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水浒传》中武松为什么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一篇:英雄的戒备心

在景阳冈上,武松是冒了巨大风险的。那么武松为什么要硬着头皮穿越景阳冈?他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水浒传》,家喻户晓的长篇历史小说,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凝聚着宋元两朝数百年的历史人文积累,展现了中国古人关于社会与现实,文学与梦想的思考追求。书中既有惊心动魄的江湖故事,也有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而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与描绘。从108位梁山好汉到各色小人物,无不都被策划的个性分明。而在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与跌宕命运之中,又暗藏着无尽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这部充满着英雄豪杰快意恩仇的水浒传究竟蕴含着哪些哲理与思考?他又会给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启迪?今天我们就从一位经典人物武松开始讲起。

在水浒传的诸多好汉中,武松无疑是被描写得最出彩的一个,作者施耐庵对他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大战十字坡。这一个个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篇章全部来自武松。而我们的话题则要从一个最著名的章节开始,景阳冈武松打虎。

当大英雄武松得知景阳冈上确实有猛虎时,他犹豫了,他是害怕的,甚至一度想转身往回走,可是思量再三,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咬着牙硬着头皮也要往前闯,即使这样做会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最终武松酒壮英雄胆,独穿景阳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打虎故事美名远扬。

《水浒传》中的武松极要面子,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爱面子的人和要面子的事也比比皆是。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的要面子?通过对武松要面子的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为人处世的启发?我们就从景阳冈武松打虎开始讲起。

武松,清河县人士,排行第二,所以人称武二郎。由于躲避官府的追捕,他经常做头陀打扮,江湖也称为“行者”武松。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武松,比如说批水浒传的金圣叹先生,他就总结说武松身上有十个优点。这评价非常的高,金圣叹先生说武松这个人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和石秀之警十个优点。因此,金圣叹先生说武松是天人也。那到底武松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他遭遇了怎样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故事,这些故事又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来看一看。

武松在水浒传出场的是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在柴大官人的庄院上巧遇了宋江(宋公明),兄弟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就结拜为兄弟。后来,武松就得到了个消息,自己的官司已经了了,他要回清河县去探望哥哥武大郎,所以就要告辞离开柴家庄。宋江带着兄弟宋清来送武松,十里相送,洒泪分别。武松辞别了宋氏兄弟迈开大步,一路就奔清河县而去。走了几日,这一天正是中午的时分,大英雄就走进了阳谷县的地面,这里离清河县已经不远了。这一路走来,又饥又渴,抬头一看,不远处有一个酒家,上写着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冈”。等走进了酒店以后,店小二挺热情的说客官请坐,这边就上了三个空碗,武功就问店小二,说你这有什么饱腹的东西吗?能给我拿来下酒。店小二说:“我们这里有上好的牛肉”。武松说:“牛肉要两三斤,给我倒酒来”。店小二切了二斤牛肉端上来,端上来就给武松倒酒。大英雄是又渴又饿,吃着牛肉喝着酒,一碗酒一饮而尽。武松说:“好酒,这酒真够劲”。店小二见他喝得爽快,又给他倒了一碗,武松又一饮而尽,店小二就又倒了第三碗,武松就又喝了一碗。接下来店小二不倒酒了,武松吃了两块牛肉,看着三个空碗,拿手敲桌子说:“倒酒来”。店家说:“您没看到门口那个招牌上写的吗?三碗不过冈。我家这个酒虽说是村酒,可是这个酒性堪比老酒,你要喝了三碗就要醉了,醉了就过不了前面的景阳冈了。武松说:“你休要啰嗦,我怎能喝醉?快上酒来”。所以又倒了三碗酒,这武松又喝了三碗酒。喝完之后又看着店家,店家又给他倒了三碗,喝了足有12碗量的时候,武松面不改色,气不长出,对着店家吼道,再上酒来。店家把后边那个酒也搬上来了。这武松二话不说,咕咚咕咚咕咚又都给喝下去了。

讲到武松这个人物的时候,很多人就敬佩说,英雄海量能喝18碗酒,很多人都觉得武松很能喝。其实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个酒量,这里面还确实有点细节的知识。宋代喝酒跟我们现代的白酒是不是一种酒?不是。他是一种酿造酒,酒糟和酒体混在一起,放上那么几个月或几年。这种酒的度数大概也就是五六度的样子。白居易有一首诗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什么叫绿蚁新醅酒?就是酒量好了,打开里边的酒糟是绿色的,像小蚂蚁一样。红泥小火炉呢?我们把它搁到火炉上加热,大冷的天,来两口挺好。而且喝的时候,要有一个小过滤器,把酒糟过滤,我们就喝液体,这个过程称之为筛酒。所以你看,水浒传里面他都不叫倒酒,叫筛酒。这一个筛字就体现了他的工艺流程。这种酿造酒度数是非常低的,差不多也就是五六度而已。那三碗不过岗,一斤左右,说明三碗不过岗就是宋代人的一般酒量。那武松这个量能喝五斤到七斤左右,这在宋代就是海量了,相当于我们现在那啤酒能整七瓶,他就是这么个酒量。回到我们的故事。

