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成论》读后感之概览

前言

  • 推荐指数4.5星(满分5星)
  • 一句话介绍:该书完成于罗杰斯早期生涯,全书从7个篇章讨论了作者对心理治疗诸多方面的看法。关于这本书作业自己有个介绍“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为人提供建议的‘生活指南’,也与所谓的‘自助手册’之类毫无共同之处,但个人经历告诉我,很多读过这些文章的人发现自己的心灵收到了震动,生活得到了滋养。这些文章曾经多多少少帮助读者增加自信,有勇气选择并实施个人的生活计划,致力于实现自己向往的个人理想。”

通读感受

整体上感觉,这本书有着通俗读物般易懂的文字,同时也具备着专业书籍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后续会通过逐个编的方式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这篇文章,先谈谈自己最大的几个感受吧。

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发生的

在了解罗杰斯关于治疗效果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下,心理治疗中的动机和人成长的目标。

心理治疗的动机

个人发展或成长的动机并不是心理治疗提供的。这种动机似乎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如同我们已经发现的,作为动物的人身上有着类似的生理发展趋向,只要提供最低限度的条件,人体就会趋向于发展和成熟。

从罗杰斯对人的发展观来看,他似乎和马斯洛非常相近,他们都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是基于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这点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疑惑,一方面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人类已经越来越迷失在各种物质消费中,我们的喜好、习惯越来越多的收到媒体的影响。正如电影《盗梦空间》里一样,我们的某个念头可能只是他人有意的植入,又如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派的看法,当童年渡过后,人就已经“成型了”。另一方面,当人生走到某个境地,不管是身处社会的何种阶层,物质保障水平发展到何种条件,我们似乎一直抱有这样的疑惑:“什么是我的人生目标,什么是我的人生目的?”这个问题伴随着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我们去找寻答案。罗杰斯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他关于人成长的目标有具体的表述。

成长目标

关于罗杰斯对人的成长目标而言,真实和流动是两个关键的属性。真实意味着对自我经验的开放,包括对自身情绪、经验、个人构念、关系的开放;而流动意味着,成长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不是某座有确定顶点的山峰,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成长过程,直到生命的结束,才会成为某种静态。

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去发现存在于自身的实际情感与行动反应的统一和谐于融洽无间,而不是试图把个人的经验装进一个面具,使他成为一种不真实的形式或结构。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在个人的经验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寻找某种强加于经验的外在的东西。

据有些人看来,成为个人的真实自我,就是保持恒定不变的静止状态。他们把这样一种目的或价值看作是固定不动或无变化的同义词。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成为个人的真实自我,就是完全投身一个生存过程。

……

最后我想指出,这些当事人在努力发现自我、成为自我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得越来越乐意变成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一件产品。……在一种自由的治疗关系中,他倾向于放弃这种确定的目标而接受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认识,即他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我们有了动机作为起点,也有了最后的“成为过程”作为目标,那么这个中间如何发生呢?

治疗的进程

在该书的第七章,罗杰斯把人的成长状态分成了7个阶段,这有点像是为人的心智成熟建立了某种尺度,通过对比这七个阶段,我们大体可以判断一个人其自身与其有机体的协调程度。关于阶段的划分,罗杰斯总结了几个维度。

  • 情感的自由流动
  • 体验方式的变化
  • 不真诚和谐到真诚和谐的转变
  • 交流方式的改变
  • 对于经验的认知图式的松动
  • 个人与自己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 个人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概而言之,变化过程开始于一个僵化的固着点,在这里,上面所说的各种要素和线索都是清晰可辨、可以拆开来理解的;而变化要达到目的地,是治疗时刻的高峰体验之流。在这种时刻出现的、带有直接性的崭新体验中,情感和认知相渗透,自我主观地呈现于体验之中,自由意志纯粹成为一种遵循有机体的和谐平衡的主观自觉。

治疗的条件

罗杰 斯总结了个人的治疗经验,总体而言,他认为导致当事人发生改变的不是具体某种指导,而是他在和当事人共同工作过程中建立的关系。

我可用一句话来陈述这个总体的假设: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对方就会在他自己身上发现运用各种关系来促进成长的能力,同时也就会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

助益性的人际关系

真诚一致、无条件接纳、共情是罗杰斯对这种助益性人际关系的总结。

  • 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我越能够真诚透明,我就越有帮助作用。
  • 我发现越是接纳和欣赏当事人,我就越有可能创造一种他可以利用的关系。
  • 我还发现,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

我认为,就我来说,助益性关系的特征是真诚透明,在这种关系中我的真实感受可以得到透明的表现;是接纳,即把对方作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的、独一无二的独特当事人来接纳;是深入的共情理解,这种共情理解能使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他私人的世界。

似乎,个人的成长是完全基于内在的动力,彷佛人的成熟犹如植物的种子,只要提供足够的阳光、养料和水分,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尽管这个理论看上去特别积极和充满的“人情味”,我依然会好奇,这样的治疗对DSM病理性心理患者是否具有效果?这样充满对有机体信任的治疗方法,是否也只能针对部分的来访者?如果确实只能适用于部分来访者,那么这部分来访者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对于罗杰斯的理论,学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尽管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一致认可“良好的关系”是治疗发生的有效因子,但是就“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效果来讲,依旧不能确定是这一方法自身的作用更大,还是罗杰色本人的特质影响因素更大。而关于这点的疑问,或许也会一直持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形成论》读后感之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