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读后感
社会动物
- 影响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思维,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
- 耶鲁大学专家约翰·巴奇( John Bargh)认为,就像伽利略“将地球从宇宙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一样,这场心理学革命已经“将意识从人类行为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了。
- 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 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观点,即人类进化的核心真理在于潜意识进化的重要性。人性的核心真理在于意识可以影响潜意识。
- 罗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就表现出了这种人类气质——手托下巴、独自沉思。事实上,我们远胜于其他动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非凡的社会技能,包括教育、学习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与制度的缔造、复杂社会精神结构的构架等。
- 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像思想感情的核心交通枢纽,亿万种感觉、情绪和信号每时每刻都汇聚在这里。我们是信息中心,尽管对具体过程并不太了解,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对交通状况进行疏导——转移注意力,作出选择与承诺。当我们的交流网络足够完备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自我。我们寻求更深入、更彻底的沟通,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 古希腊人常说:“痛苦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
- 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男人更容易坠入爱河,也更容易相信真正的爱情会天长地久。
初次约会,互生好感
- 戴维·巴斯的调查表明,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最希望从自己性伴侣那里得到的东西莫过于亲切的关爱。在求爱期,人们会向对方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同情心,以证明自己可以关爱对方。约会的男女之所以会积极地逗小孩、小狗玩,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
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 人类文明存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克制人们本能的欲望。
爱的角色
- 缺乏情感会导致毁灭性和危险性的行为。缺乏情感的人不会过上极端理性、合乎逻辑、井井有条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会很荒谬。在极端情况下,缺乏情感的人会表现出反社会的人格,对野蛮行为熟视无睹,完全无法感知别人的痛苦。
- 情感是我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依据,在潜意识中指导着我们,为我们的人生导航,避免做出可能带来痛苦的行为,致力于完成可能带来成就感的任务。“
- 笛卡儿的错误在于认为灵肉可以完全分离。思维和身体借助复杂的反应和逆反应网络彼此相连,通过反馈作用赋予事物情感价值。你的手感受到的触碰已经被赋予了一层意义——令人愉快、开心。
- 对决策过程的深入认识让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彼此分离、彼此矛盾的。理性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发挥作用。情感赋予事物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作出选择。人类思维表面上看来是注重实际的,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层面是浪漫的。
- 我们更像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者,而不是心有定论的决策者。在 20世纪,人们往往把决策当做时间轴上某一个点的事情,先是搜集相关的事实、条件和证据,然后立刻作出决定。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是社会背景之中的朝圣者。我们路过充满各种人与可能性的环境,在漫步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进行难以计数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目标、抱负、梦想、欲望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要想活得开心,就要训练情感发出正确的信号,并且对这些微妙的信号保持敏感。
