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设立禁忌的必要性—象征性阉割

图片发自App



“孩子成天要玩游戏,就是不肯写作业”

“一旦不满足他,他就大吵大闹”

“我在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哄着他去做事情”

......

这样的抱怨在家长中太常见了, 我打算写一系列的文章来谈谈设立规则和禁忌的必要性及如何去做。


图片发自App


点击查看源网页

为什么婴儿对既有快乐如此“成瘾”,但最后还是能成功地放弃它呢?为什么他最后还是能放弃奶瓶而接受使用勺子呢?

这要归功于母亲对他的限制。母亲知道他必须要长大,不能没完没了地吃奶,于是温柔但坚定地告诉他你不能再吃奶了。她设立了一个禁忌。

母亲会对孩子说:“够了,你已经太大了,不能再吃奶了。”她在限制孩子,并强迫他往前走。

多尔多把这种由母亲设立的禁忌称为一种“阉割”,给出了以下定义:“这种阉割是对孩子寻求的已知乐趣的根本禁止。”

通过这样的“阉割”,母亲在孩子成长所要走的道路上设立了一种禁行标志。

她禁止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原始的满足,她强迫孩子寻找别的出路。而这种别的出路是能够让孩子走向社会的一条发展的道路。


图片发自App



这种阉割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被自己所发现的乐趣所束缚,从而无法独自前行。(至少无法足够快地前行,和谐成长)。他们必须接受成人推动才能做到这一点。

如果父母仅仅只是告诉孩子成长的必要性是不足以使其进步。父母在谈话之后却没有任何行动,那么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空谈。

比如一位家长对他五岁孩子说希望看到他长大,却任由孩子拿着奶瓶,那么孩子就不会有所改变。

一位父亲,希望孩子懂事不要总是看电视,只是反复地说“我们不要看了好不好”,却没有力量直接去关掉电视,直到忍无可忍大发脾气告终。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的在家庭中重复。孩子越来越难以服从。

点击查看源网页

不幸的是,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儿。父母错误地认为一切都应该由孩子来完成,相信孩子能够靠自身的控制力去完成。凭借这份信心,父母不让自己去干预孩子的成长。

另外,他们还觉得如果他们进行了干预,就是对孩子的施暴,而且会给孩的成长带来伤害,把必要的限制禁止等同于伤害。

一位母亲在反复劝说无效后,强行将孩子带离游戏场所,孩子大发脾气。母亲自己也痛苦不已,感到孩子受到了伤害,觉得孩子不能承受这样的挫折。

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适应的困难的孩子:情绪失控、学业困难等,而这些问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父母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这些孩子沉湎于一种退行性的快乐,在“上大学”的年龄还停留在“婴儿”状态:他们想要父母喂饭,感到累的时候就呻吟、让父母来抱他们,为很小一点事就哭个不停,稍遭拒绝就大发脾气。

一般来说,他们的痛苦只是一个教育问题。一旦这些孩子的父母在精神分析家的帮助下成功地回到原有位置并对他们进行约束,他们就会发生改变。

在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时期的拒绝约束、对立和痛苦折磨之后,他们最终将明白父母是不会妥协的,从而接受这些约束。

让周围人惊讶的是,孩子反而逐渐变得开心快乐。而且,不少孩子习惯在每次接受咨询时,向精神分析家自豪地宣告自己的进步。

“你知道吗?现在我一个人吃饭了,也可以不开灯睡觉了。”

他们的状态说明了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一旦他们接受了约束,他们就不再觉得这些约束是一种暴力和镇压,而是一件有利于他们的事和真正的快乐源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设立禁忌的必要性—象征性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