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美好的悲剧形象
- 《静静的顿河》正文
美好的悲剧形象
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问世后约半个世纪以来,对这部作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先是争论作家和作品的属性:肖洛霍夫是哪个阶级的作家,《静静的顿河》是什么性质的作品?等到作家和作品被肯定了,又争论起小说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典型性。等到这一中心人物的典型性被认定以后,又争论起这一人物的悲剧实质。而所有争论的悲剧实质,实际上是悲剧成因。
可以看出,中心议题的改变,是《静静的顿河》被认识和承认的过程。正确的意见一步步取得胜利。然而,直到今天,仍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没有看到作者通过悲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仍说明某些评论者没有足够的胆识接触这部作品的实质。
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肖洛霍夫说得很清楚,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人的魅力就是人性美和性格美,特别是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人性美和性格美。作家说到做到,他在作品中确实非常成功、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人物的人性和性格美。
为什么一些评论者偏偏不看重这一点,为什么不从这一点着眼去分析《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和艺术呢?
理论界和政界一样,长时期有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格里高力有过历史污点,小说中的红军和红色政权容不得他,现实中的一些理论家们也容不得他。不能理解,一个“反动军官”会有什么“魅力”;不能理解,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会是一个美好形象。
怎么能不喜爱这样的人物呢?格里高力具有强烈、深厚的人性和美好的男子汉性格,而且这一切表现在他身上是那样鲜明,那样自然,那样生动。
作者首先揭示格里高力的人性美,写他在爱情上的热烈、执著和勇于追求的精神。受到压抑后,他携情人离家出走,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自由的精神。爱情是人性的重要一面。格里高力和阿克西妮亚的真挚爱情,作为书中贯彻始终的故事线索,成为表现他的人性美的重要一环。
揭示格里高力的性格的另一条主线,是他在战争中,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格里高力和很多哥萨克小伙子一样,应征参加了俄德战争。他在战场上第一次杀人,心情异常沉重。因为“秃子”屠杀俘虏,他要和“秃子”拼命。俄军士兵轮奸波兰使女,他冲上前去解救,结果被捆起来,扔在马槽里。军官要凌辱他,他毫不胆怯地反抗。他厌恶战争,渐渐对战争有了认识,皇亲大人向他授勋,他用很不礼貌的方式加以拒绝。通过格里高力在俄德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善良、正直、有血性、勇于追求真理的小伙子形象。
肖洛霍夫是现实主义艺术家,也写了格里高力性格的另一面,写了他身上的“哥萨克历史积淀”。他受伤后回了一趟家乡,家乡人对他这样一个军官表示了很大的尊敬,激发了他的哥萨克精神。因此他“作为一个好样的哥萨克又上了前方;一面咒骂战争的荒谬,一面忠实地保持着哥萨克的声名”。在书中借用格里高力的回忆,写了他那种勇猛慓悍的哥萨克气质。然而这些情节只是虚写,三言两语交代过去。同样是回忆,一回忆到战场上救护对头冤家司捷潘的事,作者竟放开笔实写起来,而且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着意渲染,写得十分动人。因为这个情节和另外几个情节不同,不是表现他的勇猛慓悍,而是表现他的善良和光明磊落的胸怀。一写到他的优秀品质,作者就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笔。前面三个情节只占了不到一页的篇幅,这一个情节却占去两页多,反映了作者的用心和偏爱。
格里高力从战场上回来,第一个参加了红军。然而他又看到红军领导人滥杀俘虏,他要和红军领导人拼命,并愤而离开红军,回到家乡。这仍然是由于他那善良、正直的本性,然而也反映出他认识上的局限,见树不见林,对红军的本质没有认识。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良、正直、纯朴、有血性的小伙子,带着一颗迷惘的心又回到了家乡。
