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52

【俯首读书·抬眉思考】 第52天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
【读书打卡人】 雷娟
【书目】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作者】 朱则光
【版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
【页数】205页
【进度】 《讲过的题怎么还错呢》 185—189页
【用时】50分钟
【思考与感悟】
看到这个题目我瞬间来了兴趣。这样的话我说过多少遍?我的同行们又说过多少遍?工作久了,我们总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总认为我已经尽力了,可学生还是不行。这是不是一种甩锅行为呢?让我们到文章中探个究竟,解决这个陈年的困惑吧。
朱老师分析我们一线教师经常说这句话,隐含的思维方式就是:讲过的题就应该作对,而不应该出错——如果出错,你就是有问题的。这种把错因归咎到学生身上的思维模式过于武断和草率。根据《教育与脑神经科学》这本书的理论可知:做过、讲过的题还会错,是一种客观事实。学习,真不是一件易事。
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时是怎么“讲”的,又是凭什么判断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
当我们说“还错”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上次你错了,这次你又错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呢?显然不是。那么我们说这句话时就没有认真研究过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再讲多少遍,依然会存在“讲过的题怎么还错呢”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谁错了?为什么错?是两次都错还是一次错一次对?有没有两次都对的学生?那么两次都对的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呢?两次都错的学生是哪个难点和痛点没有被我切中呢?
其实,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需要“学而时习之”。这中间注定要有一个“练习——出错——纠错——熟练”的过程。这是人学习的真实情况,也是规律。面对规律,你只能遵守,不能违反。
总之,具体学生要具体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教师在没有对两次出错的学生名单进行比对,没有对具体学生的错因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得出“讲过的题还错”的论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最后,当我们讲评试卷后让学生改正错误并写出错因分析时,可以对有的学生进行“再一步”的必要。比如,课下请他们把错因和正确解法向别人讲一遍,并接受大家关于“为什么”的追问。
为什么讲过的题还会错?
第一,对学生来说,学习绝非易事。你可以出错,但必须为自己负责,没有“大量时间、精力和个人努力”就不可能达到“精通”。
第二,对教师来说,必须对所教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组织”,为学生提供“结构化指导”,而且要与此时此地的具体学生相匹配,否则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讲了也是白讲。
如果把一个学生的学习比作车轮,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就是两侧的轮毂,自我系统就是轮胎。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把学生从学习的起点送到终点。其中多元智能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学习风格关注的是个别化的学习过程,自我系统关注的则是学习动力。如果学生的多元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被顺应,学生的大脑就会发出“我能做”的信号,做出“我愿做”的反应,做出“我去做”的决定。
如果我们把讲过的题怎么还错的原因,和一个学生的只能倾向、学习风格和自我系统联系起来,在教与学的匹配度上下功夫,那才算是开掘到了话题的最深处。
读完文章,醍醐灌顶。深深被朱老师的深入思考而打动,这才是真正研究教学。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但解决了“为什么讲过的题还错”这个陈年困惑,还懂得了要解决许多教学困惑,要先从自身入手,再深入研究学生,阅读相关的心理著作。同时,教师的阅读面要光,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读教育理论,更要触角向外,才有机会体会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朱老师不就是在《关于“学习”的九条原则》和《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中找到了解决困惑的密码吗?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想与其推荐一本书,不如实实在在读一本书。开卷有益,无论什么样的文字,总能为你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或着启智,或者暖心,或者拨雾,或者解惑。让我们在个特殊的日子,用这样质朴的方式来纪念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致敬文学,致敬伟人。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尽以此共勉,让我们以书为伴,日日精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23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