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指出,在2009年6月,联合国曾发表过一篇声明,指出全球至少有10亿人正在挨饿,因此联合国将消除贫穷和饥饿,定为千年发展目标。
在印尼,有一位叫帕克的农民,虽然他的父母留下了一小块土地,但因为有3个孩子要养,他就用这块土地盖了房屋,就无多余耕地去养活家人。
帕克一直在做临时农工,大概日薪两美元。由于与生产相关的资料价格上涨,不需要雇佣那么多工人,所以帕克大部分时间处于一个失业状态。
年龄渐长,也没有人雇佣他,所以他只能靠每周领取的救济金生活。尽管他和妻子辛苦工作,但仍无法养活孩子们。
帕克把家庭贫困的原因归结为缺粮。虽然帕克勤劳但因为无充足食物裹腹而常感无力应付日常工作。
穷人陷阱就这样产生了,而且是恶性循环:
挣钱少,吃不上饭;吃不上饭,就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不能胜任更重要的工作。
吃饱饭,意味着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可事实证明,饥饿并不会导致贫穷。
若穷人挨饿,按常理他们应该把钱都用来购买食物。
但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在极度贫困的人口当中,总消费占比只有36%到79%,这是农村的数据。
城市的贫困人口买食物的比例只占总消费的53%至74%。
以上数据表明,穷人把多出来的钱并没有花在食物上。
他们即使贫穷,在选择食物时考虑更多的不是价格也不是营养,而是食品的口味。
打比方来说,就食物所能供给人体所需能量来说,高粱既是高能量选择,其价格相比大米、小麦等更划算。
但处于贫穷地区的人们,他们只用2/3的钱买高粱这样的粮食,另外1/3的钱都来买相比高粱更贵的大米、小麦。
因为他们比高粱的口感更好。
除了粮食,穷人还有5%的预算用来买糖。但相对于谷物而言,糖的价格更高,营养价值也远不及谷物。
除了购买更贵但能量更少的食物之外,穷人还把钱花在了哪些地方?
书中说,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很多穷人都会在置力婚礼、嫁妆、洗礼方面花费更多的钱。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怕丢面子。
在穷人看来,这些东西是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在南非的社会规范里,对于葬礼就有明确的费用预算。
比如,根据传统,婴儿死亡只需简单埋葬,但成年人和老年人则需要隆重的仪式。通常为老人办葬礼就会花光死者一生的积蓄,而年轻人的葬礼则耗费更为巨大。
比如,年轻人因患艾滋病离世时还未攒够钱足以支付葬礼费用,家里却被世俗逼迫还要大操大办,所需费用大概是家庭年收入的40%。同时,因为家庭失去了劳动力,又加剧家庭的贫困。
除了世俗的压力而产生的高额花销,穷人还会把钱花在娱乐消遣上。
书中说在摩洛哥的偏远山村,一个名叫欧查·姆巴克的人,因为精神层次的需要,在全家难以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攒了几个月的钱购买了电视机和DVD播放机,他这样做只是让自己感觉生活能更好一些。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他们不把钱攒起来,投入到真正能提高自己能力,以便能让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
因为在穷人看来,能带来改变的机遇会花费很多的钱,而且不能马上有回报。
所以他们只关注眼前,把日子过得尽量愉快,也不愿意考虑以后。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参加庆祝活动,因为这些会给他们立刻带来一种愉悦感。
在外部原因中,《贫穷的本质》还介绍说,早在1996年的世界粮食峰会上,世界粮农组织就预估说当年的世界粮食产量足以向每个人提供每天2700大卡的的热量,得到的数据显示,绝对的食物匮乏是不存在的。
现在的饥饿问题是制度不合理从而导致的粮食分配不合理,甚至有些地区产生饥饿的时候,政府却把粮食储存起来。另外,政府老旧的观念和援助计划并不能改善饥饿问题。
鉴于此,作者认为国家应该对孕妇和儿童直接进行营养投资,这样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而在食品技术领款则可以加大研究在人们喜欢的食物里增加额外的营养素,提供更富微量元素的膳食,鼓励父母为了补充营养而消费而不不单纯为了口感去付费。
以上可以看出:
第一,饥饿并不必然导致贫穷;
第二,穷人会把钱花在选择味道更好的食物上,而不是选择获取更多能量的食物上;
第三,穷人只关注眼前,把钱花在面子上,这种做法和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贫穷。
第四,吃不饱虽是成年人致困的一个必要原因,但对婴幼儿影响却非常大。若给婴儿提供足够的营养,成长发育得更好,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有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