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等闲人》第四十六章 成家,让自己成为遗失了的父母

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愿意玩一种叫“过家家”的游戏,而且每个人都愿意演一个爸爸或妈妈的角色。回想起来,当时孩子们的潜意识里,都可能因为自己是个小孩子,所以,在游戏中,就都想扮演一个大人的角色。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有学者研究并分析认为,从胚胎在子宫里,婴儿体验到与母亲合一,那是一种海洋般的感觉;而出生之后,它本身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个体意识随之诞生——也就是你诞生为一个拥有单独灵魂的个体人。但在因为每个人都潜在地存有某种被遗弃感,即被遗弃、被从母亲那里分离出来的体验,并由于这个出生的创伤——灵魂的诞生——灵魂会携带着一种被撕裂的感觉,因为它不得不跟以前视为理所当然的在母体内的世界里的一切分开。

人的“小我”在支配自己的灵魂,“你就需要以他人的能量喂养自己,好让自己感觉良好;你似乎必须被别人、被你之外的权威人士接纳。然而,你周围的世界既非不变,也不稳定,你无法永久依附那些你现在所倚靠的对象,无论是配偶、老板或父母。这就是为何你必须一直「工作」,总是警觉地注意着向你而来的「那份认可」;这解释了每个困在小我阶段的人那永远处于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小我无法提供你真正的爱与自尊,它解决「被抛弃的创伤」的方法,其实是个无底洞。年轻的灵魂意识真正的使命是:成为自己遗失了的父母。

但是,现实生活是一种痛苦,而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或自己的匮乏,新生的灵魂渴望回到合一的半意识状态,那是它来的地方,灵魂认为那里是它的家。”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能确定是灵魂要寻求伴侣,还是那个“小我”为实现真正的爱和自尊而寻求伴侣。但人从小即开始不断去体味和接受这种冥冥之中的使命,要长大后去成家,并完成“成为自己遗失了的父母”的行动。

在长大成人后,人的那颗不能自爱和自尊的心,令其要寻找另一个人来相知相伴,所以人们开始要恋爱,最后结婚,成其姻缘。在结婚之后,两相合作生出孩子,成就了两个人都要成为自己遗失了的父母的夙愿,似乎可以开始一段自己的人生之旅。

但做夫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人父母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

夫妻本非同根生,而是后天的藤缠绕在了一起而共同生长的缘分,相煎何太急?不是你撑起了天,不是他踏实了地,你不直我不立,你不帮我我也扶不了你,是你们彼此相扶相携才能挺起一个家并成全彼此自己。夫妻亦如两根之花,可以彼此授粉,或是美丽的色彩,或是纷呈的花瓣,给予营养,结成成熟的果实,代代相传,延续生命。

在夫妻的婚姻中,女人总是喜欢扮演家长的角色,拿老公当儿子一样地对待,批评来,责备去,自己自愿地成为了一家之主,成全了她成为父母的夙愿。而男人则在尽了自己养家糊口的义务后,以为自己也成全了当父母的角色了,却往往被愿意再当老婆的“儿子”,也是被逼成了不再斗志坚强的孩子。有时,女人狠命地骂着自己的儿子和老公,一边骂着,还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计,给做饭,给添衣,其实,在她心里,夫与子就是她世界的全部内容,她希望凭她的付出,可以令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有时,男人喜欢搞些古怪,或想方设法地跟儿子一样地做出点“坏”来,这坏不是他故意的坏,或坏透腔的那种坏,而是他非要搞怪的那种坏,来扮演好自己的孩子角色,并引起老婆的重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也以此来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据西方科学证明,当女性爱情萌发时,是她的母性的启动,是同一个激素在发挥作用。“良心”即是“娘心”。男人的本质是孩子,做儿子是男人终生都要扮演的角色。当看到男人有弱点时,你会觉得这多可笑,也可爱的呀,但你不应该去抗拒他,厌倦他,唾弃他,而应该包容。试想,“当一个女性远远地、暖暖地、像看着自己儿子犯错一样地看着她的男人时,那种杀伤力该是多大呀。”