格里高力参加顿河暴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他对红军与白军的本质区别没有认识,公然表示既不满白军,也不满红军,发了一些牢骚,以致地方红色政权把他当成敌人。这是他认识上的错误。另外,与他的中农阶级本质也有关系。他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不是缺吃少穿,不要求改变现状、反对动乱,只求安宁。他没有投身革命的强烈要求。与贫农相对而言,这是他作为中农的弱点。客观因素是乱捕滥杀的左倾路线没有争取他,而是把他当做敌人,步步紧逼,要抓他,要杀他。所以,暴动开始,他参加暴动,进行反抗。这是官逼民反。乱捕滥杀逼出来的暴动,不是暴动者的错误。君令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封建奴化思想。不应该提倡这种思想。所以,格里高力参加暴动,除个别的客观、主观因素外,带有求生、自卫的因素,反抗的因素。就性格而言,这也有好的成分。
格里高力参加暴动以后,依然完整地保持着他的优秀品格。他依然是善良的:红军杀了他的哥哥,他曾发誓为哥哥报仇,捉住红军一个不留,然而他终不忍心。他在战斗中杀了几名水兵,内疚、痛苦得发了疯。他听说关押了红军家属,立即只身冲入监牢去解救。他依然是清白的:在抢劫成风并受到鼓励的暴动中,他自己不抢劫,也不准手下士兵抢劫,因此被撤了职。他依然是个胸怀坦荡、讲义气的男子汉:米沙是他自幼的好友。虽然米沙杀了他的哥哥,但他一听说米沙被暴动军俘虏,便连夜赶来解救,一路上拼命赶马,把马都赶死了。他依然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在白军将军和洋人面前,处处显露出一副铮铮铁骨。他虽然当了暴动军师长,依然保持着朴素的劳动者本色,丝毫没有做官向上爬的心思。有一次,暴动军司令库金诺夫要他去执行一项任务,给他戴高帽子,他欣然受命;等库金诺夫说出完成这项任务后,将为他请功,给他升官,他却恼了,怎么都不干了。有一段描写尤其生动感人:参谋长考佩洛夫说他是“一个极其偶然闯入军官界的军官”,“没有文明人必须具备的那些特点”,并举了许多事例。他以为格里高力这位师长听了这些话会发怒的,就朝格里高力瞥了一眼,却看到格里高力不出声地大笑着呢。格里高力笑完了以后,说:“我才不想学你们那些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节。这些玩意儿我跟老牛打交道一点儿也用不着。如果上帝保佑,我能活下去的话,我就要天天跟老牛在一块儿,我用不着奉承老牛,用不着说:‘劳驾,白头顶,请您拉犁吧!对不起,花皮!请允许我给您整一整皮绳,好吗?牛大人,牛先生,我诚惶诚恐地请您顺着犁沟走!’对待老牛就要干脆利落:唷!哦!……”
格里高力参加暴动以后,他的思想发展也是向上的。因为他参加暴动不是投机取巧、见风使舵,也不是怀着阶级仇恨,只因为他有着刚强、正直、善良、求实的品格,他的思想认识逐渐端正,逐渐深化,对白军、红军的本质渐渐有了认识。有一次他和参谋长考佩洛夫争论。他说,英国人帮助白军和中国人帮助红军不相同。考佩洛夫问他,二者有什么不同。他说不上来,但他觉得就是不同。这说明他不是从形式上看问题,而是从本质看问题了。说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渐渐认识到自己错了,也认识到,不靠拢任何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暴动军已经渐渐投入白军的怀抱。他想洗手不干,投靠红军,只怕得不到红军的饶恕。家庭悲剧一次又一次发生,个人在悲剧道路上越陷越深,然而,他一旦有了清楚的认识,思想再没有走下坡路,而是从此一直向上。悲剧越发展,他的思想越明确,越深刻,越坚定。等到白军跨海外逃,他也有可能外逃的时候,他作了坚定的抉择:留下来投奔红军。这是他思想的胜利,是刚强的抉择。参加红军后,他决心将功赎罪,英勇作战,得到布琼尼的表彰。然而极左路线容不得他这个有过历史污点的人,将他清洗回家,他也不怨尤,一心回家做一个和平居民。地方红色政权却又不容他,他逃出去躲避,落入匪帮,而不甘心做土匪,脱离匪帮,携阿克西妮亚外逃。阿克西妮亚被打死。当初哥哥被杀,他发誓要报仇。如今他视同生命的情人被打死,他却只是悲痛,只觉得天空和太阳都成了黑的,再没有萌发疯狂的报复心。他毅然回归故里,将所剩枪支弹药扔入顿河,朝自己的家门口走去。这时候依然有危险,然而他不再逃避,而是迎着危险走去。这表明他思想的坚定、性格的刚强。
有些评论家认为格里高力“忽而站在这一边,忽而站在那一边”,“反反复复,摇摆不定”。其实,他的思想发展的低谷只是在他离开波得捷尔柯夫的红军部队到参加暴动这一阶段。这是一个哥萨克中农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可能有的思想动荡。而参加暴动之后,思想就渐渐向上发展,再没有下落,再没有反复,一旦有了真正的觉悟,千难万险,“虽九死而不悔”。
处污泥而不染,益见其高洁、纯真。历经磨难、曲折而不摧,益见其刚强、坚毅。格里高力长期在暴动军中,而且当了师长,有可能成为死心塌地的白党分子,有可能混入上层。然而正因为他具有刚强、正直、善良、纯朴的性格,他和白党格格不入。他丝毫不想向上爬,不巴结上级,不买上司的账,不依靠洋人,既不想当官,又不想发财。一次次悲剧性遭遇,一次次打击,格里高力依然是格里高力,他的精神既未崩溃,又未堕落,一直保持着纯朴、善良、真诚、勇于追求真理的本色。他的思想没有走下坡路,而是向上、向前发展。悲剧越来越悲,他可走的道路越来越狭窄,然而他的思想越来越端正,越来越深刻,他的性格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鲜明。他的思想、性格都在顽强地成长,健康地成长。掩卷之后,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刚强,多么坚毅,多么善良、纯朴,多么正直的男子汉呀!
