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元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1)元太祖-成吉思汗

(1162—1227)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出身贵族。

少时父也速该被仇人毒死,所属人众离散,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后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末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

此后数年间,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邻部先后降附。即位之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十二年,以攻金事委付木华黎,返回蒙古草原,准备西征。十四年,率二十万骑远征花剌子模。数年间先后破兀提剌耳(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右岸阿雷斯河口附近)、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等城,侵占中亚大片土地。十八年还师。二十一年攻西夏,次年灭夏。病死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2)博尔术

蒙古阿儿剌部人。父纳忽阿儿阑,与也速该友善。幼时与铁木真结为按答。与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号称“四杰”。成吉思汗建怯薛军,四杰分任四怯薛长。蒙古建国,受封为右手万户。子孙世领第二怯薛。

(3)博尔忽

(?—1217)蒙古许兀慎氏。

幼年时遗落于泰赤乌部营地,被成吉思汗母月伦收为养子。及长,从征有功,与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号称“四杰”,分掌宿卫。成吉思汗即位,受封为第一千户。奉命镇压秃麻部起义,死于军中。

(4)木华黎

(1170—1223)蒙古扎剌儿氏。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

自幼投铁木真(成吉思汗)家,为随同作战的那可儿(伴当),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号称“四杰”。蒙古建国,封左手万户。元太祖六年(1211)至十一年,从成吉思汗攻金。十二年,成吉思汗西行,受封为太师国王,承制行事,经略对金战事和中原地区的治理,前后达六年。病死于闻喜(今属山西)。子孙世袭国王,领第三怯薛。

(5)哲别

(?—约1223)又译者别、只别、遮别等。蒙古别速部人,原名只儿豁阿反。降铁木真,改名“哲别”(意为“箭”)。

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与折里麦、虎必来、速不台号称“四狗”。元太祖六年(1211),从成吉思汗攻金,充先锋。十四年,从成吉思汗西征与速不台攻略阿塞拜疆、谷儿只、阿速、钦察、斡罗思诸部,直至克里木半岛。归途中病死。

(6)速不台

(1176—1248)又译雪不台、唆伯台、速别额台。蒙古兀良哈部人。

幼以质子入侍铁木真,后为百户长、千户长。元太祖六年(1211),从成吉思汗攻金。后与哲别远征阿塞拜疆、谷儿只、阿速、钦察、斡罗思诸部。太宗时,领兵攻金。太宗四年(1232),在钧州三峰山大败金军。次年五月,受金汴京守将崔立降。七年,西征,为主帅。八年,破不里阿耳部。九年,败钦察部八赤蛮。以后两年间,连破斡罗思诸部,进击马札儿(匈牙利),前军直抵亚得里亚海滨。乃马真后元年(1242)初,闻太宗死讯,回师。拥戴贵由(定宗)即汗位。死于土兀剌河上。

(7)察合台

(?—1241)成吉思汗第二子。

元太祖八年(1213)攻金,与兄术赤、弟窝阔台总右军,进兵太行山两侧。十四年,从父西征,取兀提剌耳、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得畏兀儿以西直至阿姆河地为封地。驻帐于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成吉思汗死后,与幼弟拖雷遵遗嘱,拥戴窝阔台(元太宗)为汗。太宗在位时,极受尊重,重大决策多从其意。病死。子八人。

(8)元太宗-窝阔台

(1186—1241)元太祖第三子。1229年,由蒙古各兀鲁思汗拥戴即位,称合罕。始立朝仪,颁札撒(法令)。

次年,定诸路课额,置十路征收课税使。七月,率师攻金。五年,命撒礼塔侵高丽。六年,联宋军下蔡州,灭金。建行宫于达兰达葩之地,大会诸王百官。以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七年春,建和林城。遣诸王大臣及皇子贵由等分兵进攻钦察、斡罗思及高丽、南宋。八年,印行交钞,忽秃忽括汉户以分赐诸王贵族。立五户丝制,定中原赋税。命路府州县皆置达鲁花赤,以探马赤军分镇中原,设官分掌军民之事。十二年正月,以奥都剌合蛮充提领诸路课税所官,主汉民财赋。十二月,诏贵由自西域班师。十三年十一月,病死。在位十三年。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9)元定宗-贵由

