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自我反观》

图片发自App


最近我一直在读林清玄的《金色般若》,读到喜欢处不禁心生触动、浮想联翩。林先生的文辞极其清幽静美,朴素无华的日常叙事折射出哲思的智慧;合上书本,封面的装帧十分简约写意,白蓝相间的色彩衬托着“金色般若”四个金黄闪闪的隶书字体,美丽动人;打开书本,优美的文笔如行云流水、清凉舒适、意蕴盈美,透过清洁的文句我仿佛能看到作者那颗纯净无染、细腻而丰富的心灵。一人独处家中,临窗而坐,手中是美文,耳边是鸟鸣,心中是自由。美哉!

然而在安谧中读书,愈看到容易引起共鸣的经历和心境,我愈加感到不安,内心的浪再度掀起,企图作祟。林先生在书中喜欢拿禅、佛的偈和经做引子,利用故事来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察,比如我看到“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来强调内心的清净、用佛经中“石头有船载渡江”来说广结善缘、用“把心练就成恒河吧”来返照世俗把“盐”的无关紧要等等,林清玄讲故事的能力很强大,我特别受感触。我反照自身,为何自从读了研究生我的生活诸多不如意,我如同独自行走于冰天雪地间、我不喜欢那个环境、找不到每日的意义,我满腹牢骚、我憎恨势利,我天天想着远离,但愈是这样想愈是在沼泽地不断下陷,无可奈何,想想还是自己的心长满了杂草,掩埋了理智,断送了身边的势能和意义。

学姐精通命理研究,告诉我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存土壤,有的人适合在生长在沙漠中、这样才能开出浓郁花朵,有的人适合在水草丰美的绿洲、才会最终释放光彩。她的话语现在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使我想起王东岳老先生在他哲学课上提到的一句话:一个事物的生存发展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生存结构,二是思维方式。结合此二者我的理解是:对于一个人来讲,自身的禀赋和身处的环境深刻影响着他的存在现状,但我始终认为厉害的人、生命力顽强的人、心智能量大的人可以把握环境,最起码不会被环境的力所牵引,可我距离那一步还很远,很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自我反观》)