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岁啦!
去年生日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在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迎接二十岁的来临,因为二十岁这个节点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节点完成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
文章末尾的时候我说:“虽然我无法回答,对于未来,是否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我可以回答:我有一腔热情来回应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现在来看,这一年我把这句话贯彻得还是蛮好的,也收获了我所期待的这个节点应有的转折。
关于心智、思维、远见这些方面的观点已在年终总结中提到了,所以这次我想切实地谈一谈自己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儿。
01.
首先是成为了预备党员,终于站在了党的光辉可以照耀到的地方;其次是历经一年时间,被拒稿数次,论文终于在核心期刊发表;意外地收获了园冶杯国家三等奖;被评选为第六届大学生科技之星;在重重阻挠下,特别幸运的通过了初级会计考试。
公众号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定位也越来越清晰。拆完了《城市规划哲学》与《社会研究方法》两本书,几百页的读书笔记;整理了一文读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收缩城市、无废城市、健康城市、公园城市、分形理论7个专题;解读了庄少勤的文章《新时代的空间规划逻辑》。
总结了GIS在城乡规划中的26种应用;梳理了城乡规划与15个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概括了做一个有深度的规划应有的7种思维方式;整理了12本规划好书的4000字精华观点;总结了规划师不得不有的三个会计思维;写了文章“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3个发展趋势”和“驳农村的空心化是伪命题”。
此外,还认认真真听了39场学术讲座并复盘;发起了“你为什么喜欢城乡规划”的讨论,制作了留言精选;帮网友推送了城乡规划专业关于“没考数学不能调剂”问题的建议信;还为安老师的公众号写了篇稿子“城市认知、城市认同与城市传播”,写了感悟“二十岁感慨,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
更重要的是,策划了新系列[对话],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突破性的尝试,也是一件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在做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值得被倾听,每个人的表达同样都有价值。
但公众号毕竟是一个封闭系统,为了我的声音让更多人听到,我开始成为一名知乎创作者。写了11条回答和31篇文章,收到324次赞同、198次喜欢和651次收藏,据说影响了5万多人。
对话就像一次美妙又短暂的邂逅,我开始想要建立一个独属于积极向上的规划人的高质量交流群,希望在这里我们可以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本着这样的初心,我开始探索付费社群知识星球,创立了「对话ShiiSir」,现在有8位嘉宾和54位付费用户,价格虽然不高,但它确是一个很好的筛选机制。
02.
在2019级城乡规划学科前沿讲座课程上做了演讲;和团队一起攻破了图像语义分割技术;不同程度地参与了17级环艺同学的毕设;给18级环艺的同学讲论文读写入门,创新性的引入了狼人杀视角;参与了教材《建筑画进阶教程》设计过程一章和《城市公共中心》规划理论一章的编写;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还有n篇正在进行中;据统计,用腾讯会议开了100多次线上会议。
参加了中山大学刘逸老师的论文精读课;学习了课程《新城市科学》,并开始关注龙瀛老师的研究和BCL;喜欢上茅明睿老师团队的研究和城市象限;通过讲座和文章喜欢上尹稚老师和清华同衡;从单霁翔院长的一次讲座中体会到历史城区保护的意义;被理论天神孙施文教授的思想数次折服;通过庄少勤总规划师在国土空间规划宣贯会上的讲话更加了解规划与时代的关系;被李迪华老师的演讲“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圈粉。
从知网大讲堂的一个数学建模系列讲座重新意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重要性,通过姜启源教授的讲座明白不注重方法的本质和局限就容易造成方法的滥用,比如我们最常用的AHP和GM(1,1)就经常被误用。因此还特意买了数学建模的书籍,后来太忙又搁置了,但在后续的研究中会有意识的注意每种数学方法应用的局限。
像我这种穷人,也喜欢和文学做朋友。楚尘文化的每日情诗每天都会看;看了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看完了红楼梦电视剧和木鱼微剧场的讲解;看了观视频大师计划里倪文尖老师关于《背影》《孔乙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解读;认真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自己也写了好多诗。
做了MBTI测试,开始关注自己的性格特点;写了文章投到了学院公众号,祝学长学姐毕业快乐;搬了新宿舍,换了新的装修风格;和舍友朋友聚餐了好多次;喜欢上夜跑,有时候也遛弯;买了长安竞技的周边;养成了随手记录的习惯;尝试了日程管理;一个人去了陌生的城市旅行;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新朋友。
还有很多幸运的事,得到了西安工大65岁的定制书签;国匠城城市规划学社VIP和《2020年第十四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报告》;城乡规划杂志的礼物《区域治理的逻辑》一书;深规院三十周年的文创周边等。
