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价值是指对我们有益和收获到的经济的计量。通常来说,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物品和使用价值。当我们用经济角度评价时,我们就觉得有价值。但我要严谨的说,凡是交换到的价值物品其价值都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在我看来是指价值的交换。就是供需双方依据各自的劳动产品,因满足各自需求而交换。那么这两种交换物品便各自有了自己的交换价值。当然,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使用货币作为商品的媒介进行间接交换比直接交换更方便快捷,可以判别买方和卖方,也更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分工专业化。至于货币的贬值是另一经济效应,我们暂缓不提,我可以用价格作为交换价值。
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交换,那是否只有交换的物品才有价值呢?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劳动。虽然我们知道商品中存在着没有劳动的商品,这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满足了人类需求,因权利关系而具有了私人所有权,然后因需求而交换。但这些商品毕竟不是商品的大多数。大多数的商品还是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商品,通过交换满足需求。否则我们人类社会不会有劳动有分工。大家守株待兔,岂不美哉?
但我们做不到,至少几百年做不到。我们依然需要劳动创造商品来满足需求。
那么劳动创造商品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通过人类智力和体力等能量的手段来实现将资源变为使用价值满足需求的功效。我们也需要将功效物品平等的交换和测量,以使我们各自的劳动耗费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样才能持之以久,才能发展壮大!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劳动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是因为智力和体力能量的付出创造出了商品。商品是有价值的,那么劳动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劳动创造价值。
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我们就需要将劳动的能量付出条件作为价值的参考物来计量。那么价值就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的这样的定义描述是非常客观和唯物主义了。这里的价值就是指商品中有人类劳动的商品价值。我认为商品价值就是人类的劳动价值。
这里我们谈到两种价值。一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一个是商品的劳动价值。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否是商品的劳动价值呢?理论上商品的劳动价值应该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在供需交换中,由于人类的自私性和信息技术的不对称性,供给数量和劳动量往往不等于需求数量和劳动量。或者供方认为的有效需求交换价值其实要大于实际生产的劳动价值。即价格大于劳动价值。那么交换价值不是劳动价值也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换价值中的价格才会有竞争压力下慢慢降落到价值内。这时我们可以说,价格回归价值。这时也是价值也是商品价值。
劳动价值是以劳动的付出凝结为价值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那么,劳动付出的能量计量应该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由于劳动的凝结和劳动量的付出都是抽象劳动的描述,在实际社会中,用付出的劳动生活成本来具体代表劳动量也是客观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只好用电能量。可惜人不是机器人,不用电,我们必须通过劳动生活成本,才能生产,再生产。
我知道有人想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价值物来确定价值的存在。但如果双方的劳动量不能测量和比较,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存在物做比较,怎么肯定是平等的交换,怎么知道别人的价值物是多少?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不知你的,我不知我的,又怎么知道我的价值是你的价值?能平等吗?如你卖苹果,我卖梨。都卖2元一斤,如果我们成本不一样,我们交换价值一斤换一斤,你们认为这平等吗?时间长了,那势必就会出现贫富差距。
交换价值是根据供需变化而变化的交换比例计量。所以是变化的。
一个社会对某商品的必要需求量是难以确定的,它不是一个前提,而是一系列前提的一个结果。否则就没有倒闭和破产。因此拿它来设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劳动价值是先于需求变化而产生的劳动生活耗费的价值。是已凝固的不会再变化的价值。
因此,虽然我知道理论上商品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但在商品经济的现实,劳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差异就形成了剩余价值。他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却由于交换价值的不平等性而交换取走了一部分劳动价值。这里我称作劳动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是既具有质量属性和劳动能量的客观存在形式,也具有供需满足妥协的主观需求意识评估。可以这么说,商品价值的质是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价值的量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主观价值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即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爱情恒久远,钻石伴流传。价格偏离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商品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和对于有效需求的竞价式筛选。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相互交换的劳动成本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价值 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使用边际价值变小,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交换价值增大,价格升高。
商品的本质是商品拥有者劳动的交换。但由于供需双方评估价值的参考物不同,和交易信息成本的不同,双方的交换价值也有所不同。双方的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相对交换。由于生产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优势很多,生产者得到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就成为社会各阶层追求其剩余价值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品贸易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向其他国家顷销和剥削剩余价值的重要工具。
企业生产的主观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产品收入,利润是收入创造的,没有收入上量的保障,利润是无从谈起的。二是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支出,在利润增加的同时,成本和费用的支出的越少,利润就越大。
如果我们将经济中的商品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我们就要将劳动的付出劳动价值看作劳动生活成本。虽然马克思认为的劳动价值是交换后的商品价值。是包括剩余价值的交换价值。但交换价值在无法确定双方劳动价值或劳动生活成本相等时,其剩余价值是不相等的。因此,只有将劳动生活成本作为劳动价值整体劳动代价来平等衡量时,无论需求市场千变万化,其中的劳动量付出相等,那么商品的劳动价值都是相等的。这样才不会因需求变化而交换产生贫富差距。我知道这不符合人性自私的习惯,不符合资本家生产商品的意图。但这符合经济学平等交换的原理,符合人类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劳动双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同质时,如果是商A与商品B之间的必要劳动时间之比AL/BL=2,那么,A的价值就是B的2倍,这个是符合社会无差异价值的。所以,总劳动量T=AT+BT+CT+......=AL+BL+cL.......。这就是说总劳动的代价与补偿不变,但满足社会的需求量从Ad→Ad+Bd→Ad+Bd+cd.......。从而社会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这个也是意味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到后面越繁荣了。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发展与进步其表征就是在一定的人力劳动量T与物力资源q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的规模是否扩展了,如果是没有,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真正代价低耗散补偿高秩序的文明先进的社会!
虽然人类崇尚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在经济生产销售中,由于供方和需求的有限性,剩余价值总是因竞争和满足使剩余价值趋向于边际价值递减规律。边际价值递减是边际交换价值递减。西方经济学称之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递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当然价格也降为了最低。
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要想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边际劳动成本等于商品价格。即劳动生活生产成本等于商品交换价值时,厂商的最大收益才能保证。厂商的最大收益在劳动生产生活成本中得到了保证,客观上社会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这个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繁荣了。
这个立论符合了人类劳动最终的目标。就是一方面在实现同一单位的使用价值量增加时时,使未来的劳动力和时间耗费递减,一减再减以至于接近为零(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这可以最大化剪除剩余价值的剥削,使经济社会更加理性而客观。
因此,在现代商品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在科学技术信息日趋透明化的今天,交换价值的补偿将趋向于劳动价值,趋向于劳动生活成本。这是经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规律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