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经过当代近四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先是期期艾艾的怀抱琵琶,再到风头无两的全面开花,再到大浪淘沙后的左冲右突……
有没有想过,资源挖掘上的青黄不接,审美阶梯上的何去何从,文化纵横上的殚精竭虑……往后的日子里,我们的石头,何以为继?
我们的石头,是否从昔日大好河山一片你好我好的相互恭揖中,以及温室煮青蛙的坐吃山空中,渐渐来到了今日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若再不求自变,就自取萎缩了的一个临界点了呢?
有没有发现:毫无方向的,别有用心的,随波逐流的……昙花一现后,越来越走向心虚?
有没有感觉到:自以为是的,力不从心的,高处不胜寒的……四顾疲惫后,越来越走向孤独?
然而,有没有正视到:无论人们怎样的狂欢还是沮丧,繁华还是萧瑟,石头永远还是那个石头,魅力无穷吧,不可辩驳;心驰神往吧,不可撼动。
石头它超脱于高高在上的几千年以来的人为艺术,从古到今,吸引着无数前赴后继者们迷恋的眼神,以及各朝各代说不尽道不白的历史渊源和当今形形色色东鳞西爪的折腾,而它体内DNA中迷人的成分,随着人们崇尚自然的回归,越来越发出光芒万丈的个性来。
而有没有捕捉到: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既不想与追逐眼前利益的急切为伍,也不想踯躅不前于已经有些觉醒了的昔日对石头的或浅薄或妄为的态度。
他们是谁?是你么?是我么?还是他?谁能为石头验明正身?谁能为石头振臂一呼?谁又能来给石头,还原它的昨日,夯实它的今日,尊重它的明日?
推人及己,有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在我们这一代为了取悦一时的时代躁动,而耽误石头一世的英明神武呢?
在幽静的上海某个公园里的某个茶室,在与会的大家盼望已久的视线的迎接下,飘然来了一对或神或仙或道的伉俪,他们就是智吉老师和如惠老师。
两位老师素面简袍,身轻似燕。他们难道从天而降么?他们难道衣袂飘飘么?非也,非也。说是飘然,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似乎从非人间,来到人间,所过之处,竟然丝毫没有惊扰起周围的任何空气,哪怕尘埃。
我好纳闷于这世间的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出现,明明是以我们同样的人的五官和结构,却以日久弥生的艺术的气息以及仙风道骨的言行举止,远远地,就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庞大的永恒的英气的存在和禅味的弥漫。这种庞大,不是强大的那种突兀,也不是震撼的那种剧烈,而是润物无声的自然而然的那种从身体内部出来的气场。同样得到体现的是,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创造,因了自身内在不露声色般的气,和如如不动般的场,而更显得超然于人间已有的唯美和儒雅。
与会上,汇石融通的张总,像家人一样,朴素,亲切,幽默,而不失实诚地逐一介绍在座的各位后,到来的媒体界金融界艺术界的师友们瞬间进入了轻松愉悦而又积极畅言的氛围。北京的王总抑制不住一身殷殷的期待,踌躇满志,一分钟都不耽搁就切入正题,向大伙开门见山解释此次的议题,以及诞生本次会议的缘由。
王总不无担心,目前赏石界的理念,不知不觉地,相对走向了一个民俗化的审美,长此以往,何以体现当代赏石的特征和功能,以及何以回归历史上赏石应有的高度。王总强调,不激活石头,不完成将石头引入主流艺术品的转换,沉睡在石头上的传统文化何以为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所服务。而在石头界,意识到这些紧迫性的人,或许基于多年固有思维的困扰,往往深陷其中,而苦于缺乏突围的方向。这个时候,就很需要得到活跃在艺术圈里的同仁们的帮助。
石界非常有幸,在画面石曹主任的牵桥搭线下,与智吉老师有缘相识,在接触和探讨多次后,当汇石融通提出由智吉老师策划一个观赏石生活艺术展时,双方一拍即合。
智吉老师接过王总的话茬,非常感谢汇石融通的信任。他从自身与石头二十多年的渊源聊起,谈到中间的几度停顿和如今的失而复得。老师认为,这次与汇石融通的精诚合作,是两个协会之间高度的往来和共赢,然后又向与会的大致介绍了明年办展的时间、地点、规模、主题,以及受众对象。
因为受石头的“荼毒”太深,与会的众老师们的发言,在此一律免过。最后,上海倪老师综合各个方面,提出了好多个决断性的指导方向。我只能说,其中的高度,非常人所能意识到。
这个会,在我个人的小心脏里,堪比石界的一大会议,从下午的两点到晚饭的7点,整整进行了5个小时。我对它未来在石界的影响和震动,看成犹如“地下工作者”的“揭竿起义”。面对领导们此次促成的展,以及来年共同对智吉老师的期待,我说,其间我持续兴奋,兴奋得一个下午瘦了两斤,你们信不?
过去,我们的石头投靠了什么?未来,我们的石头凭靠什么?2019,且看谁来打开石头的黑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