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实用的情绪处理方法:『正念静心法』。
情绪是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讲,情绪的堵塞和处理不当几乎是一切的障碍,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动力、障碍智商。如果情绪质量太差,纵使再博学多闻,三观也会被带偏的,谈解脱正见、往生善道更是妄想这里推荐一个叫做 正念静心 的方法。情绪,是每一个正常人必有的现象,它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最基本的情绪只有4种:喜、怒、哀、惧。喜,意味着创造的本能,
怒,意味着战斗的本能,
哀,意味着逃跑的本能,
惧,意味着停止的本能。
它们都是生物自我保护的心理现象,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这四种情绪是几乎所有动物的共性,所以可以叫做“原始情绪”。
而唯独人类,以及少数高智商动物,具备或多或少的复杂情绪,比如:嫉妒、傲慢、焦虑、抑郁、惭愧、后悔、愉悦、烦闷。这些高等动物独有的情绪,可以称作“高级情绪”,是以基本情绪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但凡情绪,都有2个特点:1、无常性,2、内源性。所谓无常性,就是情绪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短则几秒钟,长也就几天,迟早会因为各种原因渐渐淡去。一切有生就有灭。快乐或悲伤的情绪产生了,就一定有消失的那一天;情绪持续时间则有长有短,因人而异。情绪就好像水面的波纹,通常都是不恒久的,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兴奋、愤怒或抑郁的情绪状态下,长达数月甚至更久,必定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这就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所谓内源性,就是说:情绪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三观、认知、立场和体质,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激起的情绪是不同的。同样是老板下了一个指标,为什么别人一脸兴奋,而我满腔怨气?同样是在看一个电影桥段,为什么有些人看得想笑,有些人边看边哭?同样是孩子沉迷游戏,为什么有的父母只知道愤怒,有的父母不会?如果情绪真的是来自外境,那全人类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应该是一样的才对,正是因为情绪来自内心而非外境,处理情绪、改变自我才是可行的,并且有一个可实现的圆满目标。
我们潜意识中有着未发芽的情绪种子,当种子在遇到对应的外境时才会生长;若没有种子,外境来了也不会激发情绪,因为外境是无常的,所以情绪才呈现出无常性,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所以,我们在没有愤怒的时候,只能说引发愤怒的外缘一时未到,内心的愤怒种子是肯定还在那儿的,比如,此时如果有人无故抽我一巴掌,我肯定会生气,说明我内心肯定还有愤怒的种子。比如,听音乐会带给人“愉悦和放松”的感受,实则这种感受不是音乐带给人的,而是人内心有“愉悦和放松”的种子,通过外境的音乐浇灌而萌发出来,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一个人的一切情绪,都是他本自具足的,而非外界赐予,而只要内心有负面情绪的因,必然会有外缘与其相应。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即使逃离原来的环境,换了一个新的地方,还是会重复同样的遭遇、遇到同样的人。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这么美,我怎么会有问题呢,对不对?肯定是世界出了问题。
负面情绪的种子不处理好,就不会有真正安乐的那一天,因此改变人品的第一步,从处理情绪开始;处理情绪,还得从内心下手。
下手的方式,就分为了2个部分:
1、对境现前,情绪生起时,
2、对境未到,情绪不生时。
当情绪生起时,我们日常的处理方法,是不“圆满”的,不圆满,意思就是并不能说它完全错了,而是有缺憾。
发泄情绪是处理情绪最低级的一种方式,是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任何一次情绪的发泄都是在消耗能量,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叫做“耗气”。