小说本是故事。故事本是为了开心解闷的。后来渐渐赋予故事以教育意义,有了主旨,也就是有了主题思想。在一个时期内,人们习惯了着重表现主题思想的作品。而实际上,有些作品,特别是一些不朽的名著,不是着重表现主题思想,而是通过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和态度,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不是通过主题思想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人。主题思想是理性的,未必都能起久远的作用;人物形象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久的审美价值。名著之所以不朽,首先不在于主题思想,而在于所创造的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就以我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来说,感人的是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正因为这些故事和人物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这部书成为不朽的名著。聪明睿智的诸葛亮、大义凛然的关云长、英勇绝伦的赵子龙等许多人物,永远是读者喜爱的形象。一代代读者受到这些人物的感染和熏陶。很难一一细说《三国演义》的明确的主题思想。作为历史小说,其思想倾向尊刘反曹,也是不符合民族统一的历史潮流的。作者选取的立场和角度尽管不符合历史潮流,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刘备一伙人不占天时,不得地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更显出人和之可贵。只有在困境中,才更能表现人物之智慧、刚强、仁义和勇敢。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和感动读者的,正是这样一些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物行为的社会效果。从封建传统来看,诸葛亮、关云长等人维护刘汉王朝的行为是正确的,而从今天的角度看历史,他们的行为就不见得正确了。然而他们的形象依然能给今天的读者以美的感受,依然能感动今天的读者。
文学名著是不朽的,感人的艺术形象是永远感人的,其审美价值是永恒的,不论历史潮流如何,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变化。所以,只是紧跟潮流而人物形象苍白的概念化作品,往往如昙花一现;而创造出真实感人形象的作品,却有持久的生命力。另外,作家选取题材表现人物性格,所选取的题材是有利于表现性格的,不一定是处处符合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准则的。
正因为《静静的顿河》不是按照政治教科书模式写出的作品,不是着意表现主题思想,而是着意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选的题材是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而不是按照政治教科书的要求去取材,在教条主义统治的历史时期,必然引起无尽无休的争论。然而也正因为是这样写出的一部作品,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许多伟大作家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规律来写人物在所经历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而不是按照事先想好的故事结局或主题思想来设计人物的行动。普希金在谈到《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时说:“我没有想到塔吉雅娜会嫁人。”托尔斯泰谈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时说:“我没有想到安娜会自杀。”鲁迅也说过:“我没想到阿Q那么快就被枪毙。”这些文学大师说的都是自己严格遵循人物性格发展规律进行创作的情形。肖洛霍夫说得更妙:“格里高力返回故土……这是我的一大发现!”就是说,这不是事先想好的小说结局,也不是偶然想得的神来之笔,而是格里高力性格发展的必然,作者只是发现这一点罢了。
如果探讨《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经验的话,最可贵的艺术经验就是:作家运用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运用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手法,严格按照性格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按照什么主题思想,去写性格的发展。这是传统的艺术手法,也是许多伟大作家运用得十分成功的、有力的艺术手法。然而,在奉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历史时期,就成了一只“白乌鸦”。许多人不习惯,不理解,致使《静静的顿河》长期遭受各种各样的误解。