(1206—1248)蒙古汗国大汗。公元1246—1248年在位。元太宗长子,母脱列哥那可敦。

太宗五年(1233),与按只带攻辽东,擒蒲鲜万奴。七年,与诸王拔都、蒙哥西征,入侵斡罗思及东欧诸地。十二年,东还。乃马真后五年(1246),立为汗。即位后,杀大臣奥都剌合蛮,以牙老瓦赤领汉地事务,命察罕进攻江淮,又派野里知吉带率军进驻波斯等地。定宗二年(1247)秋,领兵西归藩邸封地叶密立(今新疆伊敏河上)。次年春,行抵横相乙儿(在今乌伦古河上游地)病死。庙号定宗,谥简平皇帝。

(10)术赤

(?—1224)又译拙赤。成吉思汗长子。

元太祖八年(1213)攻金,与窝阔台总右军,进兵太行山两侧。西征中,受命攻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与察合台不和。攻下玉龙杰赤后,自率军返回封地。封地自海押立延伸至花剌子模地区。后病死。多子,知名者十四人。次子拔都嗣位。

(11)拖雷

(?—1232)成吉思汗幼子。尊称“也可那颜”(大官人)。

元太祖十六年(1221)西征中,领军进入呼罗珊,破马鲁、你沙不儿,迫降也里。二十二年成吉思汗死,继承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怯绿连河的遗产及军队。充监国。后年召集忽里台,遵从成吉思汗遗嘱,推举兄窝阔台(太宗)继大汗位。太宗三年(1231)攻金,率师出宝鸡,入汉中,沿汉水东下。次年,趋钧州(今河南禹州),败金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于三峰山。北还途中病死,年四十余。子蒙哥(宪宗)、忽必烈(世祖)相继称帝,追上庙号睿宗。

(12)元宪宗-蒙哥

(1209—1259)蒙古汗国大汗。1251—1259年在位。元太祖孙,拖雷长子,母唆鲁禾帖尼。

自幼由太宗窝阔台抚养。太宗七年(1235),与拔都、贵由等率师西征,败钦察部,征斡罗思,克也烈赞(今俄罗斯梁赞)。贵由死,海迷失后三年(1251),召开忽里台于斡难河,被推为大汗。镇压窝阔台后王及其近臣,命弟忽必烈领治漠南汉地军民事;分派诸臣管领燕京等处、别失八里等处与阿母河等处诸行尚书省。没收前朝与诸王滥发之牌符、诏旨、宣命,定诸王乘驿制度,禁止擅招民户,禁止商人乘驿,均定呼罗珊及汉地赋税,籍汉地与斡罗思户口,禁止诸王官吏非法敛赋民财。

宪宗二年(1252),命忽必烈南攻哈剌章,旭烈兀西攻木剌夷与报答(今伊拉克巴格达)哈里发。连年对南宋与高丽用兵。八年,大举攻宋,亲率主力入四川,克利州(今陕西汉中),破苦竹隘、大良山诸险,围攻合州(重庆合川)钓鱼城,守军顽强抵抗,相持半年,病卒城下。一说攻城时受伤,死于军中。庙号宪宗,谥桓肃皇帝。

(13)元世祖-忽必烈

(1215—1294)元代皇帝。公元1260—1294年在位。拖雷子,母唆鲁禾帖尼。宪宗蒙哥弟。

宪宗元年(1251),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三年,奉命征云南,灭大理国。六年,建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经营宫室。八年,宪宗攻宋,受命领兵攻鄂州。次年,宪宗死于合州军前。他在鄂州与宋议和,领兵北返。十年三月,在开平举行忽里台,即大汗位称皇帝,建元中统。