耗气,会导致身体乏力,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发泄完情绪后,站都站不住,必须得坐下来才行。因为气被耗掉,人就可能会需要补充能量,所以有些人发泄了情绪之后,就想吃,也就是我们说的“化悲愤为食量”。最严重的是,若年轻人经常发泄情绪,导致耗气过度,就会耗精,精亏则摇,会使得人的淫欲心变得更强。同时发泄情绪还可能会伤害别人,随意发泄情绪,是不爱惜自己的表现,这样的人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一个很容易发泄情绪的人,不论外在做了多少善事、表现得多么老实,那都是虚伪的装饰,因为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是不可能真心爱别人的。因此大德说“一把嗔怒火,焚尽功德林”,说的是好不容易修来的功德,发个火就烧得一干二净——虽有福德,但无功德。所以情绪不要发泄,就算发泄了,也不要在这个时刻做出任何选择,情绪严重时做出的决定都是不明智的。在一些日本动漫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能通过愤怒召唤出某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而现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你越喜欢发泄情绪,越容易失去对心灵的掌控,越不可能得到保护。在某些民间灵修流派中,竟然还宣扬随时随地释放情绪,鼓吹活出洒脱,不瞒你说,这简直就是往生“畜生道”的捷径。虽然的确心理学中有一些通过发泄情绪进行来疗愈创伤的方法,比如“原始尖叫疗法”,但是这也毕竟只限用于那些情绪堵塞太严重的人,对于更多人来说,是不需要这种方法的。
我们常说要学会控制情绪,可很多人容易把“控制情绪” 理解为 “压制情绪”,情绪虽然不能发泄,但也不能压抑,这又是另一个极端,压抑情绪就是用自己的理智强行压制情绪的表达,这会损伤脑力,老话叫做“耗神”。
对于理智强大的人来说,压抑一两个小情绪不是事儿,可同样有些问题不可忽视,比如这天我胃不舒服,为了工作,我不管它;第二天我胃还是不舒服,为了工作,也不管它;如是重复,久而久之,积成重疾,再去管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了。情绪也是一样,一时忽略它的存在,时间久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就不好对付,不要忽略任何一个自己的小情绪,它指不定哪天就会形成人格障碍而对于理智薄弱的人来说,压抑情绪的力量还不够,“耗神”就会更严重,进而还是会耗气,因为压抑情绪本就是体内的两股力量在内耗,情绪压抑太久了,人会变得高理智,甚至还可能引发身体疾病。
转移情绪,既不发泄,也不压抑,看起来是个好办法,比如心情难过的时候,听两首最爱的歌,顿感轻松,就好像前面说的,这种方法只是激起内心的另一种情绪而已——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开。可是转移了注意力又能如何?难过的情绪还是在那儿藏着,你没看到不代表它消失了,只要内心的情绪种子还在,就一定会再次面对它,就好像某些文人,向往清净的隐居,这仅仅是远离外境,不代表内心的烦恼种子就消失了,
真正隐居的高人,连内心都是清净的,所以不在乎环境。
有些人不压制情绪,也不发泄它,就把情绪转化为其它方面的动力,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促使我去学习、去努力、去成长的,是那些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愤怒、羞耻,这些负面情绪成了我成长的一部分动力。不得不说,把负面情绪转化成奋斗的动力,也是一种方法,可是我不敢保证,如果人一辈子只能靠负面情绪去推动,会变成什么可怕的样子?马云、乔布斯这样的大企业家,是靠负面情绪推动而成功的吗?肯定不是,也不可能,负面情绪不可能导向正面的结果。
不要把嫉妒作为超越别人的动力,也不要以愤怒作为自己的食粮,人一定还有某种更高级的驱动力,才使得生命变得和动物不一样,因此说,发泄、压抑、转移、转化,都是不够圆满的方法。
2500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智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正念”,“正念”不能按照汉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为“ 正确的念头 ”,恶念不是正念,善念也不是正念,凡是念头都是无常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的念头。
通俗来讲,“正念”是清晰而不执着的状态,在正念的状态下,人能够对发生在身体的一切感受、情绪、念头,以完全的平等心保持清晰的觉知。把情绪融于正念,则不发泄也不压抑,不抗拒也不顺从,不对任何现象产生贪爱或嗔恨的习性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心”“正念静心”,不是我原创的名词,而是现在学校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会组织了一些沙龙活动——体验“正念静心”。正念它原本是“八正道”之一,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巨大宝藏,如果仅仅从心理学层面去研究,显然是完全不够的,但我们目前只讨论心理层面,“正念静心”,虽然没有权威认证,也没有经过佛教授权就被“盗用”。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处理情绪的绝佳方法。在民间灵修圈里,常常讲“疗愈”,疗愈情绪是可行的,因为很多人都在创伤中走不出来,暂时需要一个外力去引导,因此各种五花八门的 疗愈手法 在民间泛滥,什么“灵触”、“水晶钵疗愈”、“深层沟通”…等等,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切不要指望真的有什么外在的力量能让我们获得疗愈,真正能够疗愈自己的,还是自己,所有的疗愈手法,都是一时的“方便法”。如果自己心里不能保持“正念”,学习再多的法门都无用,反而会成为 邪法 ,没有正念,善念也会变成恶念。
