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半世瓜,踏踏实实做个吃瓜群众

李冰琳

共你干杯再举箸/突然间相看莞尔/

盘中透着那味儿/大概今生有些事/

是提早都不可以/明白其妙处

-------陈奕迅《苦瓜》

滴滴车师傅,单曲重复这首歌。他一定是有故事的,我心想。

娜姐朋友圈:不是过去的老歌变好听了,而是我们有了更多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

正是呢,此刻听着《苦瓜》,我咀嚼着自己的事,仿佛苦瓜的味道。借着苦瓜降火,心头的烦躁也消减了许多。

苦瓜,名副其实,味苦性寒,可降火降压降糖。珠三角觉得苦不好听,称之凉瓜。

小孩子多不喜欢吃苦瓜。可当长大成人,慢慢品尝,那种苦味,却常由身入心,令人遐想,想起生活的本味。因此,一些文人把苦瓜叫做“半世瓜”,意思就是,当你觉得它好吃的时候,已是有故事的人了,大概,人生也走了一半。

苦,其实也是现对的。北方以前少吃苦瓜,常说苦瓜很苦。但对于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潮汕孩子来说,根本不算苦。因为我们自小就经历过被灌“凉水(中药)”,啥病都归因“浮火”而吃各种苦味的东西降火,甚至自觉在中药店里买黄莲加到工夫茶里喝。所以苦瓜在广东是老少皆宜的家常菜品。

各地都有清炒苦瓜、苦瓜摊鸡蛋、苦瓜炒牛肉、苦瓜排骨汤之类的菜品。苦瓜焖鱼焖蟹则大概属于潮汕独特做法。



最经典是苦瓜焖烘鱼。“烘鱼”是音译,不知道准确叫法,貌似在其他地方比较少见,样子就像水族馆里的魔鬼鱼,只是微型版。烘鱼肉质细腻,但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因此也没有养殖,全是海捕的野生鱼。用苦瓜、黑豆豉、大蒜加入烘鱼焖煮,记得加点五花肉,味道极佳,以前福合埕一家路边大排档做的最出名,也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苦瓜焖肉蟹、苦瓜焖鱼头,也类似,都是苦瓜加入大蒜、五花肉与蟹、鱼焖煮,肉汁与鱼虾味道渗入苦瓜,苦甘之余有鲜甜。神奇的是,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就是虽与鱼虾蟹焖煮,但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称为“君子菜”。



苦瓜品种众多,汕头人习惯吃本地种(也不知叫啥)较肥壮、瓜味浓郁;京城菜场是来自各地的各种大路货、品质通常很差。高端超市里偶有名品“白玉苦瓜”,是来自台湾的人工栽培品种,其果实色白、肉厚多汁,温润不苦、口感清爽,最适合凉拌着吃。



我念念不忘的是产自江门的杜阮凉瓜,是粤港澳地区知名的特色产品,它不像一般苦瓜长条形,而是短肥肥像木瓜,当地人称之为大顶瓜,将其形容为“柿饼蒂,老鼠尾”。杜阮凉瓜颜色像翡翠般翠绿,肉厚脆口,甘而不苦,爽脆无渣,怎么做都好吃。直接用削皮刀刮成一片片薄薄的蘸酱或蜂蜜,或做白灼凉瓜皮,都很美味。你若四五月份去参加那里的凉瓜节,可以吃到整桌的凉瓜宴。



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自号“苦瓜和尚”。他画的山石,常有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观者常从其笔墨中,品读出一股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味。此似苦瓜之苦与生活之苦相互映衬。

很喜欢林清玄写过的苦瓜故事——

师傅拿苦瓜给即将云游的弟子,让他们放进经过的每一条圣河,并在每一个圣殿里祭拜。回来后大家一起分食该苦瓜。

师傅吃了一口,说,奇怪啊,泡这么多圣水,去过这么多圣殿,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弟子们顿悟。

是的。

苦瓜是苦的,即使经过圣水圣殿也不能变甜。

可当你心里有苦的准备,也便不觉得苦了。

不期待苦瓜变甜 ,而要有准备迎接的态度。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咱也踏踏实实做个吃瓜群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点半世瓜,踏踏实实做个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