弟阿里不哥在和林由漠北诸王推戴为汗,连年争战。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败降。八年十一月,建国号大元。九年,建都大都(今北京)。后大举出兵攻南宋。十三年,灭宋。在位期间,蒙、汉、色目官员之间,不断相互倾轧。北方蒙古诸王一再举兵反,均被平定。三十一年正月病死。蒙语尊号薛禅皇帝。庙号世祖,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14)旭烈兀

(1217—1265)伊利汗国创建者。拖雷之子,元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同母弟。

宪宗二年(1252),奉命统领阿母河以西地,率大军西征未服诸国。四年,自蒙古启程。六年,灭木剌夷。八年,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哈里发。九年,攻入叙利亚地区。次年春,得宪宗死讯,命先锋怯的不花继续进兵,自统军东返。途中闻忽必烈(世祖)已即帝位,遂留波斯。奉世祖命,仍领阿母河以西地。中统三年(1262),与钦察汗别儿哥争夺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脉)山地。随即建立汗国,分置各州长官,以蔑利合(今伊朗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和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为都城,称伊利汗。

(15)耶律楚材

(1190—1244)金末元初契丹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

辽东丹王突欲之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贞祐初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十年(1215),降蒙古,受太祖信任。十四年,随太祖西征,占卜星象并行医术。太宗即位,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太宗委任他为主管汉人文书的必阇赤,汉人尊称为中书令、中书相公等。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今山西临汾),编印儒学典籍;请用儒术举士。太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宠信回回人奥都剌合蛮等,于是渐见疏远。

他在蒙古太祖、太宗两朝,任事近三十年,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对于元初保全汉地旧有文化,贡献很大。信佛,多与僧人往来。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庚午元历》《皇极经世义》《五星秘语》《先知大数》等。

(16)丘处机

(1148—1227)亦作邱处机。金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

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十九岁入道,拜王喆为师。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穴居陕西磻溪。后又在龙门山(今陕西宝鸡东南)隐居潜修,为龙门派创始人。贞祐二年(1214),请命招降山东杨安儿义军获成,名噪一时。后应元太祖诏偕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于太祖十七年(1222)抵西域雪山,进言不嗜杀人,深得赏识,被称为“神仙”。

东归后受命掌管天下道教。认为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宣称“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对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多有阐发。提出人的先天真气和后天之气可以经修炼结成大丹而成仙。虽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但又附和“老子化胡”之说。世祖至元六年(1269)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鸣道集》。《长春真人西游记》专记其西行经过。

(17)郭守敬

(1231—1316)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曾从刘秉忠学。

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

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二十七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测定黄赤交角为23°33′34″;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二十三年,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领都水监。其后,主持修成通惠河。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著有天文历算书籍十余种,均佚。

(18)白朴

(1226—约1310后)元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原名桓,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

流寓河北真定(今正定)。至元十七年(1280),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著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19)关汉卿

(约1220—约1300)元大都(今北京)人,号已斋。

隶籍太医院户,在大都长期从事杂剧创作,与剧作家杨显之、演员珠帘秀等交往甚密。晚年曾居杭州。多才艺,能吟诗演剧,吹弹歌舞。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五种(一说十八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主题,艺术成就极高。其散曲作品,现存套数十四套,小令五十二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20)马致远

元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号东篱。

约生于定宗、宪宗年间,英宗至治年间尚在。元初,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元贞年间,与剧作家、演员组织书会,编演北曲杂剧。自撰杂剧十六种,现存《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等七种。又兼擅散曲,现存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十七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21)郑光祖

(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22)王实甫

元大都(今北京)人。一说名德信。

著录剧作十四种。现存杂剧有《西厢记》《丽春堂》等。《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

(23)张养浩

(1270—1329)元济南(今属山东)人,字希孟。

博通经史。以不忽木荐为御史台掾,复授堂邑县尹,在官十年,有政绩。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奏时政万言,得罪权贵。延祐初,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又升礼部尚书。英宗至治初,参议中书省事。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出赈饥民,卒于任。工散曲,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另有《归田类稿》《三事忠告》。

