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连载《掌门人》七—德育儿女

图文/沙舟刘花

妈妈是一个很会持家过日子的人。她贤惠勤劳,坚守清贫,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和继父相携而行的岁月里,她的心灵手巧与继父的笨手笨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说“尽让她一个人挚上走了”。确实如此,她每天就像蚂蚁的腿,蜜蜂的嘴,一刻也不适闲。中年时候的妈妈,正是“拉坡窝”的时候,她既要泼死挣命到厂里劳动,又要事必躬亲操持家务,还不误喂一口大猪,以解决全家人一年的肉食,每年杀了猪都要给成了家的子女每家每户分个几十斤,剩余部分妈妈就腌制一大缸红烧肉,一年四季肉食不断。逢年过节,酥鸡、丸子、红烧肉、炖猪骨头、炖羊肉、炖牛排成了妈妈最拿手的“硬六盘”。现在依然如故,一到过年妈妈早就将年货备办得便便宜宜,一家一包。即使在那最困难的年月,妈妈用她的勤劳从来没让几个孩子嘴上、身上受克打。

全家福

继父走后,按照政策,妈妈只得到了一笔每月几百元的“抚恤金”,现在才涨到一千一百元,这是她晚年唯一的生活来源。就这点可怜的收入,妈妈却能把日子过得有板有眼。五个子女,加上媳妇女婿、孙子外孙,现在已是四世同堂二十大几口人。这二十大几口人你来我往,都要回来看看,成了妈妈的常客。虽然现在妈妈一个人在过,但实际每天在她的家里,至少有几个人在吃饭。

时逢八节、节假日、儿孙们的生日,她都熟记于心。每到这一天,她都要亲自主刀,为你操办一场家宴;儿孙们从外地回来,或遇到什么喜事,凭借这些理由,隔三差五她都要打电话把子女们“请”回来搓一顿。媳妇儿、女儿抢着要做,但妈妈很干脆地说:“你们做我不放心”。二十几口人的饭菜不需别人打下手。

我俩常常劝说妈妈,你不要动不动就把儿女们都吼喊回来,你本来做不动了。你知道妈妈说甚?我一辈子不怕人吃。我在,我们是一大家,我走了你们各是各的小家,再见面就难了。多么炽热的感情!说的人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就下来了。

每次吃饭,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看到这种情景妈妈最开心,深邃的目光满是母爱的暖流,仿佛冬日里的一束阳光,脸上堆满了温馨和幸福的笑容。她站在一旁看着儿女们狼吞虎咽,又好像在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件艺术杰作,这是她的唯一,也是她的全部。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她最开心、最享受的时候!也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遇到孙子外孙上学工作、成家立业,老人家从不失礼数,总要拿出她那点可怜的积蓄,这个三千那个五千地来表情达意。

她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了我们儿女们的身上,儿女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全部的希望。

妈妈

现在通讯方便了,每天所有的儿孙们都要逐一给她打一个电话,每天晚饭前后,她的这部“老人机”铃声不断,我们称之为“家长热线”,每个子女都要汇报今天吃啥喝啥干啥,以报平安,妈妈晚上就能睡个好觉。如果哪一个子女没打电话,妈妈就会坐立不安,她的电话立马就会给你打过来,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本来八十多岁的人了,应该儿女们为她操心,反而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女们操着心,她就怕哪一个儿女有什么闪失或不测。

是啊!她实在经不起打击了,她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不幸,生活的磨砺让她懂得了平平安安比什么都重要!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她常常告诫我们:穷也好,富也好,得也罢,失也罢,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她的德行和品质让我们懂得了做官要廉,为富要仁。她的儿女虽然没当什么大官,也没发得地动山摇,更没大富大贵,都是平民百姓,以苦为生,凭本事吃饭,一个个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妈妈一辈子爱好,一辈子争强好胜。八十年代大弟弟盖房,正是妈妈还债最困难的时期,无力支助。为了表达心意,老人家从鸡屁眼儿里抠出来七十颗鸡蛋,舍不得卖舍不得吃,拿去看望儿子。盖房的工人们看见妈妈挎着一个篮子来了,开玩笑对大弟弟说:“你妈给你送铜来了(意思送钱)!”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让我那个自尊心极强的老妈大躺了七天。她悔恨、她流泪,她常说:“人没钱走不在人前。”因此她一辈子勤劳,一辈子节俭。

在那个最艰难的岁月,她既要挥汗如雨到厂里上班,又要忙里偷闲操持家务。她原先居住的那个茅庵草舍虽然破烂不堪,但家里永远是清清亮亮,一尘不染;几个孩子穿的戴的永远都是干干净净。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我们几个孩子早晨凉得起不来,妈妈没等我们醒来,就把火炉子烧热,把几个孩子的衣服从里至外烤得热热乎乎才叫醒我们几个穿衣服;在那个最困难的年月,我们几个孩子没有换洗的衣服,妈妈每天晚上趁我们睡着以后,把脏了的棉衣棉裤拆洗得干干净净,放在火炉子上烤干再缝补。为了我们几个有时候她整宿不睡觉,等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们又穿上了崭新的衣服。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怎样的情怀!

到现在她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天天念叨,教育她的第三代,不要儿疼老婆女疼汉,要经常回家看一看。在家敬高堂,何必远烧香。不要近视眼喝拌汤就看见碗里几颗圪蛋蛋。开开门屙,关住门吃。云云。中华传统文化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还经常教育孩子们,有智的吃智,没智的要吃苦。城市农村都得下苦,千万不敢东荫凉倒在西荫凉,就指望吃国家那点低保救济粮。她的身上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妈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她不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教育儿女,她还在身体力行践行她的诺言。她穷人家出身,吃苦受累是她生存的基本技能。她经常给我们忆苦思甜,说她十几岁的时候,一天割倒七亩糜子,回家报告父亲,父亲摇摇头不相信;在农业社收秋割地,挥镰舞刀,一畛半长的地头,弯倒腰手舞足蹈,不到地头不抬头,就像一台收割机,她的身后是一捆捆沉甸甸的糜子。男人们不服气,与妈妈竞赛,一天下来,十几个大后生被拉胯放倒,男子汉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现在,她没有了年轻气盛的雄风,但年轻时候练就的童子功依然受用不尽。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轻车熟路,手到平拿。除此以外,一有空,便把她那台老掉了牙的缝纫机打开,不是缝制坐垫,就是给儿女们串鞋垫,到现在我们每家每户都有一包老妈亲手缝制的鞋垫。我们经常劝妈妈不要再做了,可是每次老妈都说,坐也是坐着,闲下反而难受,手里有个蹈挖的舒服。她还开玩笑说,你们穿上我做的鞋垫能保佑你们,百年之后还能想起我。

妈妈不识字,不会著书立说,她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著书立说。她的这种德育儿女的方式,是我们儿女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掌门人》八—化人如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实连载《掌门人》七—德育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