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二期
1991年1月4日的早上,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被发现自缢在台北荣总医院的病房浴室中。
三毛是一个传奇人物,她一生走过59个国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曾跟姐姐陈田心说: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
她屡次跟姐姐说,她不够勇敢,总是活在别人期待的角色里。
她说:
我不,我要做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正是这种要跟别人不一样的我行我素导致了三毛一生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源头早在三毛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中就已经显现端倪。
在三毛浪漫传奇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一颗寂寞孤苦的灵魂,这颗灵魂漂泊一生,无所依傍,最后自缢了结。
1.撒哈拉很美,生活很难
三毛一直说,自己一生都在寻求梦中的橄榄树。
有人说,三毛追求这种梦中的橄榄树就是因为她对现实感到不满意,是故无法停下流浪的脚步。
带着这样的梦想,三毛走遍了全世界,然后来到了撒哈拉。
《白手成家》中三毛说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是她梦中的情人,这种感情是属于前世回忆似的的乡愁。
然后三毛就来了,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这片陌生的大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毛刚下飞机,见到了来接机的荷西,才短短三个月,明朗帅气的荷西外表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很脏的牛仔裤,双手粗糙不堪,头发胡子上盖满了黄黄的尘土,风将他的脸吹得焦红,嘴唇是干裂的,眼光却好似有了创伤的隐痛。
看到这样的荷西,三毛震惊得抽痛一下。
荷西的外形和面部表情在短短三个月的沙漠生活中,就有了如此剧烈的转变。这让三毛意识到,等待她的沙漠生活不会是理想的乌托邦,而可能会是残酷的艰难。
下了飞机,荷西带着三毛回到自己早已租下来的家,刚进门,他就着急问三毛对家的第一印象。
三毛说:
我听见自己近似做作的声音很紧张地在回答他:很好,我喜欢,真的,我们慢慢来布置。
三毛不忍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只能在荷西面前强装欢喜。
说完这话,她嗒然坐在大箱子上,默然不语。
三毛心中的失落感无以表达。
这种失望的感觉在买东西时再也无法掩饰。物资贫乏,物价贵的吓人,三毛不由牢骚满腹。
我能挑什么,小冰箱这家店只有一个,煤气炉都是一样的,再一想到租下的灰暗的家,我什么兴趣都没有了。
这天晚上,三毛缩在睡袋里,荷西包着薄薄的毯子,在近乎零度的气温下,冻到天亮。
现实没有因为三毛热爱这片土地就眷顾她,反而对她施以更加严厉的打击。
白天,三毛独自一人双手提着沉重的水箱的柄往家走。在灼人的烈日下,汗流如雨,面红耳赤,脊椎痛得发抖。
然后,三毛也常常借了邻居的铁皮碳炉,蹲在门外扇火,呛得眼泪流个不停。
瑰丽的梦想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渐渐褪色,人生变成了一种苦行僧式的受难。
为了争一口气,三毛在荷西面前没说出来的一句话,这么多年的独自流浪,他还把我看成一个没有分量的虚荣女子。三毛憋着一口气,要在生活中证明自己的潜力。
肉体上的折磨可以在荷西的拥抱和安慰中得到消解,但精神上的孤寂却没办法消除。
黄昏来了,我就望着那个四方的大洞,看灰沙静悄悄地像粉一样撒下来。夜来了,我点上蜡烛,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形象。
深重的孤寂!
这个时候,仿佛世界上只有三毛一个人。
夜晚的沙漠让人无法忍受,再加上没有荷西的体温。因为荷西要上班,这个沙漠中孤舟一样的家,只有周末才有男主人。
每当荷西离家去上班时,三毛就会没有理性地流下泪来,然后冲上天台去看,还看见他的身影,她就又冲下来出去追他。
你留下来行不行?求求你,今天又没有电,我很寂寞。
三毛这样顶着风向荷西哀求着。
想当年那个一意孤行的勇敢女子,满怀着着憧憬和向往来到这片魂牵梦萦的不毛之地,没想到却被寂寞和孤独打得一败涂地。
荷西的同事有时夜间也会开了车来叫她。但是三毛知道这些好意里都是怜悯的成分,她就会骄傲地拒绝掉,像一只受伤的野兽,一点小小的事情都会激怒她,时而软弱地哭起来。
三毛有时候望着壮阔无垠的沙漠,只有看日出日落时一群飞奔羚羊的美景时,她的心才能忘记现实生活中的枯燥和艰苦。
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
三毛说自己没有厌弃沙漠,她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到了小小的挫折。
三毛自我安慰着,艰难适应着。可是每当生活陷入不如意时,她的那种忧愁和失意便会出现,并成为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三毛在家信中多次提到:
这里的生活十分寂寥,我盼望12月可回西班牙。
想到要回沙漠,心中便怅然若失。
我急切希望荷西快点离开沙漠,要不然沙漠里没有出头之地日。
这样的情感在《死果》里得到一次集中爆发:
我是说——我是说——无论我这么努力在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三毛努力去坚持理想,适应现实,可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轻轻破碎了。
当年属于梦中情人的第二故乡、令人意乱神秘的美丽撒哈拉,便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地方像撒哈拉这样将她梦中的橄榄树给彻底破坏了。
2. 我们不是他们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家具才能活得不悲伤。
这是《白手成家》中荷西安慰三毛时说过话。
三毛一直想躲避大城市的喧嚣生活,甚至想找一处世外桃源隐居。
但是,作为一个文明人,她常常分析自己,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