有一个大哲人曾经说过:女人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女人对人类来说是地道的天才。伟大的文学家冰心也这样描述女性:这个世界的真,女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善,女人占了百分之六十;美,女人占了百分之七十。世界的文明发展是女人的精神铸造的。

有时,男人与女人向着对方的立场转换,忘却了本来的自我,而有时,男人与女人也在保持着本色,回归自然属性。如此这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泥坯,粘住了彼此,更由那孩子为稻草而结成最为完整且坚实的墙垛,完整一个家园。

打打闹闹,生活有滋有味,磕磕绊绊,生活甘苦与共,恩恩爱爱,生活安逸享乐。

而要在实现了“成为被遗弃了的父母”并真正地为人父母后,才知道做父母更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呀。身为父母之于孩子而言,他们是伟大的,但父母并非龙凤,却总是企望孩子能成龙成凤,所以父母付出心血培养并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对于孩子,他们真的很是辛苦和操劳,他们认为孩子是无知的,无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所以,以为倾尽了自己的一份心血就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人生了,岂不知可能正是父母的好恶、认知、脾气、秉性等自我的习惯性思维,却来要求、限制、制定、苛刻地对待孩子的童年,不让孩子去发挥或体验,孩子都没有了自己的权利去说喜欢或是不喜欢,这岂不是尘封了孩子的创造力,并毁坏了孩子的快乐童年了吗?父母应成为拂去那份尘埃的扫帚,为孩子拨去乌云见日月;要发现和令孩子发挥幻想,以使其通过充分发挥过或被挖掘过自己幼童期的天生的创造力而成就自己幼年时梦想中的生活。

尽心后,无论孩子成长得好与不好,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天命。而父母最大的不容易就是,一朝身为父母,这个职位就跟随你一生,而且不可以辞职不干。

在这样一个个轮回里,人一生成长,直到老时,人们有时会偶尔发现,吾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带着独立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寻找到另一伴并养育了下一代,以此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而到最后,还要单个一人回归到那未知的不存在,却不知道自己走的这一遭到底是否慰藉了那份被撕裂的创伤,以及到底成就了“被遗弃了的父母”没有。

冥冥之中,真的如佛所告知我们的,一切众生不外乎四种因缘,即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的循环里,被束缚、被拖累、被责任、被义务……不能解脱,何时才是个头呀?在此时,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冲破这些束缚而奔向自由的想往,用句话叫“为自己活一把”,却很难真的去实施并实现。

有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或可能让人能够真正地实现既有生活,又为自己活一把的说词。有人一定会挖苦地说:你过得不够好,所以你只得说平平淡淡是真。老王以其自以为是的底层思维去想像“高尚”人群的生活:他们过的是好,但他们似乎是没有灵魂的丰富多彩,是在人“走”前挥霍掉自己的财富,因为那财富,他们至少没有办法去设计自己能够如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活一把吧?或许在“走”的时候,他们的债和怨还在困扰着他们的灵魂,不得安宁。所以所谓“高尚”的人无法解脱,不能自己。

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道理就是说两个独立的个体在轰轰烈烈的爱恨情怨的碰撞和交织中走过,逐步回归到平平淡淡的宇宙轨迹之中,彼此不再产生债、恩、怨,也就放过了彼此的“还”与“报”,彼此都变得轻松自在,夫妻二人熬成为浩瀚宇宙中两个最近距离的、以点接触的、永不分离的、各自自由圆满的、安安静静的流星,“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谁人说得清自己一生真的活明白了什么吗?这种不知道,或许是天意不给说透,或许这正是人活一世的意义所在。如果你真的看透,活明白了,你活的就没有那么有意思啦。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线城市等闲人》第四十六章 成家,让自己成为遗失了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