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俗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又叫二月二,按照我老家的说法就是过了今天大年就算彻底结束了。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也不盼望过年了,但是每到年节,人们还是按照传统,都得吃点每个节日标志性的美食,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叫应个景儿。比如这二月二,那就必须得吃点猪头肉才算得上真正的过节了。否则的话心里总是觉得缺少了点仪式感!

    这就是习俗,这过年也要有个年俗,现在百姓日子好过了,吃好穿暖已经不是奢望的事了,生活条件好了,年俗也就淡化了。生活越困难,年俗就越复杂,过去因为日子穷,人们心里都期待着过年时改善生活,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家心里都在祈盼着新的一年有个好光景,好收成,祈盼着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实现美好的愿望。所以就必须把过年期间每个节点大小名堂隆重的过好。

                        (一)包豆包

    我的老家在我小的时候,年俗特多也很复杂,刚进农历腊月,爸爸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啦。先是把生产队分到家里的糜子(黍),铺到炕上摊平,然后再把炕席覆盖上面,晚上睡觉还继续在炕席上睡,我那时不懂就问爸妈为啥要把糜子放在炕席下面,他们说是炕一下(烘干),等糜子烘干后运到生产队的碾坊用碾子碾成大黄米,因为烘干的糜子才容易褪皮儿。每当这时我和妹妹们就会很开心,在炕席上面蹦蹦跳跳,把炕席踏的全是坑,因为下面是糜子软和,这一蹦一跳炕席有的地方就会塌下去有的地方就会鼓起来,形成坑状,每当这时就遭到妈妈一顿骂:别蹦了,把炕席都踩坏了。现在想想糜子水分多,潮湿的糜子在热炕上烘烤,潮气上升,我们晚上睡觉仍然睡在炕上,家人没得风湿病也算幸运。我也真的佩服那个时代的农民,他们的身体可是真棒啊!糜子炕了半个月后,送到碾坊碾成大黄米,然后磨成面粉。到家后妈妈把和好的黄米面放到炕头发酵,发好的黄米面揣上玉米面后就开始包豆包,这时左邻右舍的女孩子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帮忙包豆包,每家都蒸十几锅,蒸熟后,放到外面冻好,然后把冻豆包放到仓房里的大缸里,这也就备好了整个一个冬天的早餐。

                      (二)腊八节

      东北有句哄孩子的话——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记得一到腊八,妈妈早早的就起来给我们煮腊八粥,我们家乡的腊八粥就是用大黄米和红芸豆放到一起煮,我们叫它大黄米饭,这金灿灿的黄米饭粘粘糯糯的拌上荤油和白糖吃到嘴里那才叫一个香甜,据说腊八粥和释迦牟尼成佛相关联,每到腊八这天寺庙的僧侣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日都要煮上一锅杂粮粥,分享给善男信女。久而久之,这风俗传到了民间,于是腊八这天吃腊八粥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了。腊八这天妈妈除了给我们做腊八粥,还要剥些蒜瓣,把剥了皮儿蒜瓣装到坛子里用醋泡上,美其名曰腊八蒜,等到过年时把腊八蒜捞出来几瓣捣成蒜泥,把腊八蒜坛子里的醋倒里一些再加入点酱油搅拌均匀,蘸饺子吃,那美味真是回味无穷!

                      (三)杀年猪

    一进腊月门,养猪的人家就开始杀年猪了,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家要杀年猪时,头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躺在炕上,都很兴奋,爸妈就开始从村里第一排房子的第一家开始盘算着,谁是我家的亲戚,谁和我家关系走动的好。第二天早晨天一亮,爸爸就让我按照头天晚上定下的名单走家串户的请叔叔大爷来家里吃猪肉。当然了他们早早的就会过来帮忙,有的忙着捆绑猪,有的给杀猪的师傅当下手。每当这时妈妈的心情就不好了,毕竟这猪养了一年,都有感情了,她老人家就带着我们去邻居家躲一会,啥时听不到猪的叫声才返回家里。一般情况下,我们家要卖掉一半猪肉,剩下的四分之一和头、蹄、下水留着过年吃,另外的四分之一就作为当天请客之用了,那时的杀猪菜吃起来是真香啊!现在每当想吃这口时,无论是去大饭店还是去具有乡村特色的美食村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总觉得是缺了点啥似的,我想其实缺少的不是什么调料,缺的是当年其乐融融朴实无华的那种乡里乡情。

