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296—— 李松蔚课 第二序改变的四个特点 反思

引号是李松蔚老师课程的文字;体验是我自己的体验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很核心的思维方法论:越变,越不变。你会发现,很多你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恰恰在一个更长期的维度上,构成了维持问题的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成这个问题被解决掉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第二序的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在我为大家介绍的《改变》这本书上,介绍了第二序改变的四个特点。为了说明这些特点,我们先来看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叫做:九点问题。

体验:

越变,越不变。往往我们越想解决问题,就会陷入解决问题的困顿中,我想了上次老师留的问题,让你的爱人不干活,你会怎么说?

大口大叫让他不在家里待着

不断的说他是一个不干家务的人,和每一个人说,造成心理暗示

一看他干活就接过来,并且说他做得不好

当我在体验这一系列的答案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似在解决问题,可是维持了问题不变。

我看见了很多妈妈在上网课的时候就坐在孩子身边,看似解决了孩子的认真听课问题,但是往往维持了一个状态长期的不变。当我越来越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如何去做了。最近《学习冰山日记》的父母课程,正在进行着,我知道我此刻做的是什么?也知道我改变不了太多,但是能做的一点点,也是好的。就承认我此刻能做到一点点吧,然而可以更好......


"一阐释一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道题:一个正方形里,排着9个点。需要你一笔不间断也不重复地,把这9个点都连起来。如果你刚好忘了答案的话,不妨暂停音频,自己试一试。

九点排放 连接答案

是为了讲这里面的一个思维模式: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我相信你刚刚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定是横线竖线斜线,在这个正方形的范围里寻找。而这道题最大的难度,就在于突破这个思维框架,让你发现:哎,没有人说非得在正方形里面啊,我可以把线画到正方形外面去。一日想到这一点,这道题目就有答案了。这其实是我们第3课讲的「信念」。打破了信念,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可能。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解决问题的情境本身受到了限制,我们就要去打破这个情境,跳出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

体验:

当我做九点排放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思维是什么,它好像是不被一种固有的部分固着。我每次都会在课程里提到表演给予我的部分,在想象力练习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思维变化带了的局限和拓展。我很庆幸我是在这个学习的历程里体验思维的拓展和局限。

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好大,好大,我现在承认,有些事情是存在的,只是我目前的认知还无法抵达。承认它,不是真的看见它,而是承认我们的局限性,我是有限的,我能做的有限,我的渴望有限,我的期待有限,我的生命里也有限。是的!


“《改变》这本书,总结了第二序改变的4个特点。这个案例刚好就诠释了这四点。

第一个特点:第二序改变的使用范围,针对的是第一序改变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在第一序改变中。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正方形当中找思路,而第二序改变要改变的是这个方案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那些周而复始的问题,有一些习惯性的解决方案,前面说的做计划,节食,或者提出离婚,或者暂时性的戒烟,或者妈妈对孩子进行鼓励,它们都能暂时解决问题,但第二序要改变的,恰恰就是这些暂时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点,往往跟我们的直觉相反。我们的直觉是,如果一个方案有用,差一点就成功了,那它就是对的,如果长期不能解决问题,那一定是我还不够努力,贯彻得还不够彻底,如果我再多做五倍,十倍,就好了。而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这个方向可能就是错的,你把它推进到五倍十倍,问题还是存在,说不定更严重,因为恰恰是这些解决方案本身在维持问题。

那你要改变什么呢?改变你现在使用的解决方案。”

体验:

我现在一点点的来理解,第二序的改变是针对第一序改变的解决方案。必须解决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不是如何看着写作业,而是如何解决这个第一序中看着写作业的这个方案。这个第一序的方案是维持问题不变的根本。我说着说着,就开始明白问题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了。我们要改变的是一个模式,应对问题的模式。这个对于父母的要求太高了。首先他们有没有能力看见自己的模式,其次在这个过程里父母能有力量应对这个某事的改变吗?说到底,父母的成长,才是孩子真正成长的根源。


“从第二序改变的观点来看,这些方案可能正是导致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

第二个特点:第一序改变是基于一般常理产生的策略,而第二序改变的方法往往是不可思议、不可意料、超乎常理的,在这个过程里经常存在让人困惑不解或者矛盾的元素。

改变的意思,本来就是做从前不会做的事。

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这句废话包含了最朴素的真理。做从前不会做的事,似乎很容易。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从前没有做?因为那些事往往可能是错的,奇怪的,愚蠢的,不合逻辑的,看起来南辕北辙。比如说,在解九点问题的过程中,把线画到正方形外面去。

