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一两次家庭聚会,我听到外甥侄女说的话,基本上是普通话,很少说粤语。要是和她们说粤语,一般也能用粤语回答。但还是偏向说普通话。
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在广州本地的微信公众号就看到一个采访小朋友的街头访问的视频看到,不管父母是不是本地人,他们大多数经常使用普通话。
我印象最深的是,问一个目测十二三岁的小孩,“你会说粤语吗?”,他说:“会听不会讲”(他好像有说父母平时说粤语)。还有另外几个都不会粤语,只有一两个会说。
其实平时在路上听不中小学生在说什么,但是听出来说什么话,且说普通话偏多。虽然没有什么比较官方的的调查,但是感受到的和现实的方言使用率真的逐年递减。
父母如果不注意的话,他的小孩以及他的朋友们都说普通话,习惯了的话,大半个班的同学经常都是说普通话。而且他们多数还意识不到方言的流逝,与不知道其乐趣和意义。
“我有个朋友,不会说粤语,也听不懂,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就像外星文,听着很烦心”
这个是部分外省人对粤语的看法,那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呢?我这个广州朋友这样说的:“我觉得粤语没有普通话好听,以前我也只讲粤语,后来觉得粤语好难听,就只讲普通话了”
以上仅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我没有说全部人都这么想的哈(手动免疫杠精)
小孩子比较在意其他小孩子的看法,如果他说粤语被别的小朋友笑话,那么他对粤语也没感情,也不会说粤语,毕竟说普通话不会被人笑。
还有很多原因导致粤语的流失,尤其是在传承方面是一个问题,而且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和长辈无所谓的情况下(反正长大肯定会说的),越来越多的小孩对粤语产生了各种误解,抗拒粤语,以后粤语消失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另外,粤语真的很有趣的啊(哭唧唧),无奈现在粤语文化流失确实快,想想我奶奶骂人的歇后语,我的天,听着很吊炸天有木有(虽然我也听不懂就是了)
最后希望“粤语不灭,粤文化永存”
——知乎贱cc,对为什么越来越多小孩不会说粤语的回答。
有一个回答是这样(我按他同意思的概述):
“我对自己小孩,三岁前叫的儿歌、学卡片,都是用粤语。
因为觉得以后学普通话的机会多的是,三岁前某种语言形成母语的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现在六岁了,在家大家说话都是用粤语。
很多身边朋友的孩子,和他们说话都是用普通话。”
我猜想,身边的粤语使用率下降,不只是个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方言在家乡的新一代的使用率都在下降。
二
方言的作用和消失的危害
照这趋势下去,几十年后,很多种方言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消失了很多方言的误解和乐趣,还有同方言人之间的密码秘密,让别人不懂的话,在旁边像听外国语、外星语言一样。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站在我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在你面说话,你却一句都听不懂。
这样有同方言人的语言密码,让彼此有了家乡归属感和亲切感。(当然如果几个朋友或同事一起,尽量少用方言,让不懂的人也有参与感,否则就有无形的隔阂感)
想想再也听不到四川话、长沙话、东北话很可惜,这三种方言光是语调和感觉,只要听到就觉得好玩搞笑。
方言消失有哪些危害?
警察:“对方什么地方的口音?”
受害者:“标准的普通话,听不出来。”
……
——孤鸿影 (2.6k赞)
我奶奶那辈重庆人一直把雨伞叫撑花。
小时候觉得土,现在觉得方言提供了很多额外的想象力
——牛奶总会有的
你知道为什么骗子打电话给我妈冒充她儿子从来没成功过吗?
——李弱可 (2.6k赞)
一个人含着方言出生,便等于烙上了一生的胎记。一个人的籍贯,不必户口本作证,一口地道的就能使一切不言而喻,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同乡,多半依靠一口熟悉的方言。
离乡背井之后,房子可能会倒,树木可能会枯萎,生命会代谢,沧海会变成桑田。但是方言不会变,那些抑扬顿挫的音调不会变,那些严肃的、诙谐的、哲理的、言浅意深的俗语不会变。只要凭此一样的方言,一辈子都能找到故乡的坐标。
——战狼2让子弹飞 (公众号: 邵阳风骨,78赞)
三
我辛苦找的易懂幽默的方言小误会
1
我妹(长沙妹坨)去北京读大学,在小卖部拿着薯片对老板说“好多钱?”,
老板回“哪儿呢?”
2
一个东北人请江苏人吃饭。
等菜都上齐了,东北人说:
“来吧兄弟,整吧!”
江苏人说:
“大哥,整,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人说:
“啊,,整,整就是吃的意思”
吃完饭以后,东北人和江苏人上厕所,东北人一进去就出来了,出来对江苏人说:
“完了大兄弟,马桶坏了,这可咋整?”
四
总结
说好普通话让你走地更远,
学好外语让你走地更宽,
学好方言让你知道你是从哪里出发的
——汪涵
每人(至少)熟悉一方言一普通话,是最好的语言发展和沟通。方言包含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对同乡的亲切感,对全国的乐趣和精彩。
至于推广与拯救,每个人从自身和身边朋友亲戚做起。
希望政府相关文化机构部门(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和电视台做一些相关的视频和活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