                      (四)预 热

    我们小的时候有一段顺口溜:二十三小年灶王爷升天,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么一看临近年三十的前一周,每家都忙的不可开交,这也是过年前温馨祥和的热度陡升的节奏,也是百姓们互相为欢欢喜喜过个大年而不约而同的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农村的集市上年货越来越丰富多彩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伴随着讨价还价吆喝声,和谐而又温情。

                      (五)除  夕

      那时孩子们最盼望的还是除夕这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除了能穿上年前妈妈给买的花花绿绿的新衣服和享用美食、瓜子、糖块、瓜果梨桃外,最主要的是孩子们更喜欢大年三十的氛围,

      年三十又叫除夕,早晨起来我们简单的吃口饭(因为大餐美食在中午),就开始屋里屋外贴春联,贴挂钱儿,把家里所有的门框上都贴上春联,门楣上要贴三张挂钱儿,挂钱儿上部还要贴上三个横批,院门的两侧墙垛除了贴春联外,门楣上要贴五张挂钱儿五个横批,门面两侧还要贴上两个大大福字,因为院门庄重,更应该重视起来,贴完春联的院门更显庄严喜庆。

      贴完春联后,我和爸爸就开始供家谱,摆上香炉碗子,把家谱挂在北墙上,我家的家谱上供奉着七代先人,家谱是一个家族忠孝的传承,记录了本支族系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棒。家谱两侧的对联我还依然记得: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常怀一片心。横批:本支百世,慎终追远,忠孝双全。等我和爸爸把家谱摆布完后,妈妈和妹妹们在厨房准备的丰盛的午餐也基本进入尾声,菜谱肉品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有小鸡炖蘑菇,蒸肘花,红烧鱼,木耳炒肉,黄花菜炒肉,排骨炖粉条,大拌凉菜等等,每年除夕我家大约都是十到十二个菜,主食是大米饭,可不要小瞧这白米饭,儿时的我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米饭,我们平时只能吃小米饭和大饼子。妈妈在做午饭的同时还要给家谱做些供菜,一切准备就绪,大约十二点左右,我到院子里把鞭炮点燃,此时家家户户也都是鞭炮齐鸣,陆续进入了午餐阶段。

    这里还要说一下除夕的大餐我们扶余老家是正午十二点吃饭,参加工作后有几个春节没回老家过年,在工作地通化过的,我也不知道通化除夕大餐竟然是下午三四点钟吃,等我们三口人午餐准备好后,外面怎么还没有鞭炮齐鸣的声音呢,我来到楼下放完鞭炮回屋里吃饭(这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每顿大餐前必须放鞭炮)。下午三四点钟后才听到外面炒豆一样的鞭炮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通化原来除夕大餐是下午而不是中午,还有一年我们三口人在海口朋友家过年,他们也不着急做午餐,一打听才知道海南也是下午三点多钟吃除夕大餐。看来真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啊。

    午饭后妈妈接着还要剁饺馅子,和面,为除夕之夜吃饺子做准备,然后炒瓜子、花生,缓冻梨冻柿子,我和妹妹们口袋里装上各种小吃东家出西家进的找小伙伴们去玩。

      除夕夜才是整个春节期间最高潮的时刻,有副对联:最喜一夜连双岁,可笑五更分二年,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除夕夜才是过年的重要节点。

    除夕那天傍晚时分,无论我多贪玩只要太阳一落山就赶紧回来,把灯笼用滑轮拉倒灯笼杆顶端,然后和爸爸去村外十字路口接神,大致意思就是去十字路口把逝去的本家族的先人接回来过年,我们提着小灯笼到十字路口烧点纸钱,一边烧一边说:老家先,回家过年吧,我们来接你们来了。回到家里,在家谱的供桌前,倒上一杯酒,点上香火,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大小,对着家谱三拜九叩,这就算把老祖宗接回来过年了。

      此时妈妈把仓房,后道闸里都点燃了蜡烛,烘托着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然后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坐在炕上包大年夜的饺子。饺子里还要放个五分钱硬币,谁在除夕之夜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彩头!

