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作者是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的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妈妈,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
和善而坚定是本书管教中核心的理念,和善指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能力;坚定指尊重家长及自己和客观环境。正面管教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养育孩子的方法,它强调的就是和善与坚定的平衡。它不仅是解决“熊孩子”的大招,更是培养好孩子的法宝。
我们每个人一生一直追求的两件事是寻找归属感及自我价值感,这是围绕本书的主题。那么,孩子童年追求的最重要的两个需求是什么?本书告诉我们答案,也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什么是归属感?百度的解释是个人觉得被别人或团体认可或接纳的感受。我所理解的归属感则:寻求内心的安稳。建立归属感及自我价值感,就是寻找所谓的自我存在感。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百度解释是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尊重,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我理解的价值感: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从而表现得更自信。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价值的。
根据阿德勒的心理研究,归属感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由此也可见,归属感与价值感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比如家庭,团体等等。孩子们为了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希望获得大人的认同,通常就会有以下四个错误观念及不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得到了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他们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从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我自己说了算,不能由你来对我发号施令,希望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感,那我至少可以让你同样受伤。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既然我没有归属感,那我就放弃。相信自己是不够格的。
在孩子们的眼里,寻求过度关注和寻求权利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则是掩盖受伤的感觉,通过控制感来得到补偿。自暴自弃则是他们真的失去了信心。
针对以上的不良行为,和善而坚定的做法则是:
1.寻求过度关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给他安排有意义的事。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比如在家里,给孩子一项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
2寻求权力:当孩子与自己陷入权利之争时,最有效的办法则是退出权利之争,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而不是被孩子的怒气而激怒,并承认所发生的事情。等冷静下来后,再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比如通过开一对一小会等方式让孩子参与进决策中来,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尊重孩子的权利。大多家庭,在面对权利之争时,多数选择的是惩罚,之前我也有这样的做法。通过惩罚的方式看认为挺有效果的,这让很多父母屡试不爽,同时他们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为他们好。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惩罚虽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从长久来看,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惩罚最终会造成无休止的报复循环。比如,孩子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报复。有些孩子会选择用更隐蔽的方式不让父母发现。
3.报复:避免惩罚,不指责,多鼓励,学会反射式倾听和启发性的提问,多和孩子说话,让他感受到自己与他是同伴、朋友关系。
4.自暴自弃:孩子之所以自暴自弃,主要是由于感觉很无助,认为反正做事也做不好,总是犯错,那就干脆不做。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为具体的小步骤,孩子按照步骤做,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找回价值。同时,放弃对孩子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家长的鼓励就是孩子们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的重要来源。鼓励其实很简单,从简单的拥抱开始,告诉他父母很爱他。
孩子童年时期若没有得到足够的归属感与价值感、重视,成年后就会一直寻找能给自己带来特别美好的一个人,总是对对方期望过高,期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归属感的满足。若没达到期望就总想办法去改造他。
同样也会有一下四个行为偏差:
1过度关注 :若没有得到对方关注(比如迟到等),由于一个极小的事,就会导致争吵。
2权利之争:你让我做某事,你让我做,我就偏不做。
3报复 :比如买特别名贵的包包等。
4自暴自弃 :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只能这样了,爱接受就接受吧,不接受就算了。婚姻状态就进去幻灭阶段。
缺少归属感与价值感容易没有幸福感,他们幸福感则主要来源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一旦别人有不好的评价自己就会很不快乐。若别人不喜欢自己,进而,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容易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价值感的对立面则是没有自信,当做的事与别人不同时,则不坚信自己的行为,同时容易受到别人的鼓动下而误导,比如朋友劝诱抽烟喝酒等等。
本书让我们知道了,传统的管教方式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则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比如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应知道,孩子天性本不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些信号,需要我们通过他们的不良行为去破解密码,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我们不能用责难活羞辱来打击孩子,而应认识到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也有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式(比如鼓励等)来帮助孩子成长,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让他们获得长久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