多的佛经。直至今日,在东方没有一场佛教仪式中不使用他所翻译的经文,《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妙法莲华经》促成了天台宗的形成等等。

四、云中君——长安散记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中心,是十一个朝代的都城,公元七八世纪,在长安的巅峰时期,它是当时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位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旅行者的城市,著名旅行家玄奘的遗泽——大雁塔,是这个城市的标志之一。玄奘为了解决对佛陀“世界唯心”的教义的疑惑,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向瑜伽宗大师学习唯识的教义,十多年后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盛典欢迎。

      当时的太子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修建了慈恩寺,为了邀请玄奘法师,又建了一间译经中心,为他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后来,为了更好地储存这些翻译出来的无价之宝,在他的请求下,在慈恩寺附近修建了一座塔,因唐朝进士们在塔的高层拱廊附近签名排列起来形似雁阵,因此这座塔得名大雁塔。

        从慈恩寺向东南方向一公里,有一个名叫曲江池的村子,在古代,曲江池是长安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紧挨着这个村庄吗,有一个叫寒窑的地方,这是痴心女子王宝钏用十八年岁月苦等他的丈夫的地方。王宝钏是一位不屈从于权贵,敢于追求真爱的女子,她拒绝了其父安排的政治婚姻嫁给了贫苦出身的薛平贵,后来战争爆发,薛平贵从军被人设圈套俘虏,忠贞不渝的王宝钏在寒窑十八年的等待,终于等到被释放归来的丈夫。

        寒窑不远处,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的坟墓,胡亥是继秦始皇后第二位皇帝,他做了三年的木偶皇帝,是“指鹿为马”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后来在太监安排的“军事演习”中自杀了。距胡亥墓三四公里的东伍村,是汉朝最后一位君主献帝的陵墓,再向东不远的平原上,是宣帝陵,宣帝陵东南十五公里,是长安县的引镇,引镇的兴教寺,是玄奘和他的两位弟子的舍利安放处,他们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三位创始人。

五、朱雀山

      在中国古代,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神: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从长安城的朱雀门出发,沿着朱雀街向前走,路边有许多风景名胜,其中第一个就是小雁塔,它是长安第二位最著名的旅行家义净的遗惠。他是继玄奘之后第二个去印度的人。所不同的是,玄奘走的是丝绸之路,义净则取海道;玄奘去印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哲学,而义净则对戒律和修行更感兴趣。回国后义净从洛阳搬回长安,住在朱雀街西侧的荐福寺。和玄奘一样,为了保护带回来的经书,义净也修了一座高四十五米的塔,这座塔就是小雁塔。

        从小雁塔再往南走一公里的大兴善寺,是中国修建最早的一批佛寺之一,就是在大兴善寺,密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公元8世纪,印度和尚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都把大兴善寺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这三个人都曾经是唐朝历代皇帝的宗教导师。

六、走过销魂桥

      在中国古代,人们走得最多的路,是那条连接着西都丰、镐、咸阳、长安和东都洛阳及中原之间的路。这条路当时被称做洛阳路。它从终南山脚下绕过,也是很多想当隐士的人决定永远离开长安时所走的路。

        从西安东门出发沿着这条路向东十公里,就到了灞河。灞河上的灞桥,是古代人们为友人送行的地方,很多个世纪以来,它也以“销魂桥”而闻名。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送行地点,也是一百万首涉及柳树的诗的背景地。

        在古代,很多寻求幽居的人就在这里停下来。他们不过灞桥,而是在灞桥和南面的白鹿原之间的霸陵安顿下来。霸陵最初是因汉文帝而出名的。汉文帝是一位很罕见的热爱俭朴的国君,与他同时代的人花巨款修建精致的坟墓完全不同,他的墓葬中没有任何比陶器更贵重的东西,他只想过的像隐士一样快活。

        两千年来,霸陵地区一直吸引着渴望隐居的人。诚实质朴的梁鸿,拒绝帝王盛请而远离繁华隐居的韩康。距离灞桥三公里的邵平村,是因东陵候邵平的名字而得名。邵平是一位有着宠辱不惊的品性的人。离邵平村不远的韩峪村,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坑儒谷所在地。秦朝的时候,基于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在国家政策方面,学者们各执己见,为此秦始皇很恼火。他的解决办法是,公元前213年,几乎烧掉了帝国所有的书,并把四百六十余名学者一起活埋了。 距离韩峪村约六公里,就来到骊山脚下的临潼县城。

