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 之,二篇

否定精神的力量,人生的乐趣则无从谈起。- 弗里德里希·谢林


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L小姐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学习"可以指任何与个人成长相关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外出旅行给自己充电;比如,突然有了宗教信仰;比如,有些人加入了灵修团体。

01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团体?

我们分别来说说。

A,学习技能

可能你的工作需要用到外语,你开始了英文的学习。如果工作不需要,你应该不会学英文吧?所以,我可以理解成学习英文并不是你的动机。

你的动机来自,你想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你可以出色地驾驭这份工作,就有升职加薪的机会,然后就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B,外出旅行

可能工作压力有点大想放松,可能生活了无生趣想调剂,这时,很多人会用一场旅行来改善一下现状。

除了暂时充电,旅行,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价值观,因为会接触到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群、不一样的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会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因而让生活更加有活力和色彩。

C,宗教信仰

有些人是因为家庭本身就有宗教信仰,从一出生就是信徒,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个意愿。有些人,可能是人生中出现挫折、重大变故,突然有了宗教信仰。

关于宗教信仰,文章《科学是建立在假说之上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 | 之,二篇》都做过相应的阐述,如果你认为宗教信仰可以带给你力量,那就这么做。有一点值得注意,尊重他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要认为只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真理。

宗教信仰,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丝阳光,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

D,灵修团体

为什么把宗教信仰和灵修团体分开讲?因为,这两者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都是从意识层面打开自己的一些认知,通往的目的地可能是一样的。区别,前者,有正式的入教仪式,加入后需要严格遵守戒律;后者,只是一种信仰,没有局限于一个特殊的派别。

举个例子,中国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不是每个有佛教信仰的人都选择出家。

换句话说,两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现在我们再来看,不论是哪种方式的学习、提升,也不论你当时是为了什么目的去做这件事,最终目标,其实都是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盛和富足。这里的富足不单单是指财富,更多的是你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拿着锄头在田间种菜的农民也可以活出“世界首富”的状态。

如果读到这里,你觉得前面这些内容好像和主题“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恭喜你留意到这一点。

因为还没正式开始阐述,但前后是相关的。

我们上面罗列了四种形式,代表了四种团体。

02

团体的语言就是意识形态

L小姐的第二个问题来了,一个团体之所以成为团体,必须满足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什么?

语言。

他们一定是说同一种语言,他们自己听得懂的语言,这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学术话语,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

不管是文化、习俗、爱好,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没有语言沟通,就无法传播。所以,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都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且是每个参与者都认可和接受的,他们说一样的话。

这个团体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单位,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同样存在于企业。

假如,B组的人和C组的人坐在一起聊天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组的人可能会认为C组的人神神叨叨的,C组的人可能会认为B组的人没有信仰好可怜,认为自己时刻都有神灵保护。

为什么L小姐开篇的时候用了这种方式打开这个话题,因为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过好自己的一生,那透过什么方式、选择哪个团体,重要吗?一点都不!

所以,不存在一个团体就比另一个团体有意义,甚至高人一等的说法。因为L小姐常常听到,C组和D组的人嘲笑A组和B组的人,认为前面两个团体的人还没有开悟。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C组和D组的人为什么会有种优越感,现实生活中,这两组中的部分人确实对生命的理解相对比较透彻,对待生活的态度也相对比较自如,但这并不代表C组D组的人都能达到这种状态。反观,A组B组也有达到极高认知状态的人。

这无非是个概率事件而已,没有绝对。

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那个让C组D组嘲笑A组B组的原因——开悟与否?

那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03

如何不被意识形态限制?

假如,有人根本不需要参与任何团体,也说着其他团体听不懂的话,但他们已经活出了丰盛富足的生命状态,难道这不是开悟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特异功能”,这种“特异功能”可以是感知力、爱的能力、悲悯之心,这就是悟性。但这种“特异功能”只存在于我们的孩童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长,这些“特异功能”就丧失了。

直到我们遇到困惑,才想要重新获得这些“特异功能”,不是你没有,只是你弄丢了。所有在修行的人,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特异功能”找回来而已,真的没有他们自认为的那么神奇。找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统统抛掉,年龄的限制、已知知识的限制、社会阅历的限制。

至此,你看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生哲理——做回小孩。这是所有修行之人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我们都认为孩子很无知,想要快速成长,长大后就能知道一切,可是到最后,却都想活成孩子。

写到这里,脑袋里突然冒出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男主的人生是一个出生便是老头,然后逐渐变成婴儿,最后以婴儿的状态死亡的过程。与我们正常的人生刚好相反,但和L小姐今天想表达的一致,如果你是倒着过自己的人生,反而会非常通透。

文章《还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吗》阐释过“倒着过人生”。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哪里有时间去烦恼呢?你一定会把时间花在下面这些问题上,人生中是否有那么一次:

为了做成一件事,而拼尽全力?

为了爱一个人,而忘了自己?

为了家人,而付出所有的爱与行动?

为了朋友,而 “两肋插刀” ?

为了做自己,而不在乎世界怎么运转?

04

先呈现结果的终极答案

自从我创办L小姐书后,便开始研究,我总是直接呈现出结果,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让我恍然大悟,终于找到答案了,那就是——我还是个“孩子”。

可能大家不是很明白这里所说的“直接呈现出结果”是什么意思,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不是L小姐自己发现的,都是别人这样评价我时才知道的,所以才想去搞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说,我身上究竟有什么。

举些例子,其实这些例子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出现过。

“Fanly,你怎么这么单纯啊,你比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还单纯,尤其在这种位子上?”言下之意,职场中需要政治手段。

“Fanly,对待爱情,你不能务实一点吗?”

内心独白:务实一点是什么?嫁给面包吗?爱情就是爱情,不会因为有了面包就会有爱情,但有爱情一定会有面包。

“Fanly,你为什么那么容易满足,一点点小事就开心的手舞足蹈?”

“Fanly,你做事好像有你自己的一套体系。”他们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我自己更不会意识到,直到有一次其他人这样说:“Fanly, 你做事有大道至简的风范”。

“Fanly, 你为什么这么敏锐?靠身体反应判断对错?”

“Fanly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的意思是,你是如何发现这里面的漏洞的,这可是我们花了两年开发出来的产品,你怎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

现在才知道,要一生保有“孩子”的状态有多么珍贵。

用修行之人的评价:“我们是花钱花时间去学习的,你是天生的。”

如何保有“孩子”的状态呢?

To be an outsider.(让自己成为局外人)

这样永远不会进入框框。只用其中一个框框的逻辑思考问题,会丢失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成为outsider会比较辛苦和孤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一个团体,至少有人听得懂他们的语言。

孩子是不反应自己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存不存在。孩子解决问题靠的不是经验,靠的是好奇心和直觉。如果你拥有这项能力,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你的解决方案都是信手拈来;面对未知,不是恐惧,而是像玩乐一般,享受的同时,解决问题只是顺带的事情。

05

总结

今天的总结可能是L小姐写文章以来最喜悦的一次。因为我完成了一段探索之旅,悟出了终极答案,用时21个月。

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总是直接呈现结果,而别人要靠学习都不一定能达到这种效果。

最后发现,这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人生。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做,快去查看L小姐的“幸福系列”文章——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篇。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意识形态 | 之,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