这一年在一席听了很多场演讲,还看了梁永安老师的爱情课;特意看了罗胖的跨年演讲;喜欢上罗翔老师,看了很多他的b站视频;看了能找到的华语大专辩论赛的所有视频,有的还看了好几遍;把往届的《十三邀》都看了一遍,开始成为许知远老师拙劣的模仿者;依然被许渊冲先生读《别丢掉》时的深情感动;看了很多王德峰老师的哲学视频,包括《中西方文化差异》、《解读红楼梦》、《道德经》和《王阳明心学》等。
看了很久以前的电视剧《大时代》和《天道》;也追了《创造营》、《令人心动的offer》、《心动的信号》和《三十而已》;重温了高晓攀的相声剧《小先生》;韩剧《一半的一半》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暖;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带给我很多力量;up主筷子夹豆腐让生活多了一丝恬静;被《听暖》电台无数次治愈;郭于的相声和《德云逗笑社》带给我很多欢乐;读书时只会听三种声音——潮汐app的雨声、纯音乐和电台《爱上一座城》。
03.
也经常偷懒,因此还有好多书只看了一半,分别是《我的二本学生》,《未来城市》,《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把自己作为方法》,《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好的,孤独》,《懂你》,《从文自传》,《中国城乡规划学学科史》等。
整理干货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一文读懂数字孪生城市拖到现在都没开始做;《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读书笔记也只做了封面和目录页;《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还没有转化为读书笔记;数据可视化相关的资料也还没有整理完;ArcGIS的系统学习也被搁置了好久了。
发过一条“世界越来越沉默,但我想表达”的朋友圈,记录当时被课业和琐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状态,一时竟在系里轰动起来。只可惜,学生只看到了第一层抱怨,老师看到了第二层矛盾与寻求方案,而我想表达的是第三层:“能理解但不认同,只是既然无力改变,那便希望以后回想起这段日子的时候觉得是值得的”。可见,被误解才是人生常态。
为毛洪涛书记的事伤心了好一阵子;也为大连理工实验室上吊自杀的同学感到可惜;依然在关注农村的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开始害怕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带来小城镇的消失;担心乡村空心化背后更宏大的命题——乡土性的丧失和一种社会关系的土崩瓦解。
收到了很多很多很多的夸奖,每一句都特别鼓励我,让我有勇气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尤其是当别人夸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里看到光的时候,真的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但我也有很多焦虑,我也会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始终会有planB焦虑;渴望与平庸的生活和解;“即使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但时常还是会被孤独感打败”;想要克制纠正别人的欲望;还是特别想做个温柔的人。但我要检讨,我做得真的不够好。
我开始看到自己身上那种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笨拙感,那些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一面,我好像一直在逃避;我纠结做各种选择,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好像一直被推着往前走,我是否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呢;我期待爱情,也惧怕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我相信真爱,但也越来越觉得自己会孤独终老;我想要享受生活,但我确是十足的工作狂,我享受精神上的狂喜,却也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许倬云老师讲,如何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自我解救呢?他的答案是: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王德峰老师在讲阳明心学的时候说,要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两位老师不谋而合,我也深深赞同这样的观点,并一直为之付出努力,正因为没有选择那条平庸的路才显得如此另类,会有孤独感,也会有更多的迷茫。
04.
年年有风,风吹年年,慢慢即漫漫。
日日无事,事复日日,忙忙亦茫茫。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到: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也是啊,想要知心女友,想要心动的同衡offer,还想要热爱生活。
可是后面他又写到: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还敢奢望什么呢?当我二十一岁时,当我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时,当我预见我早晚有一天会被生活锤哭时,我现在就放弃生猛举手投降做一条咸鱼吗?
不,我不会。
和岁月交手的这二十一年里,也有很多我十足坚定的事情。
我依然认为城乡规划专业是“功夫在诗外”。
我更加确信,即使在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仍然会有一束光为你照亮,每熬过去一次,就完成了一次跃迁。
我仍然觉得,没有理想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即便生活困苦,但理想不死,人便永远年轻。
干了这碗二十一年的人间烟火!
敬自己,敬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