        骊山是终南山的一条孤脉从西向东延伸大约有十公里。从县城向东五公里,就是秦始皇陵,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坟墓,就说修建这座坟墓花了七十万民夫三十八年的时间才竣工。作为终南山的支脉,骊山就一直是隐士的家。骊山的温泉也一直吸引着上流社会的成员。最著名的华清池,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经常光临的地方。

      华清池后面的山上的捉蒋亭,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捕的地方。从这个亭子出来沿着山路继续往上走,来到老君殿,这是唐玄宗梦见太白之精滴到地上,化作巨石的地方。后来玄宗派人找到那块巨石并雕成一尊老子像,安放在附近的道观里。

        从骊山的西岭再向上爬一公里,有一座道观叫老母殿,里面供奉着被称为人类之母的女娲,或者叫老母。

七、暮星之家

      太白山位于西安西南一百二十公里处,登太白山之险已完全高于以险峻闻名的华山,隐士们在太白山已经住了几千年,近代著名的隐士有虚云。在早期的中国哲学中,白色是西方之色,也是暮星——太白金星之色。太白山因顶峰上一块白色的岩石而得名。而这块岩石,相传是两千年前太白之精滴落所化。

        太白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太白山的第一位隐士是鬼谷。战国时代提出“连横”“合纵”政策的苏秦和张仪就是他的学生。他被公认是吸收了当时各家思想的法家祖师,他是一位道教徒。

      几千年来,太白山一直是宗教仪式和宗教修行的圣地,太白山另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道教徒,他是孙思邈。他拒绝高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太白山上采集草药,完善他的医学知识,以及修道。他被人们尊为药王,是中国最伟大的医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营养学家。他有两部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太白山不仅是欲修道成仙的道教徒的家,也是儒家隐士的家。中国隐士的一个循环论题是: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早在公元一世纪末,儒家隐士就放弃宫廷职位,选择隐居茅棚。第一批汉代学者学到了与大部分主要典籍相关的广博精深的知识,挚恂和他的弟子马融,就是其中的两位。马融在世时被公认为儒、道两家典籍注释者中的泰斗级人物。马融的众多弟子中,郑玄在跟随马融学习了几年后离开了太白山,到长安开办了自己的学院,作为经典的注释者,他的声望最终超过了他的老师,另一位儒家隐士张载,也是这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创建了宋代最著名的学院之一。

八、访王维不遇

        在中国古代,选择隐居生活的人,有官场得志的达官贵人,有不愿放弃自己原则的学者,有精疲力竭的官僚,也有遭到放逐的大臣等,一般情况下,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愿意把奢华舒适置之脑后,而去追求俭朴生活的快乐。公元八世纪的时候,在高官和隐士之间,出现了一种亲密的关系。人们有意识地把隐居在乡村作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手段。唐朝的时候,这种吸引朝廷注意,从而谋得一官半职的做法很流行,由此得名“终南捷径”。

        在这些隐居终南山的隐士中,有一个人不是在寻求通向都城的捷径,这个人就是王维,他选择终南山作为出世的捷径,而非入世。在辋川的别墅相对隐居的生活中,王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隐居生活,把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了隐居生活。王维是一位集绘画、诗歌、音乐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

九、大道入廛

        在长安,过去的一千年里,神仙们聚会的地点一直是八仙宫,它建于公元十一世纪,道教所承认的神仙有成百上千位,正像佛教所承认的菩萨有成百上千位,为什么吕洞宾、汉钟离等八位得到特殊的青睐,原因不得而知。为谁所选,也不可知。除了修道以外,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曾在终南山修道。

十、访谈摘要

        在书里和比尔交谈的隐士,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也有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1、修行不一定出家,重要的是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要持戒,这很重要,这是修行的基础,戒律是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2、一个人不守戒是不能开悟的。如果不守戒,不管是一条戒还是二百五十条戒,你的生活都不会有安宁。你守戒的时候,就能够清除障碍和执著。只有到那个时候,你的禅定才能够深入。而只有通过禅定,你才能开悟。这就是律宗背后的逻辑。

        3、要修静和不偏不倚,要自然,自然就是不强求。当你自然地行事的时候,就会得到想要的东西。为了了解什么是自然的,必须修静。

      4、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住在山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一副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但是成佛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的真面目。

        5 、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净,你就能理解业。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能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要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就不会成就。

      6、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美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真正的德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的不是真正的德。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我们以为他们得道了。但是他们错了。修习真正的德不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来了。