- 信息流从早已故去的祖先那里传到我们这里,再经由我们传到尚未出生的胎儿那里。大脑能够适应这条充满了湍流和支流的知识长河,在河水中如同鳟鱼一样自如。我们的思想深受这拥有漫长历史的信息之河的影响,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与它完全割裂,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思想。即使刚刚诞生的婴儿也拥有这样丰厚的遗产,同时也被赋予了吸取更多知识的能力,未来还会为这漫长的信息之河作出回馈或贡献。
- 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幼崽中,人类婴儿是唯一一种习惯于断断续续吃奶的:先吮吸几秒,然后含着乳头暂停一会儿再吃。凯耶认为,这种暂停的意义在于引导母亲轻轻摇晃婴儿。
母亲与婴儿间的非语言交流
- 哺乳动物的大脑只有在能够与其他同类沟通时才能发育。
镜像神经元与模仿能力
- 通过模仿他人,我们让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换位思考,以理解他人的感受。按照这种解释,人们并不是随时对同类进行评判的冷漠理论家,而是无意识方法论的执行者,依靠分享或是模拟周围人们的反应来了解他人。
- 下意识地分享他人大脑思维的能力是情感共鸣的基石,而人类正是通过情感共鸣形成了道德。
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方式
- 当人们觉得自己需要以相通的方式对他人的积极情绪做出反应时,笑声就如同肥皂泡般出现在谈话之中。
- 大脑不过是单独一个人颅骨里的一堆神经组织,而思维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是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要把思维跟大脑弄混了。
- 普尼克指出,成人具有探照灯一般的意识,会将注意力指向特定的位置。而哈罗德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具有哥普尼克所谓的“灯笼意识”,它向外发散至各个方向,是一种针对一切事物的生动的全景意识。孩子就像兴高采烈地沉迷于 360度环形全景式电影一样。
- 童年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把千百万种的刺激整合到经验模型中,这些模型被用于生活中的预测、解释和导航过程。
学习识物
-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网络,它会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形成、固化和随时更新。回路一旦形成,同样的回路在将来受到激发的机会就增加了。神经元网络包含了我们的经验,并据此指引我们未来的行为。它包括了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独特的生存方式,我们行走、说话和反应的方式。它是我们的行为所遵循的模式。大脑是生活的记录者,神经联结网络是习惯、人格和偏好的生理表现,而你则是大脑中的物质网络所显现出的精神实体。
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网络
- 人们具有组成团队的倾向,即使是以最为独断专横的特征为基础,而当多个团队彼此临近时,冲突就会发生。
- 每个领域有其自己的结构、目的、组织原则和复发方式,简而言之,它自己的范式。一个领域的专家已经吸收了该领域的范式结构,并且知道如何操作。经济学家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律师像律师一样思考。一开始是专家决定进入一个研究领域,但很快这一领域就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他们跟分析对象之间不再有内外之隔。
第二步:培养专业技能
先别着急吃棉花糖
- 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良好的人能够形成一些习惯和策略,触发那些能够使他们以有效的、富有远见的方式感知世界的潜意识活动。
重新认识性格与行为的关系
- 人类的决策过程分为 3个基本步骤。首先,我们会感知到某种情况;其次,我们用理性来判断这种或那种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再次,我们用意志力来执行我们的决定。
- 这种“学习如何观察”的模型强调,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性格是千千万万种彼此相互作用的因素日积月累形成的结果。这一模型强调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单靠自己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身处一个全是胖子的环境中,那么你也很难保持苗条)。它也强调细小的重复性行为的影响,这些行为可以重组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细节习惯和适当的礼仪能够改进人们看待世界的某些积极方式。良好的行为能够加强大脑中的某些网络。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的见解非常正确:“美德是最先通过把它们付诸行动而获得的。”匿名戒酒协会的口号“假装这样做,直到你真的能做到”用更加实际的方式解释了这一观念。弗吉尼亚大学学者蒂莫西·威尔逊的表述则更为科学化:“社会心理学界普遍公认的原理之一,就是行为的改变往往先于态度和感情的变化。”
-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你主观上向往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与这种向往相反的念头能够获得多少注意力……因此,对注意力的控制是意志力的基本体现。”那些拥有掌控注意力的习惯和策略的人,可以掌控他们自己的生活。