    激动人心的还是半夜十一点多钟大年夜的烟火,我们老家称之为发纸,就是大约十一点十分钟左右,家家户户都在院里点燃一堆火,同时也把纸钱点燃了,各个方位都送点燃烧的纸钱,火堆里柴禾一般是高粱挠(高粱脱粒后的穗)、大豆秸秆、芝麻秸秆等等,我们家只用高粱挠和芝麻秸秆,按照我妈妈的说法其含义:高粱挠寓意着来年使劲往家里挠钱(期待着好收成),芝麻秸秆寓意着生活质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然后我们开始燃放鞭炮、二踢脚、闪光雷、魔术弹,那时条件差也买不起现在的组合式烟花,大约十一点半,整个村庄沸腾了,空中的礼花绚烂多彩、五色斑斓,鞭炮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突然想到了一副对联很贴切: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天下春。这个过程我们农村老家叫发纸接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发纸,接神不是傍晚时分已经接了吗?长大后和爸爸探讨这个问题,爸爸告诉我发纸就是寓意发财,那个纸是纸钱的意思。午夜的接神不是接老祖宗(老祖宗傍晚已经接回来了),接的是财神!老爸这么一说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终于破解了我多年的疑问。

  待到爆竹烟花高潮的减弱,我和爸爸回到屋里,妈妈和妹妹们早已经把煮熟的饺子端到炕桌上,我们给家谱的先人扣头完毕,就开始吃饺子了。偶尔有的年间除夕夜,我和爸爸发纸回来后,妈妈饺子还没煮好,这时爸和妈就要对两句应景的话,爸爸问:饺子熟了吗?妈妈答到:生了(升了),其实即使熟了,我妈也得说生了(升了),意喻着升官的意思。其实这一问一答就是为了节日期间图个吉利而已!

                  (六)初一十五二月二

    大年初一才叫新年,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初一是真正的新年,春节指的就是大年初一。

    现在新年的仪式感淡化了,小的时候,大年初一说道很多,不许串门子,妇女初一这天不许做针线活,也不允许往外借钱。正月初一的早晨也必须吃饺子。反正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各种器皿,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熟人在街上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

