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丨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

最高境界的善行像什么?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答案——上善若水。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甘于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

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以水的形态,并列举出七个"善"字,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最后得出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他人争利,别人也就没有什么怨尤。

浮生一世,草木一秋,时光荏苒,人生如潮,有得意必定会有失意。圣贤老子以水喻人,教导我们做人应当如水一般,虚怀若谷,与世无争。

一、做人如水,海纳百川,心胸宽广

水聚成海,有宽广的度量,才能容纳成百上千的河流。做人心胸宽广,才能成就大事。

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扬言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上,尽量回避,忍让。廉颇知晓缘由后,立马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使天下诸侯不敢轻视赵国。

王阳明曾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是祸害的源头,成大事者,大都心胸宽广,他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不为一时得失而怨天尤人,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的阔达。

二、做人如水,甘于低处,收敛锋芒。

水至善至柔,甘于停留在最低处。做人收敛锋芒,才能有利于生存。

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聪慧过人,有才华,连曹操都自叹不如,却恃才傲物,屡次与曹操一争高下,最终因“鸡肋”事件惹怒曹操被处死。杨修之死,聪明反被聪明误,令人叹息。

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才能出众,容易受到嫉妒或打击。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才能在职场行稳致远。

三、做人如水,滋养万物,默然无争。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不争,才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平定叛乱后,主动把功劳让给宦官张勇。王阳明的“不争”,并非懦弱,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名利荣耀,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不争无用之争,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曾国潘年轻时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他逐渐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改变自己“不近人情”的处事风格,逆袭成为晚清重臣。以“不争”做人,才能赢得人心,路越走越宽。


《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圣贤老子以出世的心态讲述入世的哲学。上善若水,生命的意义在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八章丨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