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么就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串联整篇文章。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愚公一家为了出入方便,决定挖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后感动天帝,命人移走两座山。在梳理故事情节的时候解决重难点句子的翻译。

故事中有哪些人?愚公,愚公妻,邻里遗男,河曲智叟,天神。

愚公的人物形象。通过两幅画对比,哪一幅图更加符合愚公的形象?


第二幅更能体现“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位“年且九十”的愚公,他想要干什么?移山。他移山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且九十   残年余力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做任何事情,总会有反对意见或者不同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中的不同的声音。哪两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呢?愚公妻,智叟。对比他们说的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客观上,太行王屋非常高大,要靠人力移走它,何其困难啊!他自己还年老力衰,在妻子眼里,连一座小山丘都不可能移走,怎么能移走这两座大山?他们条件有限,没有挖掘机,大卡车,要靠人工挖山运土石,工具太简陋了!他还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讽,妻子提出疑问,智叟嘲笑他,这些内外困境加在一起,感觉可以把人压垮了,很多人可能就因此而妥协放弃了。可是,愚公没有。

这么年老力衰的一个老人,他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够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他有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这件事情。“杂然相许”“杂曰”,愚公一呼吁大家久纷纷赞同和支持。

他有着清晰的目标,移走两座大山就是他的目标,非常明确。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既然他决定要移山,就克服一切客观的、外在的困难,坚持自己的决定不动摇。

他有着不怕吃苦的精神。移山是靠着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土石,一筐一筐地运土,运土路途遥远,往返要好几个月。

他还有着生生不息的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他不急功近利,认准方向,就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

这些都使得愚公能够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矢志不渝地移山。

最后是不是他自己把山给移走了?不是。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帮他把山移走了。

天帝为什么要帮助他?“感其诚”,感动于他的诚恳。

人生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如何做出选择呢?可以发散思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