      7、修道就像当胎儿,当我们在母亲体内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知识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母亲体内,也不知道她是谁,当我们能够看和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出生了,修道就是如此,当我们最终明白道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就已经结束了。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花很长时间修行。不过我们所修的并不是这个肉体,老子所谈的不是这个身体,我们的肉体不是我们的真身,我们的真身在假身里面,就像胎儿在母亲体内一样,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的假身,除非我们把假身弃置一旁,否则真身就不会出来。

      8、书就像食物,它们能填饱我们的肚子,却不能填饱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东西,可以买一本书,对它进行了解,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书中所讲的与现实是不同的,现在许多讲爱情的书,一些道士读了这些书,就决定还俗,结婚生子,但是爱情是变化的,它会变得毫无意义,书能蒙蔽人。

      9、修行人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应该指向同一个目标,他们不参与闲谈,或无聊的活动。

      10、在禅宗里,我们不停地问,谁在念佛。我们所想的一切就是,佛号是从哪里升起的。我们不停地问,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出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我们一心一意地坐着。如果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不管是哪,我们都跟着它,直到最后心变得安静下来;直到无禅可参,无问可问;直到我们达到这种境界,不问而问,问而无问。我们不停的问,直到我们找到一个答案;直到妄想消尽;直到我们能够吞下这个世界,它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但这个世界不能吞掉我们;直到我们能够骑虎,而虎不能骑我们;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到底是谁。这就是禅。关于佛教修行的本质:慈、悲、喜、舍。

十一、普通人的修行

        如果说中国的隐士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精神觉醒的“博士”,那么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人来说,也许没有欲望、能力、精力去攻读“博士”,而但是我们可以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修行。每次的彷徨无助困顿沮丧是命运给予的试炼,而每次挫折后都将重新鼓起了勇气和希望。越打击、越坚强;越挫折、越勇敢。直到有一天发现再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心志、打乱步伐,可以耐烦、耐苦、耐惊、耐怕,可以享受“独处”的乐趣。

        首先要持戒。所谓持戒,是一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清醒和自律,有与自身的嗔、贪、痴作斗争的坚定和执着。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受欲望的支配,去做违心的事情。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太多的诱惑,算不得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把它留给自己,留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对于一个自律的人,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其次合乎正道。佛家对此的解释是选择一条介于自我放任和自我禁欲之间的光明之道。合乎正道,就是合乎自然的规律。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追寻幸福的道路,也许并不完全依赖于身外之物,名利和财富只会对我们的幸福产生间接影响,而产生直接影响的,只有我们自身拥有的精神力量,我们能否在精神和灵魂世界中去找寻真实的自己,能否适时地从世俗事务中抽出身来,静下心觉悟自己的真性情,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提升精神能力,去获得最丰富、维持最恒久的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否则,沉溺于的感官享受、低级社交和庸俗消费,这一切像麻醉剂只能使人精神麻痹,越来越深地丧失自我,离真正的幸福之道也越来越远。

        再次要修静。

      心静 清晨,淡泊的阳光似一缕纱,既柔情似水又毫不吝啬。灵秀的鸟唤醒迷蒙的梦,睁开眼,犹然沉昏地独伫窗前,凝眸远眺。春末夏初,山河绮绣,蔚蓝的天辽无边际。它静静地凝视着苍茫大地,看世间恩怨情仇,爱恨缠绵,却总也沉默不语,只以宽博的胸怀包容宇宙间的一切:黑的、白的、清的、浊的…暮然,仿佛置身天外,静得只剩下自己平缓的心跳。

        情静 翻阅古籍,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到:天地诞生以前的无极本来是静的,所以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只是由于后天染上了欲。通过无欲的功夫,实现业已丧失的静的境界。从寡欲达到无欲,无欲则刚,无欲则能顺化内外之物。无妄、无欲,为一也,只有无妄、无欲才是治本,才能达到快乐的研究一个事物,达到忘我、无它为的境界,如此至诚之道得以入也。

        神静 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静者,自然无为,得超脱世俗也。此时的静既是大诗人的境,又是大哲人的境。修静者,亦须循序渐进。初入静之门第,莳养花竹,饱看山水,感悟自然而得心灵清秀之境;中庸者,修心修魂,悟得悟道,以求情恬意淡之境;得道者,返璞归真,无欲无求,无私无邪,终悟冰释灵魂之境,此乃神静也。

      静是一池清水,静极则心清神明;欲是一团烈火,欲极则魂消魄灭。老子说:“治身不静则身危。”

                                      2018.1.16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