肖洛霍夫写格里高力,正是按照他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写他在种种经历中的所作所为。遇到暴动,具有这种性格、这种认识的格里高力在这种环境下就参加暴动,而参加暴动后格里高力仍按自己性格发展的逻辑行事,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精神没有崩溃,在白军军官中成为一只格格不入的“白乌鸦”。软弱的人在逆境中有可能改变或失去好的性格特征;刚强的格里高力却在逆境中完整地保持其性格特征,而且按自己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性格都在积极和健康地成长。如果说他没有跨海外逃而投红军是他思想上的飞跃,那么,他在大赦之前返回故土便是他思想发展的高峰,性格的成熟了。正如作者肖洛霍夫说的:“格里高力返回故土,他仍然有着一颗活生生的心灵。这表现了他的刚强!”这不是故事发展的高潮,却是思想性格发展的高潮;不是故事的圆满结局,却是思想、性格发展的圆满结局。作者就选在这里结束全书。
悲剧被称为“艺术皇冠”。悲剧最能激发人的感情,引人深思。此外,悲剧还最能显示人的性格。肖洛霍夫用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写格里高力这样一个好男子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走了悲剧性道路,使人惋惜,使人深思;写他在悲剧性的逆境中保持着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在逆境中将他的美好品质鲜明有力地显示出来,格外感人,使人感到格外壮美。
肖洛霍夫有意着重描写格里高力在悲剧性逆境中的表现,而对他在顺境中的表现,反而不实写。如格里高力没有跨海外逃而毅然参加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后,精神焕发,英勇作战,一心要“把过去的罪过赎回来”。他的传令兵普罗霍尔说:“他的样子大变了,自从参加了红军,他就快活起来,把一张脸都吃圆了。”又说他作战十分英勇,“打过仗以后,布琼尼在队伍前面亲自和他握手,并且向连队、向他表示感谢”。他参加红军之后的表现,本来可以用浓墨重彩描写一番,然而作者却只是借普罗霍尔之口,几笔交代过去。只是虚写,没有实写。这不是出自偶然。作者有自己的考虑。也许,如果实写格里高力参加红军后意气风发、英勇作战的情景,会冲淡悲剧气氛。作者不愿将悲剧写成人物转变的正剧,而是有意让人物品格在一幕幕悲剧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在悲剧中揭示人物性格深层的美。也只有始终保持悲剧气氛,才能激发人的感情和心灵,才能发人深思。从这一点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意图。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艺为革命服务理解得极其狭隘,认为文艺作品应当是用文艺形式表现的政治教科书。正面人物只能走革命的道路,做革命的事情。只有革命者才是正面人物,美好形象。所以,出现了《静静的顿河》这样的作品,人们就不能理解了。
有些研究者不看重作者本人的表白,不研究格里高力的性格美,却着重研究格里高力的悲剧及其成因,不把格里高力的悲剧性经历看做表现他的性格的手段,而是一味地从他的悲剧中寻找他的性格缺陷。这是颠倒本末。
事实是,肖洛霍夫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美好的男子汉形象。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长久审美价值的不朽的形象。高尔基说,肖洛霍夫“在小说中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立场同主人公格里高力的立场区分开来”。是的,格里高力性格中有作者自己的性格,也有作者的理想。正因为作者和格里高力一样,也有刚强、正直、勇敢、善良和求实的性格,才敢于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言人之不敢言,写人之不敢写。也正因为这样,这部作品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不朽的名著。
今天,思想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应该用新的眼光,拨开庸俗社会学的迷雾,去深入认识这部作品的实质了。我不是理论家,只是一名译者,在翻译本书过程中深有所感。愿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说出来,作为引玉之砖。
《静静的顿河》正文
【我的书评】
这里的对话感觉很粗俗,很贴合农民的身份,很让人入戏。
【原文】
“谁知道他看上她哪一点!平平常常,女人罢咧……屁股不像屁股,肚子不像肚子,简直像一根棍儿。不如咱们的姑娘饱满。身子细得像马蜂,一折就断;两只眼睛又黑又大,我的天啊,两眼一瞪,就像个魔鬼。大概快要生孩子啦,真的!”“要生孩子啦?”妇女们吃惊地说。“看样子,早就不是姑娘,养过几个孩子啦。”“脸蛋儿怎样?”“脸蛋吗?黄黄的。眼睛蔫不拉唧的,看起来,在外乡外土日子过得不怎么甜。你们猜,她穿着什么……穿着普罗柯菲的裤子哩。”“当真?……”妇女们一齐惊愕得失声叫道。“我亲眼看到的,她穿的是男人裤子,只是没有镶绦,一定是他的便裤。
【我的书评】
以前我更多的是阅读故事,希望能够从中受到人生路上的一些启发,减少我的愚昧和无知。现在我阅读这些作品,渐渐不自觉地开始关注作者的写法,像人物之间的对白,对景物的描写,对话和人物动作之间的连贯等,于是我发现以前自己觉得很普通的语句,一眼就扫视而过的段落,竟然在我眼中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开始越来越钦佩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也逐渐体会到了不同作家风格之间的细微差别。
【原文】
格里高力用脚踩住钓竿的一头,竭力不叫身子摇动,伸手去摸烟荷包。
“爹,恐怕钓不到……月亮还没圆呢。”
“带着火柴吗?”
