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

这本书中鲁迅的笔下没有一个全然的坏人,就如买烈士鲜血来蘸馒头的华老栓——虽然愚昧,其本意也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就如通过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的阿Q——在欺软怕硬中自寻其乐,最后却连死都不明不白。

还有一些人物是诚然可哀的,就如《故乡》中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弯下脊梁承受生活磨难的闰土;《孔乙己》中生活难以为继却始终自许文人不肯与身边人为伍的孔乙己。

这些人物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他们身上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枷锁在桎梏着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做出一系列荒诞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背景?

对此种行为作者在开篇就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道义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在这吃人的社会中,还有挣脱的办法吗?鲁迅在这本书里同样给出了答案: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作者如是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