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预习作业

第一次内容思考题

1.依据下列语段,回答苏氏提到的“自尊感”主要指什么?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尊心有什么区别?

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86致未来的教师》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在学校里,目前还存在许多手工业方式的东西: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却不认识自己,更不了解自己。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86致未来的教师》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答:苏氏这里所说的自尊感更多是儿童对自己的信心,和平时所说的“自尊心”有所不同,平时说的自尊心多注重于外在评价,我们经常说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苏氏提到的的自尊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是深度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所以,苏氏的自尊感更注重于内心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外在评价。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我们教师,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他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要努力唤醒孩子内心的强大力量,要让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的自尊感。

2.苏氏是怎样通过评分促进学生发展的?现行教育中,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你教学生涯中是否因对学生评价而导致师生关系破裂或学生学习进步的例子,请描述过程分析原因。

答:苏氏认为要慎用评分,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轻易使用。苏氏主张给孩子评价要有分量,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在苏氏看来,给孩子评分或评价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评分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自尊的满足。这是评分的根本目的,所以,当孩子能力不足,或者知识模糊的时候,暂时不要给孩子打分,千万不能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更不要搞那种所谓“积累分数”的追求评分数量的事,这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也违背了评分的初衷。

现行教育中,相对来说我们用评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班上的陈同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我和孩子家长沟通,孩子爸爸告诉我,孩子曾表示,感觉自己不是上学的料,希望家长不要再供他上学了。这就是孩子失去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因为失去了信心,所以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自信心的缺失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可见,评分会使人陶醉,也会让人受伤,我们在以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慎用。

3.苏氏建议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愿望?

答: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持久的学习愿望。

(1)创造“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热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完成作业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的满足。

(2)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

4. 苏氏如何对待落伍的学生?请分享你帮助学困生的案例。

答:苏氏认为: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班上的王同学体格健壮,除了学习成绩不行,其他方面都很棒,但是他却不怎么爱说话,不太合群,通过了解我发现他一直觉得自己成绩太差,担心同学们看不起他,不愿意跟他交朋友,所以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我鼓励他多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等课外活动,并在同学面前多次表扬他在体育、劳动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多像他请教。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他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学习劲头也越来越大。可见,内外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旦有了这种自尊感,他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5.如何理解苏氏的“分层教学”?一线教师如何做到真正的“个别对待”?

答:当不同儿童的学习进度存在差异时,教师要分层教学,给进度快的孩子设置更高难度任务,给进度慢的孩子多加耐心解释,帮助所有孩子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的快乐。这种快乐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形成良性循环。苏氏主张:对学生应该个别对待,类似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否则,有些学生成绩下滑,会“掉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个别对待。而教师的责任是,要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满足其自尊心。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一定困难,并取得进步,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增强自身意志,进入良性循环。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周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要善于确定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才能让学生在脑力劳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为此,老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挑选出相应的作业,使他进入进行积极地思考,通过商讨或者老师的点拨和提示,学生能够豁然开朗,体会到进步的快乐。特别是学困生,当它们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老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

课堂是一个思维训练的场所,让在场的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跃起来,都获得或多或少的提升,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到个别对待的重要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