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想念我呀?”

新室友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笑起来眼睛弯弯,连卧蚕也是好看的弧度,浅浅的梨涡,直能甜到人的心里去。

每次我在朋友圈发合照,都有好些男孩子来要微信。但都被婉拒了,因为她有男朋友了。

关于她男朋友,我知道得不多。她不是那种喜欢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生活的人,我就没有多问。

只是大概知道男生也是中传的,毕业后去了央视工作。听上去光鲜,其实工作也很辛苦。刚毕业的学生,工资不高,加上北京最近房租猛涨,也就能在奔波忙碌中堪堪养活自己。

有次下课一起回家,恰好聊到异地。作为一名留学生,异地是个常见又敏感的问题。

身边有太多朋友谈着异地恋,甚至是异国恋。他们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将所有的情绪化成一条线,穿过手机的电子屏,穿过时间空间,直直的牵附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可很多时候,远方太远了。牵扯两个人的那根线,只需要一个人的冷酷无情就能斩断。所以大多数的结局是,一个人呆呆对着手机屏,只剩下灯光反射下惨白的脸色,宣告一场惨败。

于是,我问,“怕吗?”

她笑,“只要他爱我,就没什么好怕的。”

那是第一个让我真心欣赏她的瞬间,因为她语言中的笃定和自信。当她说“只要他爱我”时,说得分明是“我爱他,也知道他爱我”。

不止一个人问,“爱”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一直没找到很好的答案。但在她回答的那个瞬间,我明白了,是信任

对异地恋是这样,对任何爱情都是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卸下面对常人的伪装,拥抱彼此。你看到的,是对方唯一只会展现给你的模样。

所以要信任,要坦诚,要只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个人。

相爱,是黑暗中两个各有轨迹的人相遇,并肩行走。

我们真的是很爱用标准去束缚他人的一代人,也是过度依赖社交软件的一代人。

记得有个大火的话题是:朋友圈不发你的照片就是不爱的表现。

几年前,我也对此深信不疑。

但时间过去,朋友圈发照片的那群人,照片里的另一个人大都换了一个又一个。而很少发动态的那些人,却冷不丁po了一张结婚证。

我并不是说就要发照片,或者就不要发照片。因为这本来就没有什么硬性要求,没有什么“要与不要”“应该和不应该”。实际上,发照片和不发的里面都有很多分手,很多继续在一起。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该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或者有多爱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有人喜欢在社交软件上暴露自己赢得他人的目光,有人则更喜欢兢兢业业过好自己平淡的小日子。

这几年,PUA学(以技巧来进行搭讪和两性交往)大火,尤其是中国式“PUA”,充斥着各种骗炮等令人作呕的行为。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吹捧学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女生受害?

正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社交媒体上别人呈现出的模样,过于沉迷于那些表现爱的标准,才容易一步步走入设置好的陷阱。

室友不爱在社交软件上分享动态,自然也没什么跟男朋友的合照。按理说,她就要被打上一个“不够爱”的标签,公开处刑。

但我从不这么认为。

她的分寸感体现在,当别人问起她的感情状况时,都会明确说明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在社交场合也会保持跟其他男生的距离,绝不给别人遐想的空间。她做的,她男朋友都看不到,但这些才真正让我看到了她的爱有多认真。

昨天偶然点进她的朋友圈,发现她换了封面,换了签名。

“我好想念你呀!你想不想念我呀?”

“如果你在我身边,那多好呀。”

我想,她应该也度过了很多个被思念充斥的夜晚。呆呆看着手机屏,等待另一个人的回应。她应该也很想要狠狠拥抱,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她只是个过于内敛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守着这份爱情,期待终有一天能够开花结果。

如她所说,“Love can be intensified by distance.”

“距离只能让爱变得更强大。”

愿她终有一天能得偿所愿吧。

End.

文/吉蕾Camille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想不想念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