三部曲
当情绪生起的那一刻,你可能在做任何事,可能在工作、可能在吃饭、可能在走路、可能在休息,不管在做什么,觉察到情绪,清晰地看着它。比如愤怒的时候,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是愤怒的,不要心里说:“我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这叫压抑。正念状态下人是敞开而接纳的,是如实如是地看到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我现在在愤怒”“我现在在悲伤”“我有点害怕”“我有点兴奋”“我在嫉妒”“我在傲慢”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才有可能放下情绪。面对、接纳、放下,是正念的三部曲,虽然面对了不一定接纳,但不面对,根本就不可能接纳,不接纳,就不可能放下,以完全的平等心,保持清晰地觉知力,不顺从情绪,也不抗拒情绪。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够拓宽心量、提升素养,这就是“正念静心”的基本过程。
两个基础
在聊重点之前,前面的铺垫是十分有必要的:
1、如果不认同情绪的内源性,则根本不会产生“正念”。2、若不是因为我们日常情绪处理方式有漏洞,也不需要正念。正念,有两个基础:1、觉知力,2、平等心。1、当一个人认为情绪来自外界,就说明他已经失去觉知。2、当一个人心不平等,要么就会抗拒情绪,要么就被情绪牵引。因此,“正念”是一个不偏不倚的 正中之道。
平等心意味着不执着,这种心是不容易产生的,我们一般人很难不执着,尤其是别人骂我娘的时候。
觉知力意味着清晰明了,这种心也不容易发掘,当我们陷进某种感官的感受的时候,就会失去觉知力。因此一个情绪化的人,肯定不会有平等心和觉知力,没有平等心和觉知力,就不存在“正念”。
唯一时刻
可是,想要在情绪生起时的一刹那,能立即觉知到,非常难,我们往往要隔几秒钟才能察觉到自己情绪,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状态。而短短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人就会被情绪带跑,当我们觉察到的时候,情绪已经发泄出来了,想回头都难。有些人说,要『 活在当下 』如果不能当下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怎么能叫活在当下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事明日愁”,只是跟随当下的欲望,不存在觉知,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当下觉知,所以才会被情绪带走。若情绪生起的一刹那当即觉知,哪里有情绪奈何得了我们?禅宗常常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觉知晚到1秒钟,就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才需要进行心智的训练,把当下的觉知找回来,就是修行。正念静心,只在当下,离开当下这一刻的“静心”,不能叫静心,叫妄想,可以缅怀过去,也可以策划未来,但一定要保持当下的觉知。正念静心既然是在当下,就不需要刻意安排某个方式去练习,行、住、坐、卧、吃、喝、拉、撒的时候都可以练习“正念静心”。
浅谈训练的方法
我们一开始,可以先训练“延迟表达”:当情绪生起时,先暂时压抑住,从0数到30,再决定要怎么表达。那个时候觉知来了,再去做决定,绝对比30秒前做决定要好,随着反复训练,我们会渐渐增进对情绪的掌控力,内心也越来越不受外境影响。情绪未生起时,也同样可以训练,空闲时,闭上眼,静坐,不需要观想,也不需要刻意压制念头,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事,就简单地“观察呼吸”。将念头集中在鼻孔,仔细观察自己的呼吸,气息进来时观察它进来,气息出去时观察它出去,不需要做任何事。持续专注地观察十几分钟,每天做一次,这个方法就是“观呼吸”,最简单的方法能起到最好的静心效果,不巧妙、不高深,无条件、无风险,任何人都可以做。每天多多少少静坐一会儿,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当然,睁开眼也可以,吃饭的时候,就仔细观察饭的口感、味道,运动的时候,就仔细观察身体的动作、感受,任何时候,不择地点,保持觉知。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可能完全做到,但也正常,所以平时要多进行训练,在突发状况到来时才会有所准备,否则临阵磨枪肯定是来不及的。心智的训练,是让人变得高贵的捷径,我们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在于知识的多寡,而是对自己的觉知力,能够自我觉知的人,一定能正确对待生活。心理层面、哲学层面的东西,很好讲,但终归做到了才是真本事。我们的心出了问题,制造种种的不幸,就好像生病了一样,正念是唯一的良药;光知道有药不行,得坚持吃才能治好,等到药到病除之日,便无病人也无药,所以我们一起努力,不要放弃治疗。
王钎伊幸福伊人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