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决定着本质,公司组织和小区模式的文化属性是怎样的

01

经过深思熟虑,结合自身三十多岁的现实,今年就在老家南阳,找了个公司上班谋生活。

上班的公司,是一家电脑信息科技公司,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标注工作。人员很多,将近二百人,不过很有网吧的氛围,电脑紧挨着电脑,人员都对着电脑目不转睛地操作着。

本以为人这么多,也都是年轻人,应该可以多交些朋友。可大出意料之外,同事们似乎并不爱多话,也不希望跟别人交往过密。我和旁边的同事,找他聊天的话,人家也会说说。而平时,基本绷着一张脸,很严肃,你不找他说话,他不会主动的。

这种情况,跟我以前所在的公司,有着天壤之别。我曾在装饰公司上班多年。在装饰公司,只要你愿意和人聊天,对方总会很热情,一般都和你聊得热火朝天。下班了,总想着大家一起吃个饭,喝个酒,增进下感情。

我不由得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忽然注意到,现在的公司,确切地说,是电脑技术公司,基本上属于技术性质,它的文化就是那种严肃专业的。而装饰公司,则为综合型公司,有各种各样的人员,如业务员、设计师、工地人员,它的文化就是活跃开放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让我觉着,一个公司的文化属性很重要,它决定着公司的本质属性。同时,它决定着你工作的氛围,以及和周围人员的关系等。

正如热播的电视剧“天道”,改编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解释。

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文化属性,给公司的本质下了定义,同时它使公司不觉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核与天职。

02

这种解释,完全也适合社会层面。

我生活的小区,通向主路的一面,仍然被死死封着;只有另一面,还留着一个出口,有专业人员检测和守岗,目前还能正常出行。

自从这一波疫情严重以后,小区随时都有被封的可能。以前生活着,似乎也从来没有关注过,如果小区在一个路口堵住,再安排人员把守着,一下把人彻底封闭,也无法流动了。

你可能也感觉到,我国的疫情封闭管控,是以小区为单位。为什么我国能这么有效的进行全面管控?实际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小区住宅的样式。而国外现在疫情蔓延很严峻,他们却学不来我国的方法,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种小区的生活样板。

那我们不得不问下,我国的小区建设,又是从哪里来的?缘起是什么呢?

应该说,我国的小区建设,来自苏联。

在苏联未解体时,苏联的功业高度发达。与苏联工业发展高度遵行有一套总体计划相似,苏联的城市民居建设也遵行一个理念先行的概念。这个概念叫做“社会聚合体”。

简单地说,“社会聚合体”理论相信,城市建设的最优解,是把一个人所有的衣食住行需求和劳动力的发挥,都放到一个“单位”中去。这个“单位”既是生产关系当中的集体,同时最好也是生活中集体。

由此推演出来的一个思路,就是“单位办社会”。

是的,在单位办社会的模式下,每个人都是活在单位中的。城市民居兴建的最好模式,当然就是一个个以“单位”为界的小区。

小区这个概念,最早是苏联城建专家亚普列夫琴科在其著作《城市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及计算》当中提出的。

于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区就这样出现了。由于亚普列夫琴科的这套城建理论对中国影响巨大,建国后前四十年的大学城建课程,都是以他的理论为主导来授课的。

这就导致了中国城建中的小区化建设,可能比苏联-俄罗斯还要彻底。在苏联解体,大多数东欧甚至俄罗斯本身,都已经抛弃了亚普列夫琴科用小区,来高效利用资源的理想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兴建大量亚式小区——因为主持这些建设的规划者,当年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一套。

正因如此,无论是现代的商业化小区、还是老小区、单位大院,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民居,都是苏联小区式的,而不是西方街区式的。

这便是我国现在生活环境的文化单位,不管你承不承认,小区塑造了现在的城市,也同时塑造了国人的整体文化取向。

至于说中国小区文化强大,还是西方的街区文化更胜一筹,这要看时间给出的答案。毕竟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小区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西方,想抄袭都无法学来。

只是,现在城市发展规模越大,小区模式也出现了不少弊端,比如小街道纵横交错,主道路常常拥堵不堪等致命问题。

任何一种模式,都如硬币的两面,是把双刃剑,怎么样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规避短处,这是规划者不得不去考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属性决定着本质,公司组织和小区模式的文化属性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