(24)马端临

(约1254—1323) 宋末元初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字贵与,号竹洲。父廷鸾,为宋右丞相。

’幼受家训,并从朱熹后学曹泾问学。威淳九年(1273)漕试第一,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不仕,后为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元大德十一年(1307)编成《文献通考》,总汇宋宁宗以前历代典章制度,以类相从,原始要终,指出其沿革。

尤承郑樵“会通”之意,申论历代“变通张弛之故”,说明典章制度演变之历史联系。反对“灾祥”之说,主张对史事与人物持客观态度,反对违反“实录”的褒贬观点。在史学史上,开启由文献编纂转为历史研究之端绪。尚著有《多识录》《义根守墨》等,均佚。

(25)胡三省

(1230—1302)宋末元初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字景参,一字身之。

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游宦在外,率携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正之。依陆德明《经典释文》例,作《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十篇。咸淳六年(1270),自淮上归,为延平廖莹中所知,荐之贾似道。德祐元年(1275),从军江上,言辄不用。既而军溃,间道归乡里。

逾年,元军破临安,避地新昌,乱中失其书。复购他本为注,始以《通鉴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手自抄录,虽祁寒盛暑不废,终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著成《资治通鉴音注》。时距宋亡已十年。至死不仕元朝。又著有《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稿》。

(26)赵孟頫

(1254—1322)元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

宋太祖十一世孙。年十四,以父荫补官,中吏部铨法,调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宋亡居家。至元二十三年(1286)被召至大都,授兵部郎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诗文为世所重,书画均入神品。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精奇,长于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卒谥文敏。妻管道升,子雍、奕,亦均能书工画。著有《松雪斋集》。

(27)黄公望

(1269—约1354)元常熟(今属江苏)人,字子久,号大痴、一峰、井西老人。

曾充廉访司和察院的书吏,因事牵连入狱,得释后往来于杭州、松江之间。信奉全真道,交往多为达官贵人。博学多能,尤长于绘画,后世誉为元末四大画家之一。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等。所著《写山水诀》,是古代画论中的重要作品。

(28)王冕

(?—1359)元诸暨(今属浙江)人,字元章,号会稽外史、梅花屋主。

屡试科举,不中。奔走于大都、上都等地,谋官不成。元末投入朱元璋军,不久病死。以画梅、竹著称,传世作品以墨梅居多。著有《竹斋诗集》。

(29)韩林儿

(?—1366)元栾城(今河北赵县)人。韩山童子。至正十一年(1351),因父被元兵杀害,随母逃往武安(今江苏徐州)山中,后匿居砀山夹河。十五年,被刘福通等迎至亳州(今属安徽),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同年底,亳州失守,退驻安丰(今安徽寿县)。十八年五月,移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八月,复居安丰。二十三年,安丰受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被朱元璋救至滁州(今属安徽),左右侍从尽为朱元璋撤换。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溺死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江中。

(30)陈友谅

(1320—1363)元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渔家子,曾为县吏。

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文俊,遂并其军。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福建诸地。十九年九月,杀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底,杀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

天完将士不服,纷纷脱离,兵力渐衰。屡与朱元璋战,不利。二十一年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二十三年八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箭死。子陈理继立。

(31)张士诚

(1321—1367)元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境)人。原名九四,盐贩出身。

至正十三年(1353)春,与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克兴化。五月,克高邮。次年正月,称诚王,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克常熟。十六年二月,定都平江(今苏州),改平江为隆平府。次年八月,降元,受封为太尉,割据浙西。此后六年间,逐年向元输纳漕粮。二十三年春,遣吕珍攻安丰,逼走韩林儿、刘福通。九月,称吴王,停供漕粮。与朱元璋战,屡败。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32)施耐庵

(1296年—137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33)罗贯中

(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人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