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壁立于仞|王导品评王衍

三位善于“演讲”的名士造就了一个高等士族。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与士族的高下优劣。


图片发自App

《世说新语·赏誉》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于仞。”

【译文】

王导评论太尉王衍:“陡峭地肃静地耸立在那里,像千丈石壁一样屹立着。”

琅琊王氏很有名的,东晋时期人们说的王与马共天下,马指的就是东晋的司马家族,王就是王导,王羲之爲代表的王氏家族。

琅琊王氏是名门望族,王戎、王衍与王导都出自这个门阀家族。

王戎是竹林名士,王衍是中朝名士,王导又是江左名士,三位名士承前启后,也从不同程度上造就了这个高等士族,虽然三人的命运结局天壤之别。

在王导的品评中,或许王衍是屹立的家族偶像,他也曾经是王导这名向上少年的成长目标。

王导也发现了王衍的一个问题:王衍平生清峙,虽然王衍本性险仞。

01 王戎为什么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

王戎生于公元234年,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他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意为有所施为,但不强求,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与倾向,转意为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运行的规律,总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

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

想要违背自然规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只有功成身退,那么才能将功勋永久的保留。

这里其实是一个反证法,只有不居功,人们才会认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功”,而正是这样,人们才会记住你的功劳。

假如你获得成功后总是居功自傲,那么人们会怀疑你之前行为的出发点,从而否定你的功劳,甚至否定为了取得这份功劳的所有行为。

同样,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只有向前看,驻足停留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讲完了《道德经》,再来看看识鉴过人的王戎。

景元四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过往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

王戎就以一位超级演说家的才华,用上面的观点规劝钟会,可惜钟会并没有领悟。

次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王戎的这种道家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为王氏家族的兴起贡献了力量。

图片发自App

王衍生于公元256年,换言之,他是在王戎30岁那年出生的。

02 王衍对孙秀的品评。

说起孙秀,得先给你讲一讲绿珠坠楼的故事。

石崇是西晋时的巨富,癖好是跟王恺比谁更有钱。

不过,堂堂荆州刺史,居然靠抢劫商旅蓄财,怎么听也有点不厚道。

他的宠妾绿珠,美艳且善吹笛,石崇为解绿珠思乡之情,建了一座极其奢华的“金谷园”。

孙秀向来与他有隙,做了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多次向石崇索要绿珠。

石崇不给,偏逢司马伦得势,不爽的孙秀大军一围,石崇见大势已去,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奈何?”

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遂坠楼而亡。

孙秀大怒,将石崇和潘岳等人斩首。

不过很快孙秀也死在了起兵的司马冏手中。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

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王衍是清流名士,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赵王司马伦在孙秀的策划下,发动政变,杀死了贾后、张华和王戎的女婿裴頠。

王衍、王戎本该同受诛杀,但是因为此前在王戎的要求下王衍曾经品鉴过孙秀。

王衍当时影响很大,被他品评过的人会立刻出名,此所谓“一世龙门”。

孙秀这条大鲤鱼果然感恩,王戎毫发无损,而王衍则保住了性命,被司马伦宣布“禁锢终身”——永不录用。  

图片发自App

王导出生于公元276年,他出生那年,王衍己经二十岁了。

03 王导的三次演说,拯救并发展了王氏家族。

曾经读过许多后来者给王衍贴的标签,诸如清谈误国、狡兔三窟和推脱责任等等。

唯独王导仅观其形貌,度其心性。

王敦反叛时,他说:

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

刘隗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

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

司马睿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还给他朝服,并召见了他。

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

司马睿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一国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

于是下诏说:“王导以大义而灭亲,可以把我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他。”

但王导在此役中并未真正假节。

当初,长安陷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欲专国政,恐怕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王导不从,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

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到王敦得势的时候,任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

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坚决推辞不接受。

苏俊反判时,王导说:

苏峻奸诈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来。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虫猛兽,苏峻在外,还不至于马上发难,应暂时包容不惊动他。

王导力争,卞壸、温峤等也纷纷力阻,庾亮一概不听,仍然请求征苏峻入朝,引发了“苏峻之乱”。

苏峻之乱平息之后,建康的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

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三吴之地的豪杰们请求定都于会稽,这两种意见争来争去,不知哪样为好。

王导又发表演长篇演说:

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能弘扬卫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为君的风尚,则可无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乐,即使找到一块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敌寇像游魂一样,窥伺我们的空隙,我们一旦有胆怯的表现,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实力,恐怕是难以办到。现在应该特别镇静,这样民情便可自安了。

由此所有迁都的提议都不能实施。

后来的后来,王导位极人臣,琅琊王氏登峰造极,“侨寄法”给生民造福,“二王”书法流芳千古。

图片发自App

【评价】

戴逵评王戎:

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王导评王衍:

岩岩清峙,壁立于仞。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苏轼评王导:

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你可能感兴趣的:(37.2 壁立于仞|王导品评王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