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拔与不脱》

“不拔”与“不脱”,二者均出自《老子》,相关条文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其中的“不拔”指不可拔除,不可动摇之意,形容牢固;而“不脱”则指妥协、气馁之意。所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那些善于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规范的人,他们是坚决不会动摇的;而那些善于秉持自己所认识到的道德准则而行事的人,也是不会气馁和丧失自信的。如果子孙们能够遵循、守持这些道理,那么祖祖孙孙也就不会断绝了。

韩非在解读这部分内容时,是分了三个部分来说的:第一部分,“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这段较长,意思是说,人们不论是愚蠢还是聪明,没有不进行取舍的;人们在清静寡欲和平淡安闲的时候,同样也是没有不知道祸福是从何而来的。人一旦被好恶感情所支配,一旦被奢侈东西所诱惑,则必会引起思想的变化和混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清静寡欲可以使人设立取舍的准则,平淡安闲则可以使人懂得恰当地计虑祸福。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人的情志,还有外界的事物引诱及扰乱人的情志;而情志一经引诱,那么整个人则就很容易跟着情志走了。所以,老子把这种情志跟着诱惑走的情形叫做“拔”。而至于至人、圣人,则就不是这样的了!因为至人、圣人他们都能够牢固地确立自我行为的取舍标准,所以,虽然他们看到爱好的东西,也是不会被引诱的。这种不会被引诱的品德,老子把它叫做“不拔”。

第二个部分,韩非说:“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此条的意思是,圣人的情性专一,虽然现实中也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但他们的精神却不为所动!老子把这种精神不为所动的品德,就称之为“不脱”。

第三部分,韩非解读道:“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此意思是,后世的那些子孙们,他们如果能够体察到这些道理,并以此来守护宗庙,则宗庙不灭。老子则把这个称之为“祭把不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拔与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