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一语双关。上岸是家长群中的升学术语,代表冲刺重点学校成功;上岸的本意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登陆到坚实的大地,隐喻家长的心态和认知从焦虑摇摆成长到坚定从容。”
拿到书本,即遇到这样一段话。瞬间我就特别想打开书本,好好看看。不是冲着重点学校去的,而是冲着认知而去。
一看到这样的标题,可能马上就有人想到,这人又要鸡血,又要晒娃了。可看完这本书,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很多人都会改观,同时也会去认真思考,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引导,如何去选择。
“家长的自我修养:至少不拖孩子后腿。”
《上岸》就是这样一本书,安柏就是这样的妈妈。她“真实的陪考记录,亲历的升学体验,深刻冷峻的教育观察,毫无保留的实战分享”。我从周六开始到今日阅毕,花了四天时间,遇见了科学养育,同时也让我增长了认知。
相比已经上岸的海淀妈妈安柏,我觉得自己作为长沙妈妈,才还刚下海。可我非常感激,在下海的时候,我遇见了她,遇见了这本书,希望遇见与她一样和善而坚定的自己。
11月份,我自认平衡能力有限,在职场和家庭中,再次选择了家庭,可以接送孩子自由,辅导孩子从容,同时做一些自由的工作。
回归以后,我依然在坚持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同时作为一年级的妈妈,我一直在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习惯。心态也从一开始的焦虑茫然、无所适从到了宠辱不惊、水波不兴。因为生养的是女儿,也是自己离不开孩子,给她选择了就近的公立学校,没有选择更好的民办学校,或者国际学校。学校,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差,在当前的政策下,这也是最为经济,最为合适的一种选择。
“海淀妈妈”,我是在抖音里知道这个称呼的。一个海淀妈妈和普通妈妈的对话,虽然带点搞笑意味,但是我当时是挺傻眼的。毕竟人家是人家,我们是我们。那点自知之明,是要具备的。
有一天,当我又在思考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自主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舍兴趣课的时候,我在百度里搜索了“海淀妈妈”这个词,想看看牛娃学霸家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他们的孩子都很自主,很能管理好自己的吗,他们的孩子上兴趣课吗,他们的孩子都怎么学的,都关注什么样的知识呢,他们为何不安排孩子去国际学校,他们的孩子上奥数吗,他们给孩子提早学吗……当然,我大可以去问在教育界的同学,也可以去跟走在前面的家长请求指点迷津。
但最终,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她自己,节奏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把握。
从大姑娘三个月起我就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后来读《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爱弥儿》、《养育女孩》,再到现在的《上岸》。我感觉自从有了妈妈这个身份以后,我人生最大的课题,就是养育好自己的两个女孩。因此,还是喜欢去关注一些养育类的书籍。
我从来不照着书本养育,所以这些更像是参考文献。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老大和老二,喜好和性情都完全不一样,所以正如花生妈妈说的,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我感觉读了研究生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想要知道什么事情,探索怎么去做的时候,都像给自己在立项,自主做课题,通过一堆的搜索和参考,去判断自己该如何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搜索之前,想当然地认为海淀妈妈肯定都是鸡血妈妈,本身又大都是学霸,都要把自己孩子送上清华北大,或者常春藤名校。对于远在长沙的我来说,中间流淌着一条没有神仙菩萨帮忙怎么都过不去的流沙河,所以没必要去取那个经了。孩子能上清华北大是造化,不能上也不算失败,不比爸爸妈妈差就行了。
在佛系和鸡血之间,我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内心里,还是希望孩子不要太差吧!还有怎么回答孩子的那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呀?