      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礼品一般情况要给岳父大人带两瓶好酒,还要带两盒槽子糕,这槽子糕很有讲究,它一定是用黄褐色的纸包装,上部还要放一张十厘米左右见方的红纸,然后用褐色的细细的纸绳打个“十字花”系好。也要准备点压岁钱,回娘家后,要给侄男个女发红包,当然了要是女儿女婿有小孩了,姥姥姥爷同样也会给外孙压岁钱。并且要在娘家吃午饭,午饭的菜谱里一定要有小鸡炖蘑菇,过去有句话叫姑爷儿进门小鸡没魂,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有条件的人家,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那时照相是个很奢侈的事)。过去大年初二这天,对于女儿女婿回门,要高度重视,仪式感特强,早晨起来就开始准备吃喝,见面后问寒问暖,场景其乐融融,岳父岳母这天是最开心的,笑盈盈的看着女儿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正月初五,民间叫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我们老家破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期间除了除夕夜之外,节日气氛最浓的一天,也是正月里最重要的节日。早些时候元宵节过三天,正月十四到十六,记得小时候农村生产队还存在时,大队组织秧歌队扭秧歌,从正月初一开始扭到正月初三,我们大队一共九个生产队,从九队开始整整一天才能扭到我们一队,秧歌队从四队出来时远远的就能听到鼓点和唢呐声,妈妈就领着我们出去看大秧歌,一直从四队看到一队,秧歌结束了,我们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我特喜欢秧歌那种欢快的节奏和喜洋洋的曲调。现在我还能哼出来几种曲调,妈妈和姨妈当年都是秧歌队的,秧歌曲牌里有《句句双》、《反句句双》,扭秧歌要右手拿着扇子,左手拿着绸子,到了正月十五,又开始扭秧歌了,但不是白天扭了,而是晚上扭秧歌(俗称扭灯),秧歌队员把右手的扇子换成了彩灯,灯里红蜡烛映着各种各样造型的灯,绚烂多姿,美轮美奂,有兔子灯,仙桃灯,白菜灯,红苹果灯等等,记得1977年春节,刚刚打到“四人帮”,这年春节正月十五扭灯时,出现了“王张江姚”四个“丑灯”,我们小孩子觉得新颖稀奇就追着四个丑灯看。秧歌队里还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还有两个男的装扮成老头儿、老太太,这两个滑稽演员就住在我家后院那排房。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个重要仪式,就是家家户户在傍晚时分,都要去茔地给故人送灯,有几块坟茔就送几个灯,记得十五那天下午,我的几个叔叔就开始扎灯笼,用纸糊好,准备好蜡烛,太阳一落山,我就和叔叔们出发了,这是坟地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刻,队伍从村庄一直延伸到茔地,熙熙攘攘,好多年不见的朋友此时都能在途中碰到,我参加工作后好多年都没见到的儿时的玩伴,多半是在这个场合碰到的。现在条件好了,灯也不用自己做了,换成了电池灯,正月十四开始街里到处都是卖电池灯的。

      到茔地后,把灯放在坟前,烧点纸钱,然后放鞭炮,现在放鞭炮的少了,大多数人家都放烟花。此时整个茔地沸腾着,鞭炮声不绝于耳,空气中飘荡着火药的熏香,五彩烟花荡漾天空,此起彼伏。远远望去,茔地就像一个趴在地面上的城市一样,流光溢彩,又有些海市蜃楼般的飘渺!

      过了正月十五,年味就越来越淡了,从初一到十五是春节的前半段,也是高潮,正月初六一般的禁忌就解冻了,正月初七是人七日子,要吃面条,老人说是要用面条缠住小孩子的腿,防止孩子夭折,正月十七吃面条是缠住中年人的腿,正月二十七吃面条是要缠住老年人的腿,这给我落下了毛病,以后不管哪个月份的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只要我一下子想起来,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吃面条,其实我是给自己找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喜欢吃面条。

    正月的后半程就没那么多说道了,二十五吃顿饺子,起个名叫填仓节。过了正月,二月的第二天起名二月二龙头节,龙抬头吃猪头剃龙头!

                        (七)后  记

      不知不觉这二月二到了,早些年生活困难,一年到头也吃不好穿不暖的,人们期待着过年,其实就是期待着来年比今年好,希望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朴素的愿望寄托到新旧年份的更迭上,先人们聪明设定了那么多过年期间的各种小名堂,并且命名了那么多小节日,就是为了给自己受了一年委屈的肚子,找点聊以自慰的理由,借着节日名堂解解馋,寻求点心理安慰。因为平常日子口挪肚攒的省吃俭用,亏着肚子维系着家庭在社会上看起来不那么寒酸的尊严。

    现在日子好了,人们就再也用不着找各种理由吃好的了,平常日子想吃啥就能吃到啥。又说到这二月二,其实早些年过年就那么点肉,一个正月的好吃好喝,到月末这猪身上的东西基本就没有啥了,想来想去还剩点猪头猪蹄子,烀上得了,这就是二月二吃猪头的由来。可还不好意思直说,搞个名堂吧,美其名曰二月二龙头节龙抬头——吃猪头吧!

        这龙头和猪头有啥关系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