训练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 平庸的表演者可能会以最令自己舒服的方式练习,而伟大的成功者们则会采取最为严谨且强调自我批评的方式。
所谓的“天才”都是后天努力造就的
- 尼斯贝特的结论是,就整体而言,西方人往往狭隘地专注于个人行动,而亚洲人更看重背景和人际关系。他认为,至少自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人的思想主要强调个人的行动、永久性的性格特征、形式逻辑和明确划定的类别。而在更长的时间里,亚洲人的思想强调的是背景、人际关系、和谐、矛盾、相互依存以及环境影响。尼斯贝特写道:“因此,对亚洲人而言,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它由连续的物质组成,要以整体而非部分的方式来看待和解读,而且要服从集体,不能仅仅遵从个人的支配控制。”
文化圈子不同,思维方式各异
智慧生物以思维构建世界
- 除人类之外的动物似乎不会产生教学的冲动。你可以教一只黑猩猩学习手语,但黑猩猩却不会将手语教给它的同伴或它的孩子们,从而让它们可以使用手语进行交流。
- 人类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人们有能力发展出先进的文化。文化是一种集习惯、行为、信仰、观点和应变能力于一体,能够规范并指导人们生活的事物。文化能够传达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如何避开有毒植物、如何组建成功的家庭结构等。
-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如地生活,是因为我们都被限定在文化的框架当中。我们能够对种族文化、制度文化、区域文化进行吸收,让它们代替我们进行大部分的思考。
- 人类的杰出之处并不在于天才们所创造的个人化的辉煌业绩,而是一群人创造出的指引后人思想的精神框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制造出一架现代化的飞机,但是继承了前人智慧的现代化企业却可以设计出飞机并将之制造出来。
- 克拉克接着指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能力将推论加以细化——将知识的主体包含在社会体系之中。
能够孕育进步与成功的文化
- 唐纳德·布朗( Donaid E. Brown)在他的著作《人类共性》( Human Universals)中罗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简直不胜枚举。所有的孩子都害怕陌生人,都从小就喜欢糖水胜过白开水。所有人都喜欢故事、神话和谚语。在所有社会中,男性参与群体暴力的程度都要甚于女性,旅行离开家乡的距离也要远于女性。在所有社会中,丈夫的平均年龄都要比妻子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威望来划分等级,都将世界划分为自身所在的群体和外部群体。这些倾向都存在于比人们的意识更深层次的地方。
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
- 性兴奋状态。人们思考的内容取决于他们的精神状态。
人生中的奥德赛时期
- 过去人生往往被分成 4个时期——童年、青春期、成年和老年,现在则至少可以分为 6个时期——童年时期、青春期、奥德赛时期、成年时期、活跃退休期和老年时期。奥德赛时期就是人在青春期和成年时期之间徘徊的那段岁月。
- 丹尼尔·卡尼曼、艾伦·克鲁格、戴维·施卡德( David Schkade)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能够提升幸福感的日常活动——例如做爱、下班后联谊、与朋友共进晚餐——都带有社交性质,而能够降低幸福感的日常活动——例如上下班——则往往是独自一人进行的。最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的职业带有社交性质(业务经理、理发师、健康顾问或护理师),而最可能降低幸福感的职业要么带有反常社交性质(妓女),要么是远离社交的(机器操作员)。
怎样才算幸福的人生?
- 罗伊·鲍梅斯特对以上迹象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一个人究竟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还是孤身一人,会强烈地影响这个人的幸福感程度,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因素。”
热恋中的情侣
- 正如马修·阿诺德在诗歌中描述的那样:在我们自称我们感觉到的浅的溪流之下,涌动着悄无声息的水流。我们以为它与表层同样轻柔,但是它强劲、神秘而深邃,是我们真切感受的主要源泉。
融合的渴望
- 蒙塔古认为,大脑的主要作用就是建模。我们不停地在大脑中构建小的预测模型,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如果我把手放在这里,那么这件事就会发生;如果我笑,那么她就会笑。假如我们的模型与实际发生的事情相吻合,我们会体验到一点甘露般的甜头;如果不吻合,那就麻烦了,大脑不得不弄明白究竟出了什么差错,并将对模型进行调整。
- 正如布鲁斯·韦克斯勒( Bruce Wexler)在《大脑与文化》( Brain and Culture)一书中讲述的那样,我们耗费前半生努力构造与世界相符的内在模型,然后花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调整世界,使之符合我们的内在模型。
- 他们体验到了同步性,那是所有伟大爱情表白的本质:“爱你?我就是你。”“我们是一个整体,血肉相连,失去你就是失去我自己。”
爱欲让我们在一起