然后回答,从不至于扫大街,变成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尊严,更多的自由。可选择、尊严、自由又是什么呀?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好了,一千多字的前言铺垫,我想还是来点干货,当个拆书人,分享一些观点和读后感吧。
01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这是安柏,也是海淀花生妈妈,说得最多的八个字,也是给她儿子花生说得最多的八个字。我想,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最好的准备和努力,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尽力就好。有因必有果,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有回报,但不去耕耘,任其荒芜,一定不会有收获。努力了,就不后悔。但不努力,一定会后悔。所以才有了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管多努力,以后终究最大可能还是一个普通人。能引领和超越时代的人,一个时代只有那么几个,但不想因为这个现实,就把这中间的过程和努力给抹掉。
02 在佛系和鸡血之间,还有一个科学养育
这儿的科学养育不是指营养搭配。实际上,城里的孩子们,个个不缺营养,反而是被一堆垃圾食品包围着,要去做各种战斗。
花生妈妈不愧是北大硕士、世界500强经理,把学习和工作中习得的那套科学思维和执行力全部用到了养育孩子身上。
很多人会焦虑,但少有人去探讨。“焦虑经常来自认知死角和思维误区,探讨教育需要全局意识和长期主义。”从北京到上海,从杭州到海淀,从海淀到顺义,从中国到欧美,从公立到民办,从民办到国际……她的调研和观察,几乎无处不在,因着一群强大的朋友圈和同学圈的关系,她都没有凭空想象去下一些结论,而是做了很多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同时只是客观描述,至于如何选择,请读者们根据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和意愿来定。
“科学养育,让孩子焕发生命力,增加未来的选择权,活得更从容、更幸福。”孩子和孩子的差距,不再是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差距,你是否能主动获取资源,同时又有大量的练习和足够的准备,能引领孩子迎机遇而上。
03 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入场券
在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之间摇摆,无非就是认为公立学校那套规则太死板,担心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可看完安柏的分析,对照当下的现实以后,我对应试教育也有了更大的包容和改观了。
一个学期下来,也足以看到,孩子在公立学校,学得很开心,过得很快乐,看似像放养,实际上学习一日都不敢放松。每日的打卡练习,略显枯燥,在测试时却完全能看出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靠。
事实证明,不管去哪里,头部资源,都绕不开成绩,绕不开应试。没有坚实的学术基础,根本不可能凭空实现创造力。
孩子是真的爱上了校园,而且培养了自己收拾书包、准时进入学校、遵守集体规则的习惯和意识,甚至还当上了副班长,管起了小集体,同时绘画、手工、制作、创作一个都没落下。学校有很多活动,科技节、文化节、跳蚤节、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教育是一个终身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地得失。升学、高中、留学只是某个特定阶段孩子内在积累的外在展示,一个人生命中的真实积累不会因为这件事件顺利与否而发生改变。即使碰到一些暂时的困难,如果孩子持续努力,不断精进,那么最终还是会获得和自己实力相配的人生。”
04 兴趣比较容易,特长相对奢侈
海淀孩子上兴趣课的,上的不比我们少,不比我们便宜,而且都是精确到如何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海淀爸爸甚至还会带上数学培优卷,在工作之余刷题,还会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解后,换成自己孩子理解的方式去给孩子讲……
在上岸这条路上,兴趣可以让过程很开心,但对最终结果无用。所以,还是要去做好取舍,将兴趣能发展成特长是比较好的。这让同时犯选择困难症的孩子和我自己,都有点难办了。孩子有很多兴趣课,都坚持得很好,半自主半强迫吧,一开始都是孩子喜欢就选了,从孩子有自主进食意愿开始,我就鼓励孩子自主自理,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为自己选择的兴趣课去坚持,同时在一段时间后,去复盘去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以前觉得过程开心就好,孩子喜欢就好,接下来,更多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做减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愿意为之坚持或者最擅长的去发展了。
05 家长的自我修养:至少不拖孩子后腿
我也是个行动派,以为自己做得够多了。
比如背诵小古文,很拗口,也不解其义。我就先换成白话讲故事给她听,实在背不下来,我就跟她比赛,一起背,看谁先背出来。有时候孩子自己也会给自己列一个分数表,第一次背了多少,给个分数,直到100分为止,像闯关一样,她乐此不疲。比如孩子不知道作文断句。我在亲子阅读时,刻意去点读,刻意去停顿,让孩子慢慢找到语感。比如孩子写作时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但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我就会在点读时特意提醒她,同时也纠正自己的读音,只恨当年没好好钻研普通话了。比如分析考试试卷,帮她总结错题,分析错题原因,提醒她注意检查。
可相比海淀妈妈、顺义妈妈等等的自我修养,感觉还真是坐井观天了。我还有很多关键拼图需要补齐,现在能做到的是,“俯下身去,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心平气和地指引她,就像一个教练,而不是一个监工。”
是的,我会认真、专注、用心地陪伴她们成长,认真地做好一个家长该有的自我修养,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取得一张名校文凭,确实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通过学习知识和通过考试,获得能力、责任感、自信和智慧,让内心充盈,就会有人生的力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