我把这一类的动作称为关键动作。它躲在一个人日常的视野之外。

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写作业磨蹭,父母每天盯着,越盯他越磨蹭。你可能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他们第一序的解决方案,但就是因为盯得太多了,反而维持了孩子问题。怎么改变呢?我建议他们停下来,不要盯着孩子,不要发火,也不要替他管理时间。那父母做什么呢?我建议他们晚上看申视让孩子一个人在卧室写作业。如果在9点前写完,可以出来跟父母一起看。我的朋友觉得有点冒险,但还是值得试一试。他太太不同意,觉得这太荒唐了。

「怎么可以父母边看申视,边让孩子写作业!」她说。

你看,在她的信念里,不存在这个选项。这对她来说就像把线画到正方形外面。我的朋友花了不少工夫才说服她,最后他们决定尝试一个星期。前几天效果都不理想,孩子一个人在卧室,效率更低,睡得更晚。有一天朋友怀疑,他听到孩子在卧室里的哭声。太太几乎准备放弃了,但就在那一天,孩子8点半走出卧室,把写完的作业交给他们,问

「你们是现在给我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申视再签?」

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你可能会想,之后的改变就顺理成章了,但不是。我的朋友承认,这个方法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仍然有很大的愧疚,或者说不安。毕竟「看电视!这个行为太不像称职的父母了,所以他们还会时不时地推开门,察看孩子的进度。

所以说,第二序改变,要求的不只是改变一个行为,而是要改变他们这个人本身。但是这样的一个

改变,需要用一种超出常理或者不合乎规则的行为来体现。

总忍不住承担责任的人,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放一个假,这是第二序的改变。

社交中被动的人,开始表达自我,是第二序的改变。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松开Ta的手,是第二序的改变,尤其是在Ta嗷嗷大哭,怎么都哄不好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离开。

学会开口说不,也是第二序的改变。

你看,这些动作何其容易,又何其困难。真正重要的改变,经常是反直觉,反本能的。相比而言,让我朋友那样的夫妻,为了解决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去学习情绪管理,学习沟通,给孩子请家教,这是他们乐意做的,做多少次都可以。但他们做了多少次,都没用。”

体验:

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第二序的改变,这是一个模式。在过往的咨询和被咨询的案例里看见了大量的重复模式的部分。最近让守妍和女儿做的悖论干预看确实在改变着某一个模式。我现在越来越清晰这个悖论干预的意义和当事人在其中所经历的复杂内心变化。

因为我们正在体验自己不熟悉的,改变模式的部分。所以悖论干预,往往是在症状不变的情况下,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原有模式的动作,进而行动也发生了改变。


“第二序改变的第三个特点:它的解决方法是此时此地的情境。而不是去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重要的是,问题在这一刻是怎么维持下来的,而不是从前因为什么发生的。

回想我们第五课中讲到因果论的局限,一件事的发生,背后的影响错综复杂。而我们在第七课又讲,这件事是在不断变化的。也许你还没找到原因的时候,这件事已经改变了。不需要探究它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找到的假设性原因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不对,又或者这个原因只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中的一环。不重要。即便我们找对了,改变也可能不会发生。

反过来说,就算不知道感冒的原因,但过了几天,感冒自己也会好。

我们说过,如果咸冒一直不好,我们要探究的是,此时此地,我做了什么,在维持这个问题。而不是当初我做了什么,让这个感冒一不小心发生了,那个原因太多了,而且它不会真的帮助我们解决感冒的问题。九点问题为什么没有解?我们不去看原因,会不会是因为题出错了?会不会是因为我笨?没有用。我们要看的是,我们正在怎么求解的?也许是我们现在求解的过程维持了无解。”

体验:

不是探究原因,而是寻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往往阻止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体验里马上联想到初高中的数学题

我们往往被一种思路而限制住,而打开思路往往是很难的过程。

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被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禁锢着,我就好奇,为什么初中语文老师老是拿着标准答案给大家批卷子,导致初中本来意思正确的却不能给分。曾经有孩子们来问我,我也只能笑一笑。因为我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说明白是什么原因。


