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分布式网络架构

传统分布式网络架构_第1张图片

在同一个自治系统内,当主机A要和A主机B通讯时,需要把发给主机B的数据包先发给网关路由器A,路由器A根据路由表决定数据包下一跳发给路由器B或C,根据IP报文内携带的目的地址11.8.9.12,在路由表中查找最长匹配路由表项,得到下一跳路由器发给路由器B。

路由器B同样的根据路由表决定把目的地址为11.8.9.12的报文发给路由器D,路由器D收到报文后,查询路由表,获得路由信息知道去往主机B是直连网络,直接转发给主机B上述过程是IP报文逐跳转发基本原理。

这个过程每个路由器始终依赖路由表来寻路,而路由表的数据(路由表项)可以是人为的配置静态路由或IGP动态路由协议(OSPF、ISIS)去动态学习。

IGP需要在每台路由器上运行,通过IGP路由协议交互拓扑信息使得每台路由器拿到同样的全网网络拓扑数据,并分别独立计算出转发报文所需的路由表项,这个过程是分布式计算,没有集中点,当网络中任何路由器出现故障,其他路由器都会重新计算路由,保持网络最大通信连接能力,这种在路由计算和拓扑变化后全分布式地重新进行路由计算过程称为分布式控制过程,所以传统网络被认为是全分布式控制的。

传统分布式网络架构_第2张图片

 为了能够扩大规模组网,IP网络架构进行了区域划分,每个区域是一个自治系统(AS),AS域内通过IGP完成路由计算,AS域间路由传递和扩散路由信息通过BGP协议来传递,BGP和IGP一样采用分布式方式运行在路由器上,所以BGP也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协议,这样IP网络在多个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学习方式也是全分布式控制的。

传统网络局限性

1、流量路径的灵活调整能力不足

        传统网络分布式控制架构有一个要求,所有路由器设备必须采用相同的算法,计算出来的路由不能存在环路,如果算法不统一,则会产生路由环路。

        而IGP协议为了避免环路,采用了最短路径算法,利用Cost计算达到目的地最短路径,但却会带来一个问题——最短路径拥塞,流量只能走在最短路径上,如果该路径拥塞,设备没办法自动调节,只能拥塞,而其他路径空闲。

2、传统网络协议复杂,运行维护复杂

传统的分布式控制协议数量多(IGP、BGP、MPLS、组播协议、IPv6),其中和网络相关的网络设备直接相关的有2000多个,每年还在增加,正是如此庞大的协议体系使得网络维护变得复杂,对维护人员技能要求搞,并且各个厂家对这些标准协议都进行了一些特定的私有扩展,使得设备维护复杂(如:主流路由器命令行都在1万条以上,各个厂家操作界面配置命令也不相同),增加了运维难度及运维成本。

3、传统网络的新业务创新速度太慢

新业务创新慢,比如L2VPN、L3VPN业务,当需要在网络中部署新业务,一般需要3~5年周期(讨论需求,定义标准一般需要1~2年,各个厂家统一实现标准周期通常也需要1年,部署完成又需要1年左右时间),上新速度无法满足运营商。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服务器,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