“带着。”
“给我点个火儿。”
老头子抽着烟,望了望沉树后面冉冉上升的太阳。
“鲤鱼可不管这一套。有时候月亮不圆也会出来。”
“倒霉,光是一些小鱼儿吃食。”格里高力叹了一口气。
小船旁边的水啪地向上一冒,随即又落了下去,一条两俄尺长、好像红铜铸成的鲤鱼,用弯弯的大尾巴划开水面,扑腾朝上一跳,水珠儿溅了一船。
这时候,离水面半俄尺的钓竿梢儿微微晃了晃,慢慢向下弯去。
“上钩啦!”老头子出了一口气。
格里高力精神一振,提了提钓竿,但是竿梢儿迅速地钻进水里,钓竿在手里弯成一个圈儿。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像一架绞车,将绷得紧紧的红柳条钓竿朝下拖。
“抓紧!”老头子哼哼着,把船从岸边摇开。
格里高力拼命提钓竿,但是提不起来。叭的一声,老粗的钓丝断了。格里高力因为失去平衡,晃了几下。
“像一头公牛!”
鱼钩刚刚到达河底,竿梢儿就弯了。
“是它,鬼东西!……”格里高力惊叫起来,一面吃力地将冲向激流的大鱼从河底朝上拉。
钓丝琤琤响着划开水面,钓丝起处,水跟着上来,很像一块斜斜的淡绿色的布。
【我的书评】
激动到哭。这是需要多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对钓鱼的深入了解才能写出这样逼真的钓鱼过程呀。一系列钓鱼的动作和主人公父子之间的交谈都似行云流水般洒脱自然,丝毫不让人感觉到这只是一个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你眼前的一幕场景,同正在钓鱼的主人公共同经历捕鱼的刺激。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这样的平庸之辈恐怕一辈子都不能企及了,失声痛哭。
【原文】
格里高力提起鱼头,又把折腾得没有了力气的鲤鱼拉到小船边。那鲤鱼一面大张着嘴喘气,一面拿头朝起毛的船舷上一撞,就不动了,只有那忽闪忽闪的鱼翅闪着橙黄色的金光。
格里高力咬紧嘴唇,跟在父亲后面走着。“爹,随你怎样发狠,你就是把我的腿拴起来,我今天也要出去玩。”他一面拿眼睛恶狠狠地盯住父亲那扁平的后脑勺,一面想。
【我的书评】
一个人是否充满灵气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看出来,因为身体的其他部分宛如植物般是静止的,只有眼睛可以闪烁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呆滞无神还是闪闪发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经历。
【原文】
两只圆圆的、带点儿蛮横神情的眼睛,在狭窄的眼缝里闪着黄澄澄的油光,两个瞳人像猫眼似的向上竖着,因此米佳的目光显得又灵活又不可捉摸。
【我的书评】
我去,流名青史的伟大作家里面居然这么多腿控的吗?司汤达《红与黑》里于连看到夫人的腿起了反应,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妮娜》里沃伦斯基被安娜的美腿所诱惑……作为一名资深腿控,我表示对这里作者的描写深有体会,那主人公的心境我体会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真的欲哭无泪,女孩子的白白净净的腿像象牙雕塑般充满了美感,在我眼中简直就是艺术品好吗!每当我把手搭在女朋友大腿上的时候,感觉再疲惫不堪的状态也能立刻像喝了红牛一样战斗力满满。女友的双腿就是世界上最柔软舒适的枕头,我想要在上面睡到时间的尽头!可惜我女友没了……而且好久都没牵过新的女孩子的手了,别说摸腿了,都快忘了和女孩子该怎样正常交往了,每每想到这,晚上经常泪沾湿了枕头,泣不成声。每当夏天来临时,看着学校里一个个靓丽身影下白花花的大腿,忍着流鼻血的冲动就只能看看了,唉…泣不成声。好想要一个腿玩年的女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原文】
在渐浓的晨曦中,格里高力看到阿克西妮亚那撩到膝盖以上的内衣,看到了像桦树皮一样白嫩的、毫不羞耻地叉开的两条腿。他看了一下子,就觉得口里发干,心咕咚咕咚要跳出来。
【我的书评】
晚上10点半,附近高中的那群骚年们又站在女生宿舍楼前大吼大叫了,真是的,告白就不能换点别的词语吗?这些天我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我的书评】
感觉要是有女孩子穿着热裤诱惑我的话,我能把持得住就见鬼了。
傍晚,大雷雨要来了。村子的上空笼罩着褐色的浓云。被风吹皱了的顿河,把密密层层的一道道波浪朝岸边推来。村外树林后面,一道旱闪划破天空,稀疏的雷声震撼着大地。一只老鹰展开翅膀,在浓云下面盘旋着,一群乌鸦哇哇叫着追逐它。西方一片浓云,夹带着寒气,顺着顿河飘过来。河边滩地后面的天空黑沉沉的,十分可怕;草原沉默不语,好像在等待什么。
大家来到院子里。雨点密密麻麻地朝泡软的土地上倾注着,打得一个个水洼里纷纷冒泡儿,又汇成一股一股的流水朝顿河流去。
【我的书评】
好有画面感,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了小时候和弟弟在村里的水沟里捉螃蟹的场景。我们两个挽起裤脚,将小脚丫放在卵石堆里,弯着身子用两只沾满湿泥的小手在卵石下面乱摸,希望能摸到一只藏在下面的小小螃蟹带回家玩。
【原文】
顿河上一片咆哮声、怒吼声。风把斜斜的雨帘撕成碎片。格里高力一面用脚试探着河底,半截身子下到水里。一股挡也挡不住的冷气一直爬到胸部,像一道铁箍似的箍得心脏紧紧的,波浪像鞭子一样,不住地抽打着脸,抽打着紧紧眯起的眼睛。鱼网像球一样鼓胀着向深处沉去。格里高力穿着毛袜的两只脚在河底沙里直打滑。网绳老是要从手里挣脱……越走越深,越走越深。一道坎子。两脚站都站不住。水流一阵一阵地把人往河中心冲,把人直往里面吸。格里高力使劲用右手划着朝着边上走去。黑咕隆咚的、轻轻晃动的深水,使他从来没有这样害怕。一只脚高兴地踩到了松软的河底。有一条鱼撞到膝盖上。
【我的书评】
文字有些优势是视觉化的电影无法超越的。比如这里下雨打雷的场景,如果是在电影中,恐怕我们观众已经见过无数次类似的场景了,早就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个镜头在我们眼前只是匆匆一过,特别是这部电影还是那种20世纪的老电影的时候更没有观看的欲望。但是假如将这个场景转化为了大师笔下的环境描写,通过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可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九天玄雷,也可以是带着浪漫气息的一场雷雨,都任凭我们驰骋想象,不受拘束,那这段文字产生的魅力就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无数名著我们更倾向于阅读它的原文,而不是去观看其拍成的电影,因为文字的有些魅力是电影无法取代的。
【原文】
破裂的云块缝隙里钻出了月亮。河边滩地那边,雷声沉闷地响着。大地还没有吸尽的雨水在闪闪发光。大雨洗过的天空又明净又清澈。
【我的书评】
一路上我都在想今天花费了一天来探索一个框架的源代码,非常的绕,我感觉做这件事毫无意义,只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我从中没有得到任何启发,编码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特别是那个老师非常自恋,让我感觉到一阵恶心。我感觉有很多事我们不愿意去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件事对我们有任何意义,比如大学里面的课程《电路》《离散数学》等这些在我今天看来非常鸡肋的学科当时花了一个学期无数个小时来学习,现在却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对我的事业没有产生任何一丁点帮助,只是荒废了我的时间而已。我现在也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我目前正在学习的这个鬼东西真的值得我浪费生命在上面吗?