喝完酒吃完肉,大英雄收拾包裹,拿了包裹晃晃悠悠就往外走。这店家就追出来,武松说我又不少你银钱,你追我做甚。店家说英雄有所不知,跟你说一件事,最近前边那景阳冈上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个畜生在那个岗上已经害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现在看看时间正是下午饭的时候,你上了景阳冈,那就等于给老虎去送了一顿外卖,而且看你的酒量,你就属于酒熏外卖,老虎把你给吃了。县里有个说法,据说要过景阳冈应该中午左右,聚集二三十个人敲锣打鼓,拎着棒子武器一起过冈,除了这个时间不得过冈。而且单身的客人白天任何时间都不能过冈。嘿,武松摇晃着脑袋说,我本人就是清河县人士,经常在景阳冈上走,我咋不知道这有一个老虎?我明白你这个人什么意思,刚才见我银两比较多,莫非你要把我留到客店里边,晚上半夜三更对我下手,谋我的财害我的命,这个套路我见多了。店家说,哎呀呀,你这个人我一番好意被你当成坏心,真是好心当作驴肝肺,你愿走,你便走,我不和你啰嗦了。武松拎着包摇摇晃晃一路就奔着景阳冈而去。

那在这段对话当中,大家能感受到武松这个英雄有一个特点,戒备心比较重。久在江湖上闯荡,蒙汗药把人麻翻了半夜谋财害命的事见多了,听多了。所以武松在跟店家的交往当中呈现出了一个行为特征,就是防人胜过防虎。武松的戒备心挺强的。

提起武松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一般都是敢作敢为,不拘小节,义薄云天的形象。然而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章里,面对店小二的劝阻,武松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临走之时,对方着一番苦苦挽留,还被他误解为居心不良,言语之间充满了防范与戒备,这与武松一贯的英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与之相反的是,在我们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待人接物,很是豪爽,大大咧咧,很少存有戒备之心,在这些人看来,那种处处小心常常防范的人往往活得太累,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那么大英雄武松为什么会戒备心十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戒备心这个问题呢?         

谈到人的戒备心的我们就想起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前一句能得到认同,所有人都觉得害人之心不可有这是对的,关键在于后一句,很多人提反对意见“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不对。你一上来就有防人之心,你把人往坏处想,你自己心就脏了,而且你沾染了这个世界,你把这世界弄脏了。很多书生意气比较单纯的人都会是这个观点。那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防人之心,该不该有。为什么很多人对防人之心有不同看法?咱们今天分析下这个事情。

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他借了我一点钱,也没借多少,五百块钱。过两天来还钱了,还你的五百块钱,我说行,五百块钱拿过来我挨张对着灯照,一张一张的检验看看防伪的条,搓一搓边上的那个纹路。你说我这朋友啥心情?她肯定会特别的不舒服,我会给你假币吗?你看他会不舒服吧。朋友之间,如果您起了防范之心,他会不舒服的。但是大家在想,打一辆出租车奔机场坐飞机,问师傅多少钱?加上高速费98,您这给100,师傅肯定会对着光照一下。请问出租车司机在照这个钱的时候,你会不会心里不舒服?不会,为什么呢?他是陌生人。不了解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风险防范是必须的。所以人跟人打交道,简单讲分熟人和生人。在熟人,有防范之心,过火了,人家不高兴。但是生人之间他就必须要有这么点防范之心,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讲善良和信任是美好的,但是滥用善良信任是危险了。诚信社会不是建立在轻易相信别人的基础上,诚信社会要建立在一些可靠的规范的基础上。老百姓说法叫吃饭防噎,走路防跌,他没有过风险防范机制,哪行啊?来看我们身边的生活,电脑要有杀毒软件,电话要防诈骗,国家要有国防,家里要安防盗门,边境上要有巡逻队,我们合作要订契约,签订合同。十字路口要安摄像头,哪个不是防范措施?不管灰太狼态度有多好,喜羊羊都对他加强戒备。所以我认为契约精神一方面是指信任,另一方面就是指风险防范措施。如果没有风险防范意识,那也不是契约精神,这对于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书生意气,不能把熟人和亲人的规范用于这个生人社会当中。真理是要讲条件的,忽略了条件,真理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先小人后君子,这是人跟人打交道的基本规则,信任和怀疑应该同时存在,风险防范是必须的。

武松上山后不久就路过一个山神庙,山神庙贴着一张纸说山里有老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真的就不怕老虎吗?请看下篇:英雄的面子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水浒传》中武松为什么执意要上景阳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