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在历史颇有争议,历史上有人认为他是暴君,所以死后给他谥号为炀。不过现在也有认为他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论后世如何评价他,在我看来他终究是个失败者,因为他丢了自己的江山,这一切都源于他不懂做自己帝王的套路。
做帝王的第一要求,那就是无为。隋炀帝根本不达标,所以他是个失败者。帝王绝学的无为和大部人所理解的无为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无为是喜怒不形于色,把所有心思都掩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窥探到自己的心思。
隋炀帝却喜欢把在情绪挂在脸上,被臣下猜透了心思,从而投其所好,迷惑于他。正因为这样隋炀帝在朝堂永远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和事实,从一个有希望成为一代雄主的人变成了昏庸的暴君。
朝廷的刑法被掌握到了裴蕴手里,裴蕴这个家伙非常善于察言观色。隋炀帝想惩罚的人,裴蕴就构陷他认罪责大刑伺候,隋炀帝想从轻处罚的人,他就曲解法律,让那人减少罪责。正因为这样司法部门都听从裴蕴的意见,所以隋朝刑法都被裴蕴掌握到自己手里。
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他垄断了官员的升职权利。给他送钱的就升职,不送的,一辈子都别想好事到自己头上。后来虞世基干起来买官卖官的生意,从此官场在无忠诚之声和无忠臣之人。没有君子全是小人,隋炀帝被小人包裹了起来。
还有一个掌管西域的裴距,为了满足隋炀帝的虚荣之心,不断让一些胡人来长安朝拜皇帝。胡人来朝拜皇帝的花费都由百姓承担,百姓苦不堪言,每次胡人返还,都能得到大量赏赐,就这样不断地把国家和百姓的钱往外掏。自打这以后,老百姓开始了穷困潦倒的生活。
正因为隋炀帝不懂无为之道,这三个小人开始把隋炀帝推上了死亡之路,但真正把隋炀帝带上灭亡之路的是杨素一家。
杨素是隋炀帝夺权路上最有功劳的一个人,所以隋炀帝继位以后,对杨素特别优待,一家都是高官厚禄之人。
正因为如此杨素开始骄傲了起来,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开始对隋炀帝不那么恭敬了。隋炀帝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和记在了心理,内心非常愤怒,但是他忍了。
后来没过多久,杨素挂掉了,炀帝对身旁的侍臣说:“假如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
这句话很快就到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耳朵里,杨玄感内心很不安。他非常的明白隋炀帝的想法,他们家世代在朝廷里身居高位,朝廷里的大臣多数人都是杨素的部下。隋炀帝又很是猜忌他们一家人,于是杨玄感就开始很不安,就和他弟弟们开始谋划造反。
隋炀帝因为高丽的朝拜书信非常傲慢,就打算给高丽一点教训,准备领导正在征伐高丽。杨玄感就对隋炀帝说:“我家世世代代蒙受国恩,愿作征伐高丽的将领。”隋炀帝听到后很高兴地说:“将门必出将,相门必出相,果然不假。”
因为杨玄感首先支持隋炀帝攻打高丽,所以隋炀帝越来越亲信杨玄感,杨玄感也越来越多地参预朝政。
后来隋炀帝征伐高丽,他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资,保证大军粮草接济。可是杨玄感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策划商议,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军粮,目的让隋炀帝征伐高丽失败。
隋炀帝派遣使者催促杨玄感,杨玄感回答说水路有很多盗贼,不能先后按时发运。杨玄感后来又把大军中的弟弟们召了回来。
再后来,杨玄感直接起兵造反了,各地盗贼纷纷响应,征讨高丽大军因粮草不能接济后退,高丽趁机攻击,隋炀帝大败而归。从此反隋的势利越来越多,由此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大幕。
隋炀帝被他的亲信大臣给坑了,由于自己发牢骚被身边的恃臣出卖了,致使杨玄感造反,同时也导致了自己征伐高丽的失败。同时隋炀帝对裴矩、裴蕴和虞世基的亲近和信赖,致使朝廷中小人当道,使得自己走向了灭亡之路。
韩非子说信于人则制于人,坑害你得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做人要懂得无为,做皇帝领导更要懂得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无法坑害于你。
隋炀帝最大的失败是不懂无为和不懂用人。如果隋炀帝懂的无为之道和用人之道,又岂能够灭亡呢!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