“第四个特点:第二序改变是把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框架中。什么是框架?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在第三节课中讲到的信念,正如九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样,我们需要跳出来自己预设的信念,打破原先只能在正方形内求解的假设,把问题放到不同的框架中解决。

在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中,「父母必须陪着孩子」就是一个框架。我们在第六课中讲过命名,我们给问题换一个不同的名字,其实就是用一个不同的框架来解决它。有时,当你换了一个名字,你其至会发现问题都不用解决了。因为我们说过,当你把它叫做问题,它才是问题,如果你把很多问题看成是一种资源或者优势,那么你要做的就不是去解决它,而是充分地利用它。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序改变,其实就已经发生了。

一练习一

听了这么多理论,我们该做一点练习了。

这节课的练习叫做;打破问题的框架。上一节课,我们练习去寻找让你的问题“维持不变”的因素,也就是那些你以为是在解决问题,长期却让问题维持不变的因素。

现在,在上一个练习的基础上,请你再尝试去想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法,我给你的建议是,这些办法通常是跟原来的解决方案对着干的,其至让人一想到就觉得不靠谱。

你不一定要尝试这个办法,所以它不妨很奇特,很诡异,其至驴头不对马嘴,都很好。但就是要特别不一样。比如你跟伴侣吵架了,你在想怎么才能说服他?然后你换一个框架,每次我都要说服他,那这次我不如道个歉吧?又比如你想,工作太多了,怎么样才能提高效率?换一个框架呢:每次都要提高效率?这次我不做了!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挑剔的客户,你在想天啊,到底怎么做才能让他满意,现在换一个框架:我靠,不如骂他一顿好了!

这些想法超级不靠谱,但请你把它记下来。

然后想一想,这么不靠谱的想法,会不会反而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这门课程的课代表阿粘告诉我,她最近在失眠。看到我在文章中写过一个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别睡了。反正也睡不着,干脆起来读书、工作、看剧、打扫卫生,想干嘛干嘛。她觉得很震惊,问我:怎么可以这样呢!李老师,这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啊?

我说,你觉得怎么样才是解决问题?

她说,就是要找到快速入睡的方法啊。你这个完全是反着的啊。

我说那就对了,看到你这种反应,我就知道这个方向很有希望。

你看,它完全符合第二序改变的四个特点。首先,它针对的是第一序改变中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是入睡这件事情本身。其次,它看起来是不可思议,超出常理的。第三,它不去研究一个人为什么失眠,是心情不好,还是喝了咖啡?无所谓。它只看这个失眠是怎么被维持的,因为太想睡着了,所以紧张,所以才会失眠。最后,它把问题放在了不同的框架里:你一直以来都在研究怎么样快点睡觉,那我们就改一改,考虑怎么充分享受睡不着的这段时间。

阿粘还真的挺有勇气的,当天晚上就没睡,熬了一个通宵,她特别害怕第二天影响工作效率,所以那天夜里她就把第二天的工作提前做了,越做越精神,最后只睡了两个小时,就来上班了。后来你猜怎么样?上班的时候,因为她把工作提前做了一部分,有成就感,精袖特别好,工作效率也高。她尝到了熬夜的甜头,回家还想再熬一夜,然而睡着了。

现在,她每周都想熬夜,但总有那么四五天会忍不住睡着。

你看,这就是第二序改变的例子。

你看,这就是第二序改变的例子。

一结语一

这门课已经讲了一半了,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到了想法、信念、如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打破信念、重建信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念里,活在自己给自己限定的规则之中。而突破自己的办法,就是跳出来,看到这些信念。因果是一个信念、问题是一个信念,失眠很麻烦是一个信念,小孩子要听话也是一个信念,九点问题必须在正方形之内解决,也是一个信念。而所有人都相信的信念是:相信自己一直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的。

不打破,就不能突破。如果问题反复出现,你要知道自己一定参与到了问题的循环中,只是你没能看见。不要使蛮劲。如果在现有的框架之下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停下来看一看,也许这个框架本身就是问题。或许你不把它看成问题了,这个问题反而就解决了呢?

体验:

我用体验的方式一点点的记录自己里面的发生,也内化着我的认知和拓展的部分。我知道这个认知方式已经种在了我的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 296—— 李松蔚课 第二序改变的四个特点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