【我的书评】
这个女孩好刚烈呀,这种自杀的方式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读着这段文字的时候都感到一阵痛感别更别说她是切身体验的那个人了……明明她还只是个特别年轻的女孩,应该享受着心爱男友的宠爱与呵护,却没想到给予她的只有冷漠无情的态度和背叛的行为,还有旁人幸灾乐祸的嗤笑。要是让我选择的话,虽然那个性感妩媚的女人的确让人痴迷。但是我还是会选择这里这个敢于直面问题既纯洁又充满勇气的女孩,因为感觉这才是可以陪你安然度过一生的女孩,即使在你最落魄潦倒的时候,她也会安静地守在你的身边,给你温暖的力量。
【原文】
许多难听的脏话像石头一样叽叽咕咕地从背后向她飞过来。娜塔莉亚在台阶上一群姑娘的吃吃笑声中从另一个小门里走了出来,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朝家里跑去。她在自己家的大门口喘了口气,就咬紧已经咬得出血的、肿起来的嘴唇,两脚在裙子底摆里面磕磕绊绊地走进门去。在满院子紫丁香般的茫茫夜色中,敞着的棚子门显得黑洞洞的。娜塔莉亚发了发狠,鼓起仅剩的一点力气,跑到棚子门口,急急忙忙跨进门去。棚子里十分干爽,可以闻到皮缰绳的气味和陈干草气味,娜塔莉亚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知觉,只是苦恼得不得了,苦恼就像利爪在挠她那受尽羞辱的、绝望的心,她摸索着走到角落里。她握住镰刀把,按下刀头(她动作十分沉着、十分准确),把头向后一仰,拿出使她十分高兴的决心,用刀刃使劲在喉咙管上一划。她感到一阵火烧火燎的疼痛,就像挨了一棒似的,跌倒在地上,她觉得,也可以说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她开了头的事还没有做完,于是用手和脚撑起身子,然后跪下来;她心慌意乱(流到胸膛上的血使她很害怕),不知为什么用哆嗦的手指头把纽扣一扯,把小褂敞了开来。她用一只手拨开紧绷绷、硬邦邦的乳房,用另一只手握住镰刀,让刀尖抵在胸膛上。她爬到墙根前,把镰刀安把子的钝头抵在墙上,然后把两手放到头上,头向后一仰,胸膛使劲往前顶,顶……她清清楚楚地听到和感觉到身子被戳通时那种难听的、像切白菜一样的声音;剧烈的疼痛一阵猛似一阵地像火一样从胸膛烧到喉咙口,像丁当直响的针一样扎进耳朵……
【我的书评】
这段战争描写像是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此时此刻读者似乎就是主人公本人,你能听到骑在马背上子弹呼啸而过发出的破风声,你能触摸到大汗淋漓的马头上留下的液滴,你的双眼被朝你狂扑而来像幻灯片一样一闪而过的田野里的景色所塞满,你的心被轰隆隆的大炮震得一颤一颤……
【原文】
大地在众多的马蹄践踏下,发出喑哑的呻吟声。格里高力刚刚端平长矛(他在最前面的一排),他的马就被洪水般的大队人马裹住,也驮着他拼命飞跑起来。前面是波尔柯夫尼柯夫上尉的身影在田野的灰色背景下一起一伏地晃动着。皮楔形的黑黑的新耕土地,以不可阻挡之势迎面飞来。第一连发出震天动地的呐喊声,第四连也跟着呐喊起来。马匹把四条腿蜷成一团,然后又伸展开来,一跳就是几丈远。格里高力透过满耳朵的尖叫声,听见了还离得很远的噼噼啪啪的枪声。第一颗子弹嗖的一声从高空飞过,那长长的啸声划破玻璃一般的晴空。格里高力腋下紧紧夹着发烫的长矛杆,手掌都出汗了,好像涂了一层黏液似的。听到纷纷飞来的子弹的啸声,他把头伏到湿漉漉的马脖子上,难闻的马汗气味直往他的鼻子里钻。他好像透过蒙着一层汗气的望远镜镜片,看到了褐色的战壕,看到许多人朝城里跑去。机关枪不停地吐着子弹,子弹的呼啸声像扇子一样在哥萨克头顶上铺了开来;哥萨克们在前面飞跑,马蹄下面飞起浓浓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的棉絮。
【我的书评】
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自己先预判人物下一步会怎样做,然后再和作者实际写的进行比对,这样即使阅读再无趣的作品也能专注地沉浸在思考当中,并逐渐发现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不会懒散地跳过众多情节,并痛骂作品的冗长。
【原文】
“主啊,开恩吧!……留下一条命吧!开恩吧,主啊,慈悲慈悲吧!”
小小生命经不住疾病的折腾。孩子直挺挺地躺着,红肿的喉咙眼儿里吃力地、断断续续地发出细微的咝咝声。镇上的大夫就住在厢房里,一天来看孩子三四次,每天晚上他都在下房的台阶上站很久,抽着烟,望着一簇簇秋夜的寒星。阿克西妮亚通夜跪在床边。听着孩子吃力的咝咝声,她心里如同刀绞。“妈——妈……”两片烧破的小嘴唇轻轻翻动着。“乖孩子,我的宝贝儿!”做妈妈的压低声音唤道。“我的心肝儿,别离开我呀,我的好孩子呀!我的乖宝宝,你睁睁眼睛,看看我。
【我的书评】
作者描写得好细致逼真呀。一幕幕场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绵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倾佩作者能够预判到下一个画面会发生什么事,人物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对话,房间里的陈设布局是怎样,人物应该作出怎样的动作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
【我的书评】
这一段内心独白将一位年轻母亲不幸丧失了自己的小宝贝后伤心难过地心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出来。
【原文】