-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看重逻辑、科学和普遍真理,而英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强调情操的力量。
- 在法国启蒙运动者们看来,自主的个体们因共同利益形成社会契约,而英国启蒙运动者们强调,人生来便具有社会意识,一种在意识水平之下起作用的意识。人生来就有“同胞之谊”的观念,一种对他人痛苦和喜悦感同身受的本能。他们受被赞美和变得值得被赞美的渴望所引导。这些作者们声称,道德感源自这些有一定意识的感情,而不是抽象律法派生出的逻辑产物。
聪明又糊涂的潜意识
- 纯粹理性和与之相对立的直觉与情感之间的争论,乃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辩题之一。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一直是在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徘徊,或者如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所言,在头脑简单和思维混乱的时代徘徊。在头脑简单的时代,理性主义思想者简化人类的行为以适应严格的数学模型。在思维混乱的时代,直觉主义领导者和艺术家大行其道。有时想象太过丰富,有时太过理性。
- 潜意识确实是主观的。它将信息看做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当信息进入大脑时,并不会立刻被整整齐齐地归类,似乎会被挪来挪去。与 20多岁的年轻人相比, 70多岁老人的回忆过程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并不相同,而且显得更加分散。回忆并不真的是重新提取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重组。后来发生的事情能够改变你对以前所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因为这一原因以及诸多其他原因,我们潜意识的信息提取系统相当不可靠,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
- 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人们更可能回答说自己的生活整体上是幸福的;如果在阴雨天提问的话,潮湿的天气会改变人们对自身状态的整个观感。(然而,当你要求人们有意识地考虑当天天气状况的影响时,这种影响就消失了。)
- 潜意识是冲动的,它现在就想要好的感觉。毕竟,一级认知之所以进化出来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即时痛苦的影响,即时痛苦就是类似遭遇狮子攻击时可能会感知到的那种痛苦。
- 潜意识能找出模式,甚至在模式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臆想出模式,并借此形成各种模糊的概念。例如,很多人相信篮球比赛的投手会经历连续得分和连续失手的阶段。他们发现了这种模式。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中并没有体现出这种模式。
直觉的神奇力量
- 首先,意识过程建立在潜意识过程之上。没有潜意识就谈论理性思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二级认知是从一级认知获取资料、目标信息和指导信号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好好发展,那么就必须把这两个系统集合起来。进一步来讲,潜意识的确比意识更强大。
- 即使意识发挥了其最大潜力,潜意识的运算能力仍然比它强大 20万倍。
- 潜意识似乎会以两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一种方式被科学家们称为“逐字编码”,它力图对事件中所有发生的细节进行记录;另一种方式则被称为“模糊路径理论”,该理论认为潜意识还会试图推导出要旨,对某个事件进行非精确性描述。这些要旨可以被提炼出来,应用到以后发生的类似的事件中。如果你每次参加葬礼都想起以前所有葬礼上你的行为的确切细节,你就会无休止地纠缠于这些无用的细节。然而,如果你记得葬礼上行为举止的要旨——穿什么衣服,怎么走路,说话用什么样的语调,那么你就会大概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能够为社会所接纳。
- 潜意识通过归纳法来理解世界。
- 通常情况下,意识更善于解决涉及少许变量或选择的问题,而潜意识更善于解决涉及很多可能性和变量的问题。意识更善于在因子已经明确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而潜意识在所有因子都尚不明确时表现更加出色。
- 潜意识思考不同于仓促的思考。如果留出时间来思考,那么一级认知能够比二级认知做得更好。
- 意识思维往往会按部就班,专注于少量核心事实和原则,而潜意识思维则往往通过联系的过程,对狄克思特修斯所谓的“大脑中幽暗又落满灰尘的角落”进行探索。因此,一级认知能产生更多创造性的联结和不太可能出现的平行性结果。潜意识能够处理多得多的因子,它很自然地对进入视野的各种因子的重要性进行衡量。在意识忙于其他事情的时候,潜意识总是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很多平行过程同时发生,试图将新的问题与旧的模型对应起来,或者努力对问题的各部分进行重组,直到它们形成和谐的整体。潜意识在共鸣和隐喻中寻找各种联系、模式和相似性。它运用了全套的心理学工具——包括情感和生理感觉。
- 我们的假设可以引出一种激进的提议,那就是人类思维与低等动物思维最关键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拥有意识,而在于容纳意识之外的复杂过程的能力。”
因为谦逊所以机智