她的家,对撒哈拉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对于三毛来说,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以前一样。
其实三毛的洒脱属于我行我素,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而不是真正的放荡不羁,可以做流水的浮萍随遇而安。
带着这样的文明观念,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方式跟当地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分野。
在三毛眼里,撒哈拉威人愚昧、落后、野蛮,属于未被教化的民族。
《芳邻》中三毛一再写道,撒哈拉威人经常借东西不还,小气自私、粗鲁无礼,来玩的撒哈拉威女孩还经常把三毛的家弄得乱七八糟。
跟三毛关系要好的女孩姑卡,也会不告而取穿走三毛的鞋子,穿坏后被三毛责备时,还强词夺理、无礼生气。
《娃娃新娘》中写到,当地的撒哈拉威女孩都不知道自己几岁,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小姑娘姑卡十岁时就由父亲做主嫁给20多岁的阿布地。
在婚礼上,阿布地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就看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
原来所谓的婚礼就是公然用蛮力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
三毛觉得失望而可笑,她站起来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大步走出去。
《沙漠观浴记》中,那些住帐篷的撒哈拉威女人三四年甚至十几年才洗一次澡,所以,身体要拿小石片刮,一直刮到全身的脏都松了,再用水冲。
一个女人已经刮得全身的黑浆都起来了,还没有冲掉,外间她的孩子哭了,她光着身子跑出去,将婴儿抱进来喂奶,身上的污水流到胸部,孩子就混着这些污水吸着乳汁。
三毛呆呆地看着这可怖肮脏头透顶的景象,胃里一阵翻腾,没法子再忍下去,转身跑出了房间。
可以看出三毛对肮脏的撒哈拉威女人充满了鄙夷。
地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不同让三毛无法理解撒哈拉威人怎么可以在这种生活中继续下去,还能得到快乐。
《哑奴》中,三毛对撒哈拉威人的蓄奴现象表达不满后,被当地人仇视。
蓄奴的落后、野蛮、粗鄙让三毛感到可笑、无法理解。
《哭泣的骆驼》中写到撒哈拉威人对女性的偏见,最终导致了沙伊达的悲剧结局,让三毛陷入悲痛。
正如三毛所言,这种阶级的划分是与生俱来的,很多时候不能改变,它变成了三毛适应沙漠生活的一种阻力。
3.其实荷西不懂她
在三毛的生命中,孤独始终驱不掉,即使在她拥有荷西以后。
《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这么说: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当然,作为三毛的读者,我们都知道,三毛和荷西感情很好,荷西很爱三毛,三毛也爱荷西,这是没错的。
但是荷西懂三毛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结婚记》中,两人结婚,荷西送了三毛一个在沙漠中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完整的骆驼头骨作为结婚礼物。
三毛很兴奋,说荷西是她的知音,这是最好的结婚礼物。
荷西不说一句话,像希腊神话里的神祇一样在推着他的巨石。
这是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对荷西的负责、履行丈夫的职责表达的赞赏和骄傲。
但是,仔细推敲,荷西对三毛的关爱大多是物质上的帮助和丈夫职责的履行,比如给三毛做家具,把薪水交给三毛,当然还有对三毛我行我素行为的理解。但唯独缺少对三毛心灵上的真正了解和理解。
三毛说这样说:
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毛需要荷西大于爱荷西。
在家信中,三毛这样说及对自己和荷西的婚姻的认识:
我不能说我十分地爱荷西,但是跟了这样的人,应该没有抱怨了,他是个像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我不要求更多了。
在另一封家信中又说:
可惜他不懂中文,这一点最是寂寞,他是外国人,不能懂得我心里所有的事,连我写的东西也不懂,实在是很遗憾。
荷西根本不急,到底年纪小,只知道喝汽水和吃冰激凌,他天天都要我买冰激凌蛋糕,这几日他买菜,每日都有蛋糕吃,不会节省。
三毛与荷西1973年结婚,1975年离开撒哈拉沙漠。三毛的孤独情绪都没有得到缓解,因此说,三毛和荷西不能达到精神上的沟通也是三毛悲剧的一个原因。
另外, 三毛很通达,把生与死看的很透。
早在荷西活着时,她在家信中就说过这样的话:荷西去潜水,给他去潜,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
《死果》中,她说:我在想,也许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 了。
这种情感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更加强烈:
前一阵深夜里与父母谈话,我突然说,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三毛始终在精神上出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荷西活着时,她尚且感到不能满足,荷西去世后,连一个能给予体温温暖的人都没有了,这个世界更加寂寞了。
所以说,三毛的悲剧不是一时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这种端倪早在撒哈拉沙漠时就已经存在了。后来随着荷西的离去,这种无所皈依的感觉更加强烈,所以,最后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就成为一件势在必行之事了。
正如姐姐所说: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亲爱的朋友,愿你多保重!
一生健康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