阿克西妮亚服侍他们吃饭,看着他们那高高兴兴的脸,越发觉得自己孤单。心里的苦闷哭不出来,憋在心里特别难受。女儿死后头几天,她很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喉咙里的叫声很大,但是没有眼泪,因此痛苦就像石头一样,加倍地沉重。她睡的时间很多(想在昏睡中忘却痛苦),但即使在梦中她仍然能听到孩子那若即若离的呼唤声。她忽而觉得女儿就睡在她身旁,她就向旁边闪一闪,用手在床上摸索一阵;忽而好像听到模模糊糊的低声呼唤:“妈妈,喝水。”“我的心肝肉儿呀……”阿克西妮亚用冰冷的嘴唇小声呼唤着。甚至在难挨的清醒时候,她有时都觉得好像小孩子就靠在她的膝边,而且觉得自己正伸着手在抚摩那鬈发的小脑袋。
【我的书评】
在这些名著当中,每一个人人物的登场都有其必要性,因为他们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对主人公的情节产生了强烈影响,比如像这里的伤员便是格里高利共产主义思想意识觉醒的催化剂和引路人。
【原文】
贾兰沙来医院后一个月的工夫,格里高力的思想意识所依存的根基都化成了飞灰。这根基原已腐朽,战争的极端荒谬性又像铁锈一样把这种根基侵蚀烂了,只要推一下,就会土崩瓦解。这一下推过了,思想醒来了,醒来的思想搅得格里高力那单纯而朴实的头脑疲惫不堪,搅得他受不了。他想来想去,寻找出路,寻找他无法理解的这种问题的答案,终于在贾兰沙的回答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的书评】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 鲁迅
【原文】
老百姓聋得什么都听不见。只有战争能惊醒老百姓。打过焦雷,黑云里才能落下雨来……”
嗖——嗖!……炮弹呼啸着,声音越来越大,像钢钻一样穿透大气,嘎嘎地从前面半个连士兵的头上飞过。
信号弹射来一片红光;“杰克”借着红光,看到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在树木之间爬着,已经不再嫌烂泥地脏,而是紧紧贴在地上,寻求庇护。
大家一遇到沟坎就往里爬,一遇到小土包就趴下来,一遇到小土坑就把头伸进去。但是当机枪子弹像五月的暴雨一样向树林里泼来,打得到处劈啪直响的时候,终于还是支持不住了:大家都向后爬起来,把脑袋拼命往肩膀里缩,像毛虫一样贴着地面爬,手脚都不拱起来,像蛇那样在地上拖,拖得烂泥地上留下一道道印子……有的人跳起来,飞跑起来。一颗颗爆破性的子弹在树林里呼啸着,打得松针乱飞,打得树皮到处飞溅,子弹像蛇叫一样嗞嗞地往泥地里乱钻,在地上乱蹦,到处叭叭地乱炸。
格里高力牢牢地保持着哥萨克的声名,寻找机会表现舍己忘我的勇敢精神,出生入死,奋勇拼搏,乔装以深入奥地利人后方,偷袭敌人岗哨,多次大显身手,他觉得战争初期压在他心中的那种痛惜人的心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的心变硬了,变得无情了,心就像干旱时候的盐土,水侵不进盐土,怜悯也进不了格里高力的心。他拿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丝毫也不在乎;因此他成了出名的勇士,得到了四颗乔治十字勋章和四颗奖章。在难得的几次阅兵典礼中,他都站在被多次战争的硝烟熏过的团旗下面;但是他知道,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笑了;他知道,他的眼睛已经陷下去,两边颚骨已经尖尖地凸了出来;他知道,他很难一面吻着孩子,一面坦然地看着孩子那清亮的眼睛了;格里高力知道,为一大串十字章和几次提升,他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米佳把发蓝的眼白朝两边转悠了两下,颤动着眉毛,一口气把一只大肚子酒杯里的酒喝下。他用手掌慢慢地擦着嘴唇和胡子,拿眼睛瞟了瞟杯底,把头朝后一仰,把最后一滴酒也倒进张大了的、露出黑牙齿的嘴里,这才缓了一口气,嚼着黄瓜,美滋滋地眯了老半天眼睛。
几年的工夫他变得叫人简直认不出了。三年以前送去入伍的时候,米佳身子细细的,十分匀称,如今成了一个粗壮的黑胡子大汉,原来的样子几乎一点都没有了。他长高了不少,肩膀也宽了,脊背微微有些驼,也胖了,体重恐怕至少有五普特,脸粗糙些了,声音也粗了,相貌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老些。只有眼睛还是原来那种样子——闪来闪去,很不安生。这会儿他看着母亲,母亲又笑又哭,不时拿皱皱巴巴、干瘪的手摸摸儿子那直撅撅的、剪得很短的头发和他那白白的狭窄的额头。
当米佳朝外走去,砰的一声把门带上的时候,一直盯着他的妲丽亚就像蜡烛的火苗一样,摇晃了一下。妲丽亚从他面前朝门口走去,低垂的眼皮底下隐隐露出狡黠的亮光。
米佳像鸟儿一样,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现在还活着——那很好,至于明天怎样——到时候再说。他当兵很不带劲儿,尽管无所畏惧的心激励着他的热血,可是他并不怎么想争取立功受赏,因此他的履历表上就常常出现不顺心的记录:他有两次受到军法制裁——一次是因为强奸一个俄国籍的波兰妇女,一次是因为抢劫;在当兵的三年里,他受过无数次制裁和处分,有一次军法处几乎把他判处枪毙,但是不知怎地米佳巧妙地摆脱了灾难。虽然他在团里的表现是最坏的,但是哥萨克们都喜欢他,喜欢他那种热热闹闹、爱说爱笑的性格,喜欢他唱的那些淫荡歌曲(米佳在这方面可不是低能儿),喜欢他的随和、单纯,军官们则喜欢他的勇猛剽悍。米佳总是笑哈哈地用轻快的狼腿踩得地面冬冬响,而且他有很多地方像狼: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一跨就是一大步;那瞳人老大的绿眼睛好像时时刻刻窥伺着人;甚至转动脑袋的样子也很像狼——米佳从来没有扭过他那受过伤的脖子,如果需要回头看的时候,就把整个身子转过去。一块块结实的肌肉紧紧绷在一副宽大的骨头架子上,构成了他的身体,他动作又轻快又利落,浑身散发着一种酸涩的健壮气息——洼地里刚犁起来的黑土发出的就是这种气息。他的生活道路很简单,很直,就像一条垄沟,他大模大样地顺着垄沟往前走就行了。他的思想也极其简单,极其纯朴:饿了的时候,可以去偷,而且应该去偷,哪怕是偷同伴的东西也行,而且在饥饿的时候他就偷过;靴子穿破了,干脆就从德国俘虏的脚上往下剥;犯了错误,应当赎罪,于是米佳就去赎罪:多次出去侦察,多次带回他捉来的半死不活的德国哨兵,多次自告奋勇去干冒险的事情。一九一五年他被敌人捉住,而且被剑砍伤了,可是到了夜里,他把棚子顶弄得稀巴烂,掏了个大洞,逃了出来,还带回了一套挽具作为纪念。所以,米佳有许多关都闯过去了。