- 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你就会沉浸在铺天盖地的细节里,千万种感受会淹没你。
- 每次他作出决定时,他都会写下备忘录,记录下他此刻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的展望。 9个月以后,他会再次阅读备忘录的内容,试图弄明白他当时是怎样犯下错误的。他想尽可能多地从每次失误中吸取教训。”
回归核心业务,企业再造卓越
- 联合国总结过 1947 ~ 1989年来自 58种不同社会的数据,结果表明离婚率普遍会在婚后第 4年达到顶峰。
- 在 50岁以上夫妇的离婚事件当中, 65%以上的离婚要求是由女人提出的。
越来越远的两个人
- 大自然塑造人类来适应社会时,她就赋予了人类使同胞高兴的原始欲望,以及对冒犯同胞的本能厌恶。她教会他们为同胞喜欢的事情感到高兴,为同胞不喜欢的事情感到痛苦”。
与生俱来的对错感
道德感的触发与道德习惯的培养
- 正如人类的舌头能感知甜、咸等不同味道一样,道德也能感知不同的典型情境。
- 人类生活本身就具有复杂且不兼容的特性。大脑适应的是堕落的世界,不是和谐完美的世界。每个人都包含着许多个道德自我,由不同的情境所激活。我们都拥有许多种人格。
道德观的强化
- 潜意识情绪具有至高的影响力,但并不是独裁者。理性并不能独自发挥作用,但它能够凭借稳定而细微的影响来推动情绪的变化。
- 绝大多数人声称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幸福。这或许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少地关注那些负面的情感刺激。斯坦福大学的劳拉·卡斯滕森通过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人能够更好地保持心态平衡,能更快地从负面事件的影响中恢复。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加布里埃利通过研究发现,老人大脑的杏仁体在观看有正面寓意的图片时会保持活跃状态,而在观看有反面寓意的图片时处于不活跃状态。他们下意识地学会了积极感知的能力。
欣赏和享受艺术的本能
- 观察和倾听是厚实、有创造性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纳。例如,当你听音乐时,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 340米的速度传播,碰撞你的鼓膜,在你耳朵里的细小软骨中产生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薄膜,在那里转化为微小的电荷,最终回荡在你的大脑里。也许你并没有任何正统的音乐知识,但在你的整个一生中——从被母亲有节奏地拍打哄着睡觉开始——你一直都在潜意识层面构建着关于音乐的工作模型。你一直在学习怎样发现节奏模式,怎样预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当音乐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会感到源源不断的安慰和快乐。有些科学家认为,人处理某条信息的过程越顺利,就越会因此感到开心。当一首歌、一个故事或一种观点与大脑内部工作模型的关联达到“彼此迷恋”的地步时,这种同步性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幸福感。
- 生活就是改变,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系列温柔、刺激、旋律美妙的改变。
活在过去的回忆中
- 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写道:“大自然吸引着我们,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感觉相协调,所以它能够反映和增强我们已经感受到的情绪,甚至可以激发原本处于蛰伏状态的情绪。大自然就像一架巨大的钢琴,任我们弹奏抒发出至高的情怀。我们依靠它来唤醒和永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部分,就像依靠音乐一样。”
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 维克托·弗兰克尔( Viktor Frankl)在他的名著《寻找生活的意义》( Man’ s Search for Meaning)中写道:“对人生意义的寻求,是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动机。”他引用了尼采的说法:“一个知道‘为什么’生活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一切‘怎么样’。”不过接下来弗兰克尔提出了非常关键的一点:试图抽象地思考人生的总体意义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在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具体情境中,才能分辨出这个人的人生意义。他在纳粹集中营里写道:“我们首先要自己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还要去教育那些绝望的人:其实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停止询问人生的意义,开始回答人生日复一日、每时每刻对我们的询问。我们的回答不能由语言和思考组成,而应该由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举止组成。”
生命的最后时刻
- 大脑不过是身体里的一块肉,但从它内部的亿万次脉冲中却浮现出了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