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巴特(Roland Barthes)

巴尔特是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六七十年代之交,结构主义由盛转衰,巴尔特也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文论。所以将按前后分期说明其文论思想。

巴尔特的早期思想。

巴尔特的“零度写作”论。

1. 《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打破了西方传统文论中作者风格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倡导“零度写作”,即作者零度介入,完全隐蔽自己的主体性。这与结构主义“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倡导是吻合的。

2. 与此同时,写作者又必须受到言语和文体两个维度的制约,在特定条件下以特定的表达方式写作,即便是“零度介入”,如海明威、加缪等,这种零度风格本身也是一种风格,最终被某种权力纳入到特定的文化秩序之内。在这个问题上,巴尔特是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的先驱。

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

巴尔特既不赞同从作者出发批评作品,也不认可从新批评派从叙述者出发研究作品,而是将作品的普遍结构作为文学批评的着眼点。

1. 功能级——最小的叙事单位都可能包含某种意义。比如《金手指》中的“四部电话”。

2. 行动级——通过人物的行动/关系来把握人物,对人物关系进行语法分析,而非心理分析。就像裁判通过规则判罚,而非运动员心理判罚。

3. 叙述级——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纸上的生命”,应当做分析的对象而非出发点。

巴尔特对“结构主义”的看法。

巴尔特认为结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种重建“客体”的活动,这种重建活动可分为两个步骤:

1. 分割——找到客体的基本元素,元素本身可能并无意义,但置换可能引起整体变化。

2. 明确表达——把握元素的组合规律,对客体的意义作出解释。

巴特前期追求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与科学化,但忽视了结构关系的多样性,将千变万化的精神现象归结成若干种语言现象,存在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弊病。

巴特的晚期思想。

结构主义通过重建客体寻找统一的意义,后结构主义认为重建可能找到意义,但无法找到统一的意义。《S/Z》是巴尔特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标志。

巴尔特的“文本快乐”说。

1. 快乐文本——阅读感受与读者固有文化相融合,不存在情感和思想上的煎熬。

2. 极乐文本——阅读感受与读者固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相冲突,给读者带来痛苦,但也可以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以拓宽,“破茧化蝶”,产生一种新生的极乐。

巴尔特的“五种符码”。

巴尔特将文本的能指(意义单元)归类成五种符码,这五种符码使得文本意义具有“多元性”,无法指向某一个确定的所指。

1. 阐释符码——作者故意设下的各种“谜”(enigma)。比如语义陷阱、含糊其辞、故意干扰等。

2. 行动符码——作者为后续行动设置的触发行动。比如坏人举枪瞄准。

3. 能指符码——作者为文本元素设置的特殊内涵意义。比如法语单词结尾处表示阴性的e。

4. 象征符码——跟能指符码相似,实际上巴尔特自己也无法准确区分。可以理解成将能指符码组合成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对仗(antithesis)等,目的在于干扰理解。

5. 文化符码——文化体系中固有的一些公理性的表述,比如格言警句。

巴尔特认为这些符码交织成网,将文本分割成不同侧面,重复阅读收获的只是新的侧面,而不会得到一个统一的深层的意义。

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文论是对前期的逆反,完全否定文学文本具有稳定的意义,这固然展示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但也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极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70-巴特(Roland Bar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