把儿子送到米列洛沃,送上了火车。老头子听着绿色的列车轧轧响着,越走越远,听了一阵子,又用鞭把子在站台边的煤渣堆上刨了半天,那垂得低低的、失神的眼睛抬都没有抬。卢吉尼奇娜想儿子想得哭,格里沙加爷爷直哼哼,在上房里直擤鼻涕,擤在手掌上,又在油糊糊的小褂襟上擦手。安尼凯的老婆也哭,因为她想念他那高大的、火辣辣的肉体。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就像风拨动着一根根的马鬃。快到圣诞节的时候,忽然暖和起来;下了两天雨,顿河旁边山上的水顺着一条条土沟奔流下来;在化尽了雪的山嘴上,去年的小草和一块块石板上的青苔又泛出绿色。顿河边上冒着泡沫,顿河上的冰像死尸一样泛出青色,鼓胀起来。化尽了雪的黑土地发出一种说不出的甜味儿。
结满冰锥的草屋檐上流着松香色的水,喜鹊在篱笆上叽叽喳喳乱叫。
院子里过冬的一头公用公牛,因为春情提前萌动,难受得哞哞直叫。它又是用角顶篱笆,又是在虫蛀的橡木柱子上蹭身子。
圣诞节的第二天,顿河开了冻。冰排带着剧烈的咯吱声和嘎啦声在河中心流动着。冰块像一条条昏了头的怪鱼,争着朝岸上爬。顿河对岸,白杨树受到南来暖风的催促,也连忙行动起来,摇来晃去地在原地跑步。呜呜呜呜呜呜……沙哑低沉的风声从对岸传了过来。
村子上空的太阳像个熟透的橙黄色大杏子,太阳的上方和下方,一片片云彩雾蒙蒙的,泛着淡黄色的亮光。刺骨的寒冷空气里充满浓郁的水果气味。大路上的冰凌在马蹄下清脆地响着,马鼻子里喷出来的热气被风吹得直往后跑,落到马鬃上便成了白霜。
【我的书评】
我对静静的顿河的故事没什么兴趣,真正吸引我不断阅读下去的是作者对景物,对人物外貌和动作的逼真描写,在他那充满魔术般的手下我所读到的文字都好像灵动了起来,人物们在我的脑海中演绎着他们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描写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以此弥补当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遗憾。
【原文】
火车不停地把大地向后甩去。火车后面的烟像一条橙黄色的拖裙。开着的车窗边坐着一位身材矮小、身穿草绿色军装、挂满十字章的将军。他眯缝起斜斜的、像炭一样黑的眼睛,把头探到窗外,清新的雨滴便很慷慨地洒在他那久经风霜的脸上和下垂的黑胡子上;风摆动和向后梳理着孩子一样耷拉在额头上的那一绺长发。
【我的书评】
每个人上台演讲的时候都有这种局促不安的感觉,既然台下众多的观众对你充满了信赖,将自己宝贵的时间交给了你,你就要对他们负责,不辜负他们的期待,而这种心理压力就会造成局促感。
【原文】
开头,他刚刚开口说话的时候,自己听出自己的声音中隐隐露出缺乏信心和做作的意味,好像是在旁边听着自己的毫不精彩的讲话,他很怕自己讲的道理没有说服力,便苦苦地思索,寻找有力、有分量的话,以便把道理说清楚、说透彻……然而他带着说不出的难受心情感觉到,他说出来的话一点分量都没有,就像肥皂泡沫一样,脑子里乱糟糟的,许多念头滑来滑去,没有了头绪。他站在那里,急得满头大汗,很吃力地喘着气。他说着,有一种想法就像钻子在心里直钻:“把这样重要的事交给我,我却亲手把事情弄糟……连话都说不连贯……我这是怎么啦?要是别人来,一定比我会说,说得比我好一千倍……唉,他妈的,我怎么这样笨啊!”
许多哥萨克回到家里,是主人,也是久盼的客人,这些人家就欢天喜地。这种欢乐尤其尖利无情地挑动了那些丧失亲人的人已经受惯了的隐痛。有很多哥萨克不在了,他们死在加里西亚、布柯维纳、东普鲁士、罗马尼亚和喀尔巴阡山区的土地上,横尸田野,在大炮的哀悼声中烂掉,如今一座座高大的合葬坟已经长满荒草,任凭雨打,任凭雪花覆盖。不戴头巾的娇妻不管多少次跑到胡同口,手搭凉棚张望,心上人再也回不来啦!肿胀失神的眼睛不管淌多少眼泪,都冲不掉思念亲人的苦!在生日和忌日里不管怎样失声痛哭,东风也无法把她们的哭声送往加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无法送到一座座合葬坟塌陷的坟头上!
【我的书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背井离乡在外征战,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原文】
青草会掩没坟墓,时间会掩没痛苦。清风已经舔净出征人的脚印,时间也会舔净那些没有回来、而且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人留下的痕迹,因为人的一生是短促的,我们每个人能践踏的青草都不多……
快到黄昏时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寒冷的大地上。过了一个钟头,又湿又黏的雪就覆盖了田野和一具具的死尸,那横七竖八的死尸就像许多黑土块,在打仗的队伍进攻和退却时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有。
纷纷飞舞的雪花像一层不透明的柔和的薄膜,遮住了天空。旁边的院落、附近的田野、隐去的城市,都沉醉在睡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