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医生走了,我们对疾病和医生的误解也该走了

        前两天,民航总医院的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我和杨医生素不相识,却为这一白衣天使的离开感到痛心,为这残暴的行为感到痛恨,为这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感到揪心,关于疾病、关于医生、关于人体,我们一直都有误解。

疾病从来都不只有治愈和要命两种

        35岁之前,我们大多数人基本都没得过大病,感冒居多,头疼、发烧、嗓子疼,症状大同小异,吃药、打针、输液或者即便什么都不做只是多喝热水,一周就好。这就是我们生下来后对疾病的第一认识,难受但能治好。

        伴随着成长,癌症、艾滋等字眼在生活或书本中出现,它告诉我们,这些疾病无药可治,得了就会死亡,一定要避而远之。

        35岁以后,经过几次体检、进过几次医院,刷新了对疾病的认识,比如慢性炎症鼻炎、咽炎、妇科炎症,它不致命,但却容易反复,发作时候要命,不发作的时候好像它从来没来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只要按时服药就没什么大碍,却要饱受长期服药打针的痛苦;比如抑郁症,他人觉得你无病呻吟,却在你选择自我结束的那一刻,周围人才意识到原来你病了。你以为这些病去医院都能治愈,却在被医生告知只能缓解不能治愈的那一刻,感觉到医学水平原来如此苍白。

我以为的疾病非黑即白,要么治愈,要么要命,却不知大多数病叫治不好、不要命、却折磨你。



医生从来都不是不犯错的,也不是万能的。

        看完协和医院张羽医生写的《只有医生知道》,逐渐褪下了我对医生圣神看法的外衣,失误从来都不只是实习生的专利,只要是人都会有,做腹部手术不小心戳破了病人的膀胱,虽然主要疾病治好了,却导致病人无谓的多插了一周的尿管,看着作者写这些情节的时候一开始是惊讶,随后便是理解。在社会中,我们都是某一职位的工作人员,组织某项活动考虑不周,会挨上司批评;会计师做错账,需要一遍遍核对较错;公司决策者判断失误,导致资产损失惨重;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宽恕医生的失误?那是因为医生面对的是健康,账错了可以再做,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健康没了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容忍度不高,期望值却还很高的原因。

人体不是一堆器官的简单组合。

        就拿怀孕来讲,不是有了健康的精子、卵子、子宫,通畅的输卵管就可以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卵子的排出、子宫内膜的生长都需要体内多种激素共同的作用,以及体内细菌环境的平衡,人体是奇妙的、也是复杂的,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和探索人体的奥秘。

但是好多医生也很害怕貌似很懂,却又半懂不懂的患者,自己上网查药的成分,副作用,觉得哪里不对劲立马停药,殊不知药学博大精深,而你知道的仅仅是皮毛。因此,学会和医生沟通,并无条件的相信医生,不要瞎猜疑,毕竟他们有十多年的专业知识,而你只是靠百度,不是吗?

正确面对疾病与死亡。人吃五谷杂粮,怎能没病,有生便有死,虽然这句话说的轻巧,但我们生来就必须面对,对杨医生行刺的患者家属,在老太太95岁高龄的情况下,要求医生必须救活,不知道患者家属是怎样一种心理,父母年事已高,离开我们是迟早的事情,虽然很难接受,但好歹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愿逝者安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医生走了